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金属之音

2014-04-29

CHIP新电脑 2014年4期
关键词:耳塞声场耳机

虽然结束不久的“冯氏”央视春晚并未带给人们太多的变化和惊喜,依旧是众多歌手和艺人们纷至舞台献唱,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歌手和艺人们所佩戴的入耳式耳机均是名厂定制的入耳式动铁耳机。但是在音乐爱好者市场上,入耳式动铁耳机的型号、款式更多,覆盖了几百元至近万元的较宽泛的价位段。从目前的情况看,立体声耳塞的中高端市场已经被采用动铁式换能器的产品占去了一大半,特别是3 000元以上级别的市场,使用动圈换能器的国际品牌产品只剩下森海IE800和AKG K3003(当然FAD也有高端动圈型号,但它们毕竟算是小众作品,而且那只昂贵的铜痰盂在素质上似乎远未到其售价所应代表的档次),威士顿(westone)、舒尔(shure)、UE、Earsonic等厂商仍在以堆砌不同频段娄氏单元的使用数量来区分产品的定价和档次。

但笔者个人并不看好厂商的这一作为:首先,大量使用娄氏单元或类似结构的其他动铁单元,使得不同品牌间同质化日趋严重,特别是音色的同质化非常严重,这在音响行业是不正常的——多年来,高级音响品牌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并不是像IT行业那样靠堆砌配置实现的,而是标榜听音感受上的个性化,动铁式耳塞领域现实的发展状况并不是这种思路的延续,而更像是IT领域中普通消费电子产品的竞争方式。

首先,无论从硬素质还是听感方面的软素质来看,眼下高端动铁耳塞的发展都遇到了瓶颈期,音特美ER4和舒尔E5时代的“一听惊人”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审美上的普遍疲劳。其次,娄氏单元,特别是多单元分频设计的娄氏单元耳塞,从实际使用的听音感受看,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大量分频使耳塞变得越来越难于推好,随身设备有限的驱动能力被分频设计过度消耗。中高频声音表现强调线条感而音色普遍偏干涩,全频声音质感上缺乏丰满度、松弛度和流动性,中低频脱节、低频某些敏感频段上堆叠等严重不利于长时间欣赏音乐的现象,均出现在不同品牌的多单元动铁耳塞上。

整体来看,虽然入耳式动铁耳机的型号庞杂、数量繁多且价格更是五花八门,但是成本依旧是价格的主导因素。动铁耳机正大量占据入耳式耳机的中高端市场,而动圈式入耳耳机除少数高端机型在定位和口碑上有一定的人气之外,大多更趋于中低端的产品。但是在大量的动铁耳机中,依品牌、单元类型、分频方式以及调音风格等多重变量上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组合。为此,CHIP从市场中挑选了一些颇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入耳式动铁耳机进行技术剖析以及听感评比,为消费者提供参考。

音特美

频率响应范围(Hz):20~16000

声压级(SPL):108

阻抗(Ω):100

动铁单元数量:1

特色技术:特殊娄式单元

如今,欧美系高端动铁耳塞几乎都采用了卧式腔体配合斜置入耳导管的设计,并让绕耳式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主流佩戴方式。音特美的单单元旗舰系列ER4家族绝对在造型和佩戴上给人留下了“另类”的深刻印象——直筒形配合三节套的佩戴方式会让用户的耳道感觉到强烈的异物感(但是良好佩戴时能隔绝高达35dB~42dB的外部噪音),同时在移动时听诊器效应极为明显,即使配合固定夹也不能消除线材摩擦衣物的“听诊效应”。在这里,笔者强烈建议在行走或驾驶过程中不要使用ER4S:经过实测,不管是汽车喇叭声,还是旁人提醒你注意安全的吼叫声,使用者都将浑然无法感知,颇具危险性。

在各大厂商竞相堆砌动铁单元数目、改换可换线缆设计、增加外壳可选颜色并提供换壳个性化时(例如被发烧友嘲笑为“科技在于换壳”的威士顿W40系列),音特美却岿然不为所动。外观上,除了在数年前把用来区分左右声道的腔体入线处的红蓝橡胶柄换成全黑配色并在右声道标注小红点之外,音特美对这个经历了20多年风霜的功勋臣子——ER4系列(大家爱称其为“小四”)几乎再无改动。其中,ER4P(T)是ER4S的低阻抗版本,可通过连接加阻线或官方推出的P-to-S线缆转换器来模拟实现ER4S的阻抗匹配特性,但是依然在声音上做不到一致;因为其内联一个容性原件,ER4B从频响上看在高频段有突起,这在声音上体现为更加明亮。这里笔者的评测听感都来自于这个系列的中坚力量ER4S,它历经风霜,坚实走过20余载,还能否在当下百花齐放的市场中应对新一轮的竞争浪潮呢?

