母乳和配方奶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
2014-04-29卢正远
卢正远
【摘 要】目的:探讨母乳和配方奶微量喂养在早产儿早期经胃肠道喂养后对后期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3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母乳微量喂养组和配方奶微量喂养组,然后对两组出现的呕吐、腹胀、胃储留的量与性质、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便秘情况进行統计。结果:显示母乳微量喂养组对胃肠道运动的发育促进作用明显优于配方奶微量喂养组。结论:早期母乳微量喂养可以明显促进胃肠道运动的发育,增加经胃肠道喂养的成功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60-01
早产儿生后生长发育迅速,但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不适当的经胃肠道往往容易发生NEC、反流、吸入和呕吐、腹胀、消化道出血等情况,长时的肠外营养则营养物质提供不全,且易发生感染败血症、肝功能损害等多种并发症,对早产儿远期的发育易可造成不良影响。肠道内营养对肠道本身发育成熟都十分重要,早期肠道微量喂养有助于早产儿生后消化道功能的成熟,且不增加NEC发生危险,可缩短静脉营养应用时间与住院时间。本文研究了母乳及配方奶均为微量喂养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情况下,对早产儿胃肠道发育的不同影响,为临床上合理喂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旱产儿136例,胎龄30-34周,均为适于胎龄儿,无先天畸形、呼吸窘迫、颅内出血、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NEC等情况,未应用影响胃肠动力药,母亲产前无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及不良嗜好,无影响母乳喂养的感染性疾病。随机分成两组,其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无显著性差异。母乳为患儿本人母亲母乳,离体时间不超过30分钟。母喂养组:61例,喂养母乳。2 配方奶喂养组:71,喂养早产儿配方奶。
方法:两组早产儿均通过鼻胃管喂养。喂养容积为每次1 m l /kg,每 3 h 一次。若能耐受,每日增加1ml /(Kg·次),直至每次摄人总量20m l /(Kg·次),全天达到160ml/Kg即全肠道喂养。记录下列情况:l、胃储留:下次喂奶前抽吸胃内容物量上次喂奶量的30%;2、胃抽出液中含胆汁、血性物;3、腹围:开始喂奶后每12 h测腹围一次,较喂养前增加1.5cm以上视为异常。4、呕吐:每日3次或3次以上;5、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6、便秘:超过72小时未排便或大便呈羊粪状、质韧。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t检验及X 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早产儿各器官均未发育不成熟,且生后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摄入的营养物质较多。但早期肠道功能不成熟,不能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早期微量喂养的作用不是用于供给营养,而是促进促进胃肠道粘膜形态、生化及功能的成熟。本文发现,不管是母乳喂养儿还是早产儿奶喂养儿,其对喂养耐受性随日龄增加逐渐好转, 说明胃运动功、消化、吸收功能逐渐成熟。但本文显示早产儿微量喂养中母乳喂养组和配方奶喂养组在临床表现存在着明显差别,在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不明湿,大便排泄正常等。通过胃肠道内微量喂养时胃肠神经系统接受来自肠黏膜受体信息,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胃肠激素有胃泌素及胃动素等,它们能促进胃肠道动力的成熟,增强胃排空能力。母乳除了可刺激早产儿自身肠道激素的释放,同时母乳自身中就包含了多种胃肠激素及激素生理活性肽,均可促进新生儿胃肠道的成熟。另有研究报道早产儿母亲其分泌的母乳较足月儿母亲的有差别,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与免疫物质,亦可能含有较多的促进胃肠运动与发育成熟的激素。但母乳应用受到多种条件限制,临床工作中尚需进一步解决这一难题,提高母乳喂养率。另一方面,母乳长时间体外储存会导致各种生物质的失活,如进行常规巴氏灭菌法,则营养物质失活更多。应用捐赠母乳喂养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以及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时间均较配方奶组低,因此损赠母乳或母乳经长时间储存后,较早产儿奶可能不具有优势,临床工作中则尽可能应用自已母亲的且未经长时间储存的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