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出语文课的本色

2014-04-29向必登

新课程·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工具性内化语文课

向必登

一堂优质的语文课有没有标准?是什么标准?笔者通过对二十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回顾与反思,感悟出一个道理:优质语文课如果有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可概括为两个字:本色。

一、语文课要充分体现读的特点

古人把学习称之为“读书”“念书”。这实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深思。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是古人读书之经验总结,至今给人以启迪。

语文课不能没有朗朗读书声,恰如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随着这么多年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而语文课一旦形成某种模式,那就没有语文味了。這也是许多语文教师共有的深刻体会。素质教育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要求把语文还给语文课。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练”,都忽视了“读”这一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语文教改。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那种靠加重学生学业负担或以牺牲别的学科为代价来提高某一科成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更是徒劳的。先进经验的效果应是不以过度劳动和损害学生健康为前提。

散文要朗读,诗歌要朗读,小说要朗读,实用文的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要朗读,要读出文章特有的风格,读出作者的情怀,读出富有表现力的祖国语言的语感。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不同的课文,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读,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内化过程

纵观语文教学,从“工具性”到“人文性”,再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克服了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上浮躁与功利的弊病。因此,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用心与敏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语)。语文课最忌教师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为多个知识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难倒学生后教师再点拨。把语文课上成纯理论课,是语文教师的罪过,是语文学习的悲剧。

语文学习的内化过程不全是靠课堂教学这个“外力”能奏效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学生心灵的历程,主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语文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语文课优劣有标准,那就是:有本色。即充分体现“读”的特点。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内化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便是本色。

在崇尚个性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今天,语文教师再也不能停留在教参的解释和传统的定论之下,要容得下学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要容得下学生或同事的“异端邪说”,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拓宽前景光明的语文教学道路。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溪县白鹿镇中心小学校)

?誗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工具性内化语文课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可怕的语文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