声音的优势

纯净中正的声底:有别于绝大多数测评的耳塞,小四开声就给人有如打开天窗般的敞亮通透感。它的声底纯净而无染,忠实地传达音乐讯息的同时带着冷艳的气质,清丽而不瘦削。小四不是简单通过调整高低频的量感比例来实现清新干净且极富细节的还原度的(有些入门级的有源监听音箱通常会这么调整声音框架,只能在初听时误以为解析力提高了,但实际上有效信息量并不会更多地被回放设备还原出来),而是仰仗极佳的隔音效果来增加背景黑暗度,依靠单单元的设计消除分频器结构常有的衔接瑕疵,并以直筒型的腔体竖直连接导管,以使声音不过分依赖在导管内的反射处理并直接深入耳蜗(离耳膜的距离更近可以减小耳道对于声音的劣化,并且通过更小的单元输出声压来实现更低的失真和更均衡的三频),最终达到流畅纯净的效果。

清晰而有序的层次感:大多数高端动铁耳塞能做到清晰地表述声音的各个层次和内容,但是当处理有序排列并定位这些层次和内容时,总显得局促而慌乱。小四则能很好地理顺和讲述这些层次信息,尤其在表现小编制时非常出彩。要是再加大难度,回放大编制交响的话,小四几乎是唯一可听的,诸如W40和XBA40则都显得力不从心。相对幼细的声线和结像也是小四处理层次感的一大利宝。

声音的弱点

厚度和气势:正如骨感佳人无法兼有丰腴的姿态一样,小四的清丽注定它在诠释一些音乐素材上显得不够有血有肉。它的高频是凝聚且兼有适中的密度的,但是相比之下,中频和低频就显得缺乏厚度了。重放一段小协时,小提琴的表现力出色而有独特韵味,时不时透出一股“松香味”;管弦乐竞奏的器乐套曲中,中音区的各乐器都各自拉开一定的空间距离,低音在下潜度方面有质少量,混响不多且音尾滚降衰减较快,加之整体声音偏薄,致使小四在表现宏大磅礴的气势和厚重感时略显捉襟见肘。

音源和驱动力要求较高:ER4S有着100ohms的阻抗。首先它需要驱动设备具备较高的电压摆幅和精度,一边提供足够的聆听声压以及控制力,再者其有着良好的挑错属性,在反映音源素质时是敏感而细致的,搭配细节不丰富或欠准确的音源时会间歇性出现极不悦耳的聆听体验。值得一提的是,驱动设备如果能输出较大电流,则能有效提升小四声音的厚度和气势,为其配备一套便携设备将会考验发烧友的搭配功力,同时也会带来升级的乐趣。

威士顿

频率响应范围(Hz):10~18000

声压级(SPL):118

阻抗(Ω):31

动铁单元数量:4

特色技术:添加中频人声单元,分频方案为一高一中二低,强化低频。

在测评室中横竖陈列着的10多副动铁耳塞中,几乎每一副都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声音风格,它们从声音辨识度的角度上讲是大相径庭的,这也让用户对于耳塞系统这样听音环境较为私密的设备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笔者常常提到,具有随身属性的听音系统,搭配是最核心的要务,当手头的爱塞是个平衡得有些平淡的“万金油”时,用户会面临看似全是可选搭配又毫无出彩方案的尴尬。初听之下,朴实的威士顿W40就会让笔者有着这样幸福的烦恼。

作为非定制四单元动铁入耳耳塞的先驱产品,威士顿绝对在确定四单元产品的风格取向上犹豫徘徊过。依照以往W系列和UM系列旗舰产品的惯例更新顺序,业界已经八九不离十地预感到W4的呱呱坠地;但是W系列经历了W3不温不火的尴尬市场表现,其新品还迫于大红大紫的同门师弟UM系列的竞争,W系列会出何招?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W4通过回归声音本真的质朴调音大获成功。W40就是这样一个功勋之臣的“马甲”产品,只是在外壳和针插上做了调整。

声音的亮点

瞬态和解析力:W40有着平衡中正的声底,在表述大多数乐种的时候都从容而准确。瞬态响应和静态解析是动铁结构的强项,但是调校不当会凸显出干薄冷硬的特质。然而,W4在保有高素质的同时,亦没有抛下全频的平顺度和整体感,耐听而温和;能中性还原音乐素材,使其对于大多数乐种的各音乐成分具有准确的揭示力,高度还原的中频有助于提升人声和多数器乐的清晰度以及单音的质感,亦适合较长时间的欣赏。

音乐类型的适应面:前面提到W40有着“万金油”的特质,笔者是以褒扬的口吻来夸赞它杂食的优点。评测中使用过的播放机无一让W40出现类似变压器高频啸叫般的失真,这种失真是让人回忆起都会心脏不适的尖锐声音。ES SM3配合基于TI的OPA1612运放的放大结构时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类型的啸叫声,索尼XBA40也在不同平台上出现过类似很刮耳的情况。它的中低频颇具气势并且有着上佳的包裹感,这也有助于兼容很多声底较薄的前端。音色上的不偏科使得W40在搭配前端和随身耳放的时候具有更加多样的选择。

朴实耐听的中频表现

W40在表现男声上是较为出彩的,它平衡了颗粒感和柔滑度,协调了磁性与线条感,从而在参评耳塞中名列前茅。吉他solo给笔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饱满而真实的还原度很好兼容着不插电(古典和民谣)和电吉他。歌者的口型大小也是适中的,全无人声凹陷或者贴脸的现象;大动态范围的钢琴中音也具有清晰和稳定的结像,弱音和微动态在中频段上是令人满意的。

声音的缺憾

声音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冷静中正的一体两面,即为平淡而缺少色彩。在音响系统里,有不少被形容为“山泉水”的回放设备,浅尝无味而久啖甘润——笔者一直尝试通过较长时间的聆听来获得更多关于在W40刻画下的音乐画面感的回味,并最终作罢,也只能给其贴上“白开水”的标签。在回放设备上感知色彩感很多来自于器材本身的“染色”,但是音乐也是有色彩的,而W40冲淡音乐本身颜色的特性在笔者眼中着实不算是绝对忠实于原始录音,可能是它的残响和泛音相比声音主体的比例不甚理想所导致的吧。一个实例是,同样是对于《流浪者之歌》的演绎,本来感情区别极大的海菲茨、穆特和弗雷德里曼,都让聆听者假想描绘出三者以不同力气和节奏在“锯树”的错觉。

声音的透明度:中低频的量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W40的透明度,有时它在回放编制较大的交响乐时会有致密的压迫感。如果能使W40在全频段都具备较高的密度并且把声场的规模再打开一些,则会更加宽松自然。

高频延伸:动铁的高频延伸不足的顽疾在W40上依然明显,空气感和泛音因此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如果说SE535的高频延伸会招来音色欠准确的指责,那么W40可能就直接被诟病延伸不足了。其实,W40的高频表现是值得肯定的,还原出的有效信息量在耳塞中亦优于大多数,不粗不细的高频线条也很讨喜。但对于录音电平较低的古典现场来说,高频和极高频的弱音缺失影响到了真实聆听效果。

舒尔

频率响应范围(Hz):18~19500

声压级(SPL):119

阻抗(Ω):36

动铁单元数量:3

特色技术:一个高音和两个低音单元

SE535是著名音频设备制造商Shure在产中的次旗舰三单元动铁耳塞,它凭借出色的声音表现在专业领域和民用HIFI市场都获得了出色的口碑。上市之初有古铜和透明两种颜色选择,其中透明版本可以用作舞台返送用途;其后续还推出了红色腔体配亮银色线材的限量版。在发烧圈子内的较大保有量足够说明它赢得了市场和用户对其声音表现的肯定。

声音的优势

中频质感和人声表现力:继承了Shure的血脉,SE535的中频毫无疑问是一大亮点。不过SE535的中频并不是简单延续自更具传统Shure声音风格的SE530,它改善了很多前辈诸如醇厚油腻及声像前凸的问题,并且增加了低频和高频的细节和能量,使得声音更具现代感,刻画中频细节的手法也更趋于理性。其摆脱了“奶油味”的中频依然具有相当厚实的肉感,加之细节和密度的良好平衡度,辅以打磨平滑的细腻颗粒感,都让它在表现歌者的声音表情上显得柔顺迷人,细腻抓耳。

温润的音色:在回放小编制素材,如音乐剧和爵士乐的时候,SE535整体相对冷静的声底依然散发着可感知的温润气质。如果说流畅和有条理是播放这类音乐素材的基本要素,那么SE535在描述乐器的形体比例和舞台深度上的优势,使其能更从容优雅地重现一个立体的声音影像,塑造出宽松但不散慢、有如潺潺流水般的意境,颇为闲适。相对来说,实现温润流畅的音色对于有分频器的多单元动铁结构来说,亦是非常考验调音功力的。

对音源的包容度及易驱动特性:SE535在我们的测试平台上显现出对于音源和驱动力的良好包容度(音乐文件如有问题则不包含在内)。不管是水果街机ipc,还是随身新宠AK出品的大杀器AK240,在配合SE535回放各类音乐素材的过程中,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搭配不合。伴随着前端素质的逐级提高,SE535的表现亦是稳定而正面地提升着。甚至在Sansa fuze这样的小推力设备上,明显欠缺的电流和电压摆幅只是略微削减了SE535的规模感及能量感,并没有使得声场卷曲或明显的整频段失真,对驱动力的包容保证了其在不饱和驱动时的声音品质。

声音的不足

分析力(有效细节揭示力):在一首动态很大的乐曲中,SE535在还原高声压细节和弱音的时候显得稍微力不从心,动态的压缩和高频细节不足导致的刮耳现象都让其表现不好大开大合的乐曲。高频分析力的不足使得听者更容易放大音量去寻找更多细节,这也会带来微动态表现的不稳定以及耳朵的疲劳感。SE535的高频延伸在评测的动铁耳塞中无疑是中上乘的水准,唯一遗憾的是,表现泛音和空气感时比较依赖驱动设备的控制力,如控制力欠佳,则在表现一些管弦乐器时出现不和谐的音尾。

声场规整度和结像力:有人认为耳塞和耳机都没有真实的声场可言,笔者认为既然其模拟出了一个展示声音的舞台,那借助声场的概念谈谈这个舞台的完成度是无可厚非的,要是咬文嚼字地抨击耳塞的声场是个笑话,那即使音箱的声场元素和现场依然区别甚多,亦无法谈论声场了。这里,笔者也只是姑且横向比较各耳塞在描绘各声音元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并借此来描述声场。

SE535的声场体现了美系器材的诸多特点,较为宽阔宏大而缺乏规整度。比起老对手威士顿W4(R),它有着更为宽阔的声场规模感,但是在舞台远处的结像就不那么清晰了,并呈现出一个椭球状的舞台形状。描绘单音的形体感时会被清晰度不足拖累一些,因而让听者获得一种结像力不够精细的感觉。

舒尔

频率响应范围(Hz):15~20000

声压级(SPL):114

阻抗(Ω):9

动铁单元数量:4

特色技术:低通滤波器在90Hz时的低频滚降约为3dB、三个可更换导管——平衡、温暖和明亮三种风格

经历了经典的E500和SE530,再发展到如今的SE535和SE846,Shure在非定制动铁入耳耳塞的市场上一直是常胜将军。究其缘由,一方面,Shure不像很多动铁IEM厂商兼顾了定制耳塞业务(例如UE公司,在Jerry Harvey出走之前,其定制和非定制业务是完全由两个团队负责的),Shure只专注于少数几个非定制产品并赋予了它们较长的生命周期,这会有利于它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实现更高的单个产品完成度;另一方面,Shure大获成功的双单元动铁耳塞系列为其攒下了足够的人气并有着极大的用户基础:大红大紫的E5C和SCL5,其即使绿线裂管亦在二手市场风火盛行的奇景,更让Shure在市场导向下源源不断地获得更新产品的源动力。北美的耳机论坛中,坊间言论有云:E5是Shure邀请Jerry Harvey主刀调音工作并将设计转交给威士顿代为生产的——Shure看似无心插柳的行为极大地左右了当今动铁耳塞阵营的格局。这种似曾相识的渊源是否让大家想起了Dan Lavry助推Apogee DA1000的历史故事呢?诚然,这在专业音频领域已经屡见不鲜了。人们对于重登巅峰的SE846的追捧是否能重现Shure往昔盛况的这个命题,还是要靠这个四单元旗舰的实力来佐证的。

