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为啥都有颗“捉奸的心”

2014-04-29

凤凰资讯报 2014年35期
关键词:通奸正义感女画家

通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性冒险,在中国,通奸并不违法但是有伤风化,属于道德层面的事,但如果仅把腐败简单归结为是人的道德出了问题,实际上是掩盖了问题的本质。

通奸是给人戴绿帽子 人类以家庭为社会基本细胞,家庭的纽带是在法制保护下的男女两性关系,性要合法,还要有道德。性的自由受制于人的道德理智和社会公德,一切文明的成就和个人的教养都集中在人性道德的礼节和约束。

广东省连击县香坪镇盘石村出台过一则《村规民约》,其中有20条村规:“乱搞不正当的男女两性关系(指通奸),各罚款1503元”。盘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大叫说:在制定条款时,关于通奸,我提出按传统做法来惩罚。在我们村,以前一旦发现有人通奸,一般让男方拿出76斤猪肉和36斤酒,请全村村民一起来吃。但有村民代表提出,用酒和肉来计算太麻烦,于是就折算成罚款1500块钱了。

李大叫声称,通奸罚款“既有利于村里风气的好转,也有利于村干部工作的开展”,颁布村规前,“村里经常出现打架斗殴,通奸、偷盗等也时有发生。”《村规民约》实施后,“像偷盗、聚众打架、通奸等,这两年村里没有发生过,也就没有进行过处罚。”显然,在中国许多乡村,依然把风化案当成公案。

在中国,通奸不是罪,但并不证明通奸合乎社会风化。在中国社会,配偶与人通奸,通俗地说就是一方给另一方戴绿帽子,被视为奇耻大辱,也使受害方的社会评价降低。一般通奸往往会导致婚姻破裂,影响孩子成长,甚至引发凶杀案,危及社会和谐稳定。

都有一颗“捉奸的心” 从现实中的住宅小区到互联网上的微博、微信,中国人爱“捉奸”也爱看“捉奸”,人人似乎都有一颗爱捉奸的心。如果你想“捉奸”,只要记下小广告电话,每天花2500元,就会有一名私家侦探全天候为你提供“捉奸服务”。

一位女画家将老公和“小三”捉奸在床后,第一时间把此事发在自己的微博上。之后,她持续“直播”她与老公及“小三”之间的交锋。她老公也没闲着,在微博上“淡定”地予以回应。网友由此观赏到了一场比电视剧情节还要狗血的闹剧。女画家并未获得想象中的“宽慰”,不过是给看客提供了一道人肉的盛宴。从某种意义上说,围观捉奸是一种多数人的暴力,它比“微博捉奸”更为丑陋。

易中天曾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分析过中国人的“捉奸心理”。中国人为什么爱捉奸呢?从明面上看,当然是出于“正义感”。不少捉奸者在行动时,心中確实是“正气一团”的。尤其是对“地方风化”负有责任的人,一听到消息,第一反应往往是勃然变色:“这还了得!”即便一般的匹夫匹妇,也不会认为出了这种事隋,是“地方之幸”,因此也会正义感油然而生,义愤填膺地前去举报,或亲去捉拿。

“我们中国许多人,对于抓贼、反贪、追捕逃犯和制止犯罪,似乎并未表现出捉奸时的那种热情,有的对于公安机关的执法,还会持一种不合作态度。这样算下来,则我们的‘正义感,似乎就要打一个折扣。”在贪官被查的新闻中,人们往往对贪污的事实和细节变得麻木,而对贪官“通奸”的细节过目不忘、津津乐道。

在古老中国,捉到“奸夫淫妇”之后,最通常的做法,是要“游街”;即便不游街,也要“示众”;即便不示众,也要广播得满世界都知道;而踊跃前来观看者,也大有人在。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捉奸的目的恐怕不在于“捉”,而更在于“看”。

捉奸者不仅是观众,是演员,而且还在心理上自我幻化为英雄、社会风气管理和维护者。

这一看一捉之间,大有奥妙。(何雄飞)

猜你喜欢

通奸正义感女画家
京津冀女画家
京津冀女画家
京津冀女画家
论正义感在法官裁判中的合理定位
规制通奸行为的合理性分析
对通奸问题的法律思考
长大的理想
各国对待“通奸”态度大不同
短评
所谓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