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背后的况味
2014-04-29茹喜斌
茹喜斌
唐诗醉人之处,当属珠玑字后的意蕴,那山之苍黛幽微,水之清丽蜿蜒,气之意旨高远,魂之长虹飞天,抑或是危崖泄瀑,古木小桥,古松明月、大漠夕照……皆因笔下奇思妙想,闪烁青翠碧绿之色彩,呈现橙黄靛青之光芒,或又有黄钟大吕之音,知微心迹之韵,更聚就人生命运之况味。
李贺诗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诗之幽峭,凿人心怀,惊人情思,别于林林诗家。李贺虽为郑王之后,却受尽排斥,一生贫困,直至27歲病逝。但苦难成就了秾艳奇丽的诗风,他人难以临摹的特质。赏李贺诗,当知其遭际,方可沉入他诡谲异幻的构筑,犹如阴岩冰雪的意境,方可翱翔在他浩渺的宇宙。李贺之诗,多有神来之笔。“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生命的飞动、灵魂的翔舞,当是他诗的精魂和高峰,更是他生命驰骋的狂放。
唐诗如画。那牧童杏花、寒山寺院、江枫渔火,那木兰轻舟、阳关故人、古道西风……唐诗中的一壶酒,一柄剑、一弯月、一溪水、一座山,多成不朽美景,品之苍润绝秀,读之胸起风云。
刘禹锡遭贬时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画幅,境韵雄勃,将历史、现实和壮志襟怀一诗以荟之,给人怎样的震撼?亦有小幅,“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虽如素描,但荡思八极高旷清超。他因永贞革新遭贬,重回洛阳已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悲苦磨砺,成就独有的诗风。“银川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风俗风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民歌风味,使他独立一格。由诗入文,刘禹锡有《天论》《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存世,诗文中可见他遭贬远郡却顽强于世的精神,即使晚年也有着“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放。刘禹锡诗中多有画意,画意背后又是他怎样的人生呢?
唐诗写景,必从于人物、行态、心理和意兴所指,可谓含情而尽达,会景而生心,鲜灵而神动。那草丛鸟鸣、桃花绿叶、宫墙红瓦,那阡陌田亩、风烟雨影、远山近水,看似凡常景物,亦成笔底缤纷之万象。
杜牧有《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丛绿红花,傍水村庄,依山城郭,临风酒旗,那四百八十寺的豪台楼阁,回环曲廓,历史陈迹,就藏于这疏离烟雨漫漫阔远,无不设色古厚花明柳暗。但奇美景色,掩不住内心感慨,出于官僚之家的杜牧,意欲上层,却难展抱负,终堕于纵情声色,“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让人品出怎样的况味?杜牧喜寺院,“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在这些佛寺楼台背后,又是怎样的心境和情绪呢?
诗评家总说诗言志,是也。观唐诗言志激扬者有李白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李贺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有王昌龄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杜甫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林林总总,多有凌云之气,长虹之势。吟诵之际,犹如仰视巍峨高山,俯瞰涛涛江流。但我更欣赏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移步换景,着微驰阔,满怀粹然卓立之恬淡,深远静穆之志趣,更有智者形神其间,带着远古的风流,今世的宁静。诗人何以要将万千心绪化入空旷,这或许只能从他求索的履痕中寻找答案了。他的《秋登万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过故人庄》,将那些烟树、秋月、小舟、山寺状写得温馨而亲切,浸漫着诗人醉心田园之志。这当是我们的平民之志吧,当难以打通上升通道时,这也是一种壮美和气度,高举着一颗不屈的灵魂。
唐诗里的况味,难以千字概之。其气象与感悟,也难以千言叙之。诗中那高峰坠石,陌云千里,陆断犀象,诗人那胸中丘壑,心底风云,万般慨叹,实难绘之,只能是江河瓢勺,森林一叶。宋朝曾公亮诗云:“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权作拙文之结尾吧,它让我对诗之况味有了更深的领悟,读出了多少弦外之音。
(转载自《思维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