说到SE846,其命名的方式从5系列直接越过了6、7系列,可见舒尔对该耳机的信心。其一,SE846为了增加耳机的可玩性,添加了MMCX接口的可换线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之前耳机线材外皮易于开裂的现象。其二,为使低频更纯净且避免对人声等中频的干扰,它采用了低通滤波器技术。该技术由带不同弯曲镂空缝隙的10片不锈钢精确焊接而成,这些缝隙构成了约4英寸长度的回路,吸收了200Hz以下的低频失真,而该频率以上的人声和中频声音则完整保留。其三,SE846采用了3种不同的导管配置(蓝色、黑色和白色),分别对应高频、均衡以及低频的强调特性,用户可按需要自行更换导管以适应不同的音乐类型或是匹配自身的听感喜好。

声音的优势

声场的阔度与中频人声:SE846的音场并不是无边无际地开阔,而是被限定在一个恰当的范围之内,这正有利于明辨乐器和人声的方位,适宜聆听室内乐作品。而与AK240配合时,中频和人声的动态更大,尤其是大动态的爵士女声。同时,其低频的声场清晰度加大,憋闷感大为减少。更为重要的是,SE846与D100搭配的人声和中频的声音稍显冷峻,少了唯美的渲染,这与D100追求逆向回放的设计理念大有关系。但有趣的是,通过D100的Line Out接口连接耳放后,声音的整体表现又跃升了一个档次,高中低各频段的层次分布得更有条理,明亮的高频中的尖锐感减少,被控制在颇为耐听的层级上;中频人声的美感明显增加,而低频的下潜度也得以增加。与SE535相比,SE846的硬素质更高,而且声音的整体平衡度、声场、定位以及各频段的综合表现,并未愧对其售价。

播放设备的驱动特性:相比SE535,SE846在IPC等小推力设备上的声音略显推力不足,而且音场范围有所缩减,中低频声音的质感和层次也有所欠缺。但是添加RSA The Protector耳放后,其声音的整体透明度有所改善,中频的量感和层次得以释放出来,而且低频的下潜和定位更清晰。另外,在连接F885、AK120、D100和AK240时,SE846充分将舒尔的优点得以发挥且呈递进式增长:与AK120配合时,其声音的中频和人声的部分更为出彩,但高频和钢琴的动态相对略有减小。

声音的不足

SE846的驱动适应性不如配置相近的威士顿W40,虽然它的声音试图标榜中性和高密度的声音,但最终的结果是这只耳塞在整个中频段都有着些许的颗粒感,但这并未影响它的硬素质。Spirit已经是一台非常强调细腻度和顺滑度的耳放了,但SE846在其驱动下还是略有“机械”感。

Astell&Kern AKR02

Final audio Design FI-BA-SS

频率响应范围(Hz):暂无

声压级(SPL):112

阻抗(Ω):16

动铁单元数量:1

特色技术:定制版平衡电枢驱动

据说这可能是国内首次有机会把这两只耳塞放在一起进行AB对比试听,当然兴许有DX早就听过只是笑而不语,总之废话不多说,我们接下来就看看这一母同胎的孪生兄弟到底有何过人本领?

前文说道,如今使用娄氏压电换能器的多单元动铁耳机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声音同质化。但是,现在的市场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Final audio Design(以下简称FAD)出品的FI-BA-SS和为AK代工的AKR02旗舰级单动铁换能器耳机(后者相比前者使用了更高级的线材,同时对单元进行了微调,凭借Balancing Air Movement技术,它们的声音确实与本次参测的其他产品全然不同。

声音的主要优势

丰满的质感、极佳的高频延伸、极佳的三频衔接、出色的瞬态响应能力、在保证听觉舒适度的前提下异常准确的中频音色、相对均匀的能量分布、较为清晰明确的结像能力,这些特点在使用更高级线材的AKR02上显得更加突出。这款耳塞对堂音、泛音的表现能力可以与大耳机中这方面表现出色的鲁迪MD2相提并论。

