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管理策略
2014-04-29梁建平
梁建平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因此,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目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教师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致使教师队伍中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日益增多。
从大量的调查结果看,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中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教师甚至有跳槽意向。从新浪教育频道对中国教师工作满意度总体情况来看:低满意度教师达到64.4%;中满意度教师达到20.2%;高满意度教师达到15.4%。从新浪教育频道统计来看,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检出率排名中:小学、幼儿园占到78.9%;初中占到75.6%;高中占到72.9%;中专占到67.7%;本科、专科学校占到60%~80%。北京“芙蓉EQ教育与应用研究中心”主持的一项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也令人忧虑:26%的教师有躯体化症状,其中4%的人症状严重;29%的教师有强迫症状,其中4%的症状严重;18%的教师人际关系敏感,其中2%的人症状严重;13%的教师有焦虑症状,2%的人症状严重;18%的教师有抑郁症状,15%的教师有敌对症状;15%的教师有偏执症状等。2000年4月初,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运用SCL—90心理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存在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尽管上述量化结论在研究领域尚存在一些争议,但这些十分接近的数据充分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的严峻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管理与促进
针对以上方面的調查情况来看,要有效管理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方面要在教师自身的心理因素上下工夫,从内部提高教师抗压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要从外部减轻、转移直至消解可能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的因素。
(一)促进教师的个体认知发展
1.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增强教师的心理压力承受力
正确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在同一环境里,人们体验到的压力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易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若仅从消极角度看问题,就会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造成苦闷。因此,教师积极调整、修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耐压性,变心理压力为心理动力,变逆境为发展机遇。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心理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工作、生活、家庭角色的冲突等外部刺激,应该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坦然地去面对,以积极主动的行为去适应。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能欣赏自己的优点,也能欣然地悦纳自己的不足。
2.给教师提供心理调节方法,把握自我情绪掌控能力
不良情绪是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诱因。然而生活中不良情绪的产生却总是难免的,强行压抑不良情绪,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危害。为此,教师应该学会一些积极调节情绪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宣泄法、理智法、转移法、幽默法、适度让步法、升华法、音乐法等,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达到心理的自我平衡。
3.营造积极的人际圈,释放压力承载量
教师因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容易形成人际交往的有限性和自我封闭性,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情境时深感孤独失落和无助。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培养自己的交往意识和积极坦率的社会交往方式,提高人际沟通技能,形成融洽的人际圈,使自己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获得来自同事、朋友、亲属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减轻或化解心理压力。
4.营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方式
首先,教师要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其次,教师应掌握时间管理技巧。进行任务分析和时间的组织和预算,将目标分成轻重缓急等层次,建立一张科学可行的时间表,避免陷入“瞎忙”状态,从而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减轻过重负荷。再次,教师还应当注意适度用脑,避免持续疲劳,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营养,关心脑健康。此外,工作之余要学会体闲,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
(二)学校应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管理措施
1.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人际环境,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校管理方式应从经验型转为科学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导下提高管理效率。根据教师的职业心理、个体差异,深入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和协调工作,尽量减少或避免管理过程中的人为挫伤。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必须力求满足教师各方面的心理需要,加强教师对学校决策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让教师真正体验到“以校为家”的感觉。
(2)学校管理要以真诚服务的态度对待全体教师,讲求公平公正原则,尊重教师合理的意见。注重沟通协调的方法,务必做到教师心服口服。以欣赏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使教师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形成良性竞争,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
(3)学校制订的各种制度措施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心理认同感与心理适应期。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时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中老年教师,在教师角色转换方面应持宽容的态度,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4)积极研究教师的心理需求,为教师分忧。教师作为社会人,有各种心理需要。学校管理者应了解教师包括婚姻、子女教育、健康状况等情况。对于教师在日常生活的困难,能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学校管理者还应该了解教师需要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尽量提供满足的条件,使教师能减少因教学效能感低而产生的焦虑感;对于一些业务骨干,则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教学竞赛,组织他们进行教改实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2.建立健全的学校教师管理机制,提高教师心理教育意识
首先,学校要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学校要采取一些听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为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供疏导、排解渠道。聘请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刘云英,孟淑萍.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创造,2002(10).
(作者单位 河南省陕县教师进修学校)
?誗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