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普洱茶的抗疲劳功效
2014-04-29范道艳史士伟索哲超张谋彪
范道艳 史士伟 索哲超 张谋彪
【摘 要】普洱茶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采用特定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随着茶叶保健功能医学证明的深入和人们对慢性疲劳已成为困扰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疾病现象,普洱茶抗疲劳的功效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深受消费者喜爱,因此,了解、探讨普洱茶的抗疲劳功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普洱茶;抗疲劳;功效
【中途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76-02
普洱茶是我国一历史名茶,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故得名,现泛指普洱区产生的茶,是以公认普洱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采用特定加工工藝制成的,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是云南特有的茶类,其享有“茶之祖”的美誉[1]。普洱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而这些品质特征与其加工文化息息相关。历史上的普洱茶是用云南大叶种茶的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而制成的晒青茶[2]。而现代的普洱茶指以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晒毛茶为原料经潮水、渥堆、陈化及干燥等特殊工序加工而成的后发酵茶。其中,渥堆是一道最为关键的工序,它对普洱茶独特的品质及保健功效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3] 。普洱茶具