有争议的表现:它们有着宽阔的横向声场,但更擅长拆解合唱中的和声部分,而配器复杂的爵士乐和交响乐作品中,对铜管乐器位置的表现略有问题,有时过于突出而打乱其原本规则的声场。不过在使用高级音源和那些声场表现出色的随身耳放平台上,这些问题的影响又会大幅缩小。声音的不足

在低频段细节表现能力上也略显中庸(在中低频段它对定音鼓和大提琴的表现都是一流的。如果对手换成SE846这样的产品,那么我们认为在参考级平台上,FAD的产品无疑更接近理想状态。

佩戴适应性:Balancing Air Movement技术在金属壳体的背面留有开孔,这使得FAD的入耳式动铁耳机有着罕见的长时间佩戴舒适度——这主要体现在耳道内被换能器单元推动的空气确实不再肆虐耳道了。当然,这些开孔的另一个好处是,中低频的自然扩散也为用户带来了少许的包围感。

AKR02和FI-BA-SS的异同

总之,这两个耳机有着类似的声底,都是非常优秀的产品,拥有定制高级线材的AKR02,在硬素质方面稍占优势,它在高低频两端拥有更好的细节诠释度,同时全频有着更高的声音密度和透明度,不过相应地,它对音源和放大设备的要求也更为苛刻一些。

从某种角度讲,顶级量产版多单元动铁实际的听音价值只相当于2 000元左右的优秀全尺寸耳机。应该说,FAD的FI-BA-SS特别是其孪生改良产品AKR02,是第一种在音质的软硬素质、长时间佩戴舒适度和耳放适应性等多个方面接近6 000元级别准旗舰全尺寸动圈耳机的动铁耳机。

此外,中频的表现上佳,信息量的丰富程度略好于AKR02;而Astell&Kern AKR02的银线避免了很多因线材所导致的问题,其高低频两端的细节表现更加丰富,明显强于FI-BA-SS。

XBA-30

索尼

XBA-40

索尼

频率响应范围(Hz):4~28000/声压级(SPL):102/阻抗(Ω):48/动铁单元数量:3/特色技术:在全频单元基础上分别添加了一个低音单元和高音单元、振膜上方的声音导孔

频率响应范围(Hz):3~28000/声压级(SPL):102/阻抗(Ω):16/动铁单元数量:4/特色技术:在全频单元基础上添加了两个低音单元和一个高音单、振膜上方的声音导孔

市场实际售价不到1 500元的XBA-30,正处于入门发烧友比较容易接受的价位上,和FAD的动铁耳塞一样,索尼也选择日本供应商的平衡动枢式动铁驱动单元(Balanced Armature)而不是娄氏的单元。和XBA-40一样,它也采用镁合金内振腔与复合材料(有资料说是特殊ABS材料,个人认为可能是谐振特性较好的Poam材料)外壳,理论上讲,这样可以改善其腔体的振动特性。

声音优势

XBA系列在较好的音源和耳放平台上能提供不错的耐听度,它在正常驱动的情况下有着类似索尼动圈式耳塞的漂亮音色。中频段是它最突出的优点,有着高于这个档次平均水平的乐器质感表现。

整个中频和中低频有着相对稳定的音色表现,凭借其48Ω的阻抗,这副耳塞对音源平台的失真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声音的流动感和弹性都相对较好。

搭配平台的适应性:XBA-30的中高频在某些低价平台下会显得过于突出,有时结像会突然放粗,有时甚至显得刺耳。但和更高档次的参考级台式设备接驳时,它又无法表现出高端平台充沛的信息量。这方面XBA-40要稍好一些。

声音的不足

与XBA-40相比,它的主要问题在于高频——延伸很不明显,特别是在高端平台上,与其他耳塞进行对比时感觉它的声音像做过高切。总体来说,它追求的是在常见流行音乐中的听感舒适度,而不属于信息量丰富的耳塞。

索尼XBA-40解析力较好,低频不重不轻,量比较多,泛音较多。在调音风格上偏重流行音乐,中低频之间的分离度较好,不会过分地互相影响。虽然其阻抗为16Ω、灵敏度为102dB,但手机或IPC推动XBA-40时,仍然需要较大的推力,而相比于3动铁单元的耳机,其音量需增加约1/4,而且并未将其素质得以发挥。

声音的优势

中低频和人声的诠释:中频和人声的厚度和密度的优势较明显,中低音的男女声的层次较为丰富,泛音也较为丰富。但它在泛音和颤音两方面略有“锯齿”,圆润度略有不足。幸好,该耳机的声场中低音的量感充足且定位清晰。

设备的驱动特性与搭配:同为4单元动铁结构,XBA-40在连接AK120、AK240和D100时,比SE846需要更多的推力。在D100和AK240的推动下,其音场的阔度有所延伸,尤其是在高频部分更为明显。另外,在与F885配合时,XBA-40的中频仿佛更加温暖、圆润,高频的细节和量感稍有增加。

声音的不足

高频和动态均有一定的不足,高频略显轻薄、扁平且量感偏少,明显受到抑制且靓丽度偏低,但好在少了尖利刺耳之声,这一点在小编制的室内乐和流行歌曲中尤为明显。

铁三角

频率响应范围(Hz):18~18000

/ 声压级(SPL):108/阻抗(Ω):34

/ 动铁单元数量:3 / 特色技术:三组平衡电枢驱动器、3路分频

同是三单元动铁机型,IM03与SE535、XBA-30处于同样的定位上,皆属次旗舰。虽然左右单元略显大,但实际入耳的舒适度和稳固度颇佳,加之较硬的绕耳线在可塑性上较好,所以实际的佩戴体验非常好。从其三单元三分频的设计上讲,应该属于既容易推动,又较为均衡的一类。另外,为了增添耳机用户的可玩性,IM03采用了可换线的设计,这样用户就增加了通过更换无氧铜线材来达到拓展高频延展性的乐趣。

声音优势

三频均匀、低频弹性适中:三单元三分频的设计,IM03与预想中一致:三频重点较为均衡,并无中频过分突出而高、低频明显弱化的情况。IM03的整体声音解析力较高,偏重监听风格,声音自然明亮且过渡比较顺滑。同时,其声场、定位以及声音的透明度也较好,而且声场范围适中。在表现女声方面,尤其是女中音上,IM03不仅对齿音控制较好,而且整个中频的耐听度也颇佳。相对中频而言,IM03的低频在弹性方面也比较适中,而且下潜度也是恰到好处,不会出现难以忍受的沉重。

设备适应性良好:也是由于三单元的设计,IM03在对播放设备的匹配度较好,对推力的要求并不太高,即使是IPC等小推力设备也可胜任,可选择的设备较多。

声音的缺憾

高频以及整体动态略有不足:虽然IM03有着颇为良好的均衡表现,但在整体的动态扩展上有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大动态钢琴曲目以及小编制爵士大提琴上。但是若论流行音乐和摇滚,IM03的胜任度极好,甚至某些电音舞曲都可恰到好处。

铁三角

频率响应范围(Hz):15~20000

/ 声压级(SPL):101/阻抗(Ω):14

/ 动铁单元数量:4 / 特色技术:三组平衡电枢驱动器、3路分频

铁三角的入耳式旗舰,四单元添加了一个低频单元,并进行了四分频设计。其中低频部分采用了双低音驱动方式,着重加强低频在量感、下潜和弹性等方面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讲,除了强调低频之外,中频也会有一定的受益。其实整体来说,IM04与IM03只不过是在低频与均衡性方面有不同的侧重,但是IM04的四单元四分频设计,也一定会导致中低频段在量感上有些许差别。更值得一提的是,IM04和IM03已不再是原先铁三角的声音风格以及偏冷峻的质感,整体应该更偏向暖调的风格,乐感更佳。

声音优势

中低频的量感、厚度:可以说,所有的优势都是拜四单元所赐,低频的下潜非常棒,量感丰富且弹性更加十足。同时,其中频的密度和厚度也有所增加,人声不再略显浅薄,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信息量和适度的厚重感。

声音的缺憾

高频相对弱化:由于IM04的中、低频过于突出,高频反而相对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高频的缺损。实际上,IM04的高频表现也较好,只是被中低频盖过而已。也正是因为IM04侧重低频,也同样适合摇滚、金属等音乐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用户若长时间、大音量使用IM04的强低频来聆听会产生一定的耳鸣。

Astell&Kern AKR01

频率响应范围(Hz):暂无声压级(SPL):112

阻抗(Ω):16

动铁单元数量:1

特色技术:定制版平衡电枢驱动

从外形上看,AKR01与Final Audio Design的heaven IV极为相似,其实这是Astell&Kern为AK100搭配所定制的单单元的动铁耳机。事实上,绝大部分Final Audio Design的耳机都是属于注重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品牌的产品,这一点与Astell&Kern音乐播放机的定位颇为相似。虽然AKR01采用了单单元动铁的结构,但是其圆柱形不锈钢腔体以及BAN平衡空气气流(Balancing Air Movement)的专利技术,优化了腔体内空气的流动,旨在弥补动铁耳机低频不足的常见病。同时,也可扩展动态范围,令声音的还原更自然。

声音的优势

动圈音色和高频解析兼得:AKR01的整体声音温暖、厚实且较为宽松,避免了动铁耳机常有的轻薄、生硬之感。同时,AKR01在高频的表现方面也兼具了动铁的高解析特性,且高频部分诠释得较为细腻,音场范围比中低频的范围更加宽阔,在IPC上尤为明显。但是通过IPC与RSA The Protector耳放进行搭配,中低频的音场范围得到一定的扩张,与高频的范围衔接更加顺畅。

人声和中低频的还原:它的中音人声的表现温暖、厚实且不会过于松散。同样,中频器乐的声音也较为细腻,在单独的IPC和AK120上素质就已不俗。

声音的不足

AKR01的中音人声的颤音部分略有毛刺感,低频虽有厚重感,但质感和细节明显有一定的欠缺。此外,虽其高频部分的解析较好,但凝聚度和密度的控制方面略显空灵,没有达到最佳范围的控制效果。

CHIP这样测试

在本次动铁耳机的评测中,为了获得较为客观的评价,也是由于用户中存在多种播放机搭配使用等情形,CHIP特意选取了iPod Classic、索尼NWZ-F885、索尼PCM-D100、AK100、AK120以及AK240等主流的高解析度音乐播放机作为测试播放平台。而且,还通过为iPod Classic和NWZ-F885添加EMMELINE的The Protector耳机放大器来顾及以“捆绑”方式应用的音乐爱好者。另外,CHIP还选择了每单元12动铁结构的AKR03作为此次评测的参考耳机。值得一提的是,这款AKR03是Astell&Kern与JerryHarvey合作的非定制机型(Siren Roxanne),12单元中以高中低部分各4单元为主要设计,而且还采用了3分频的3导管设计,在声音表现上可与万元级动圈耳机相媲美且较好地保持了动铁的解析度。

该12单元入耳式动铁耳机在与IPC+EMMELINE The Protector连接时,整体的音质表现极为令人惊艳,动铁耳机常见的声音毛刺和冷峻感已基本消失不见,更像是直径40mm以上动圈耳机的表现,声音温暖略甜、音场更加宽阔,既保持了弦乐高频的高解析力,也令中频的男女中音的表达更加真实,绝无过多晕染之感。而且动铁耳机常见的低频下潜不足的情形也大为改观,鼓点沉重而不过分,仿佛敲在了整个声场的最深处。

重要注意事项

由于音源、耳机和播放机的搭配有多种搭配方式,加之不同人群对音乐听感的偏好也有所差异,所以会导致某些耳机在搭配不同播放机时且在不同用户的听感上有巨大差别,CHIP本次的耳机评测仅作为检验耳机硬素质的参考资料,具体听感会因耳机、播放设备、音乐类型以及个人偏好等方面而有所不同,还请用户自行斟酌。建议用户可使用最能代表自身听感喜好的曲目作为音源,多多试听不同耳机和播放机的搭配方式所带来的不同音质,从中找出适合自身听感的最佳组合方是正解。

猜你喜欢

耳塞声场耳机
戴上耳机,享受全景声 JVC EXOFIELD XP-EXT1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尺度涡检测技术及其在声场中的应用
基于BIM的铁路车站声场仿真分析研究
跟踪导练(一)
探寻360°全声场发声门道
唠叨过滤耳机
你的选择是真实or虚拟 简评6款多声道耳机
好东西!值得等待!Focal Utopia耳机、Moon 430HA耳机放大器
解放双手的阻噪无线耳塞
板结构-声场耦合分析的FE-LSPIM/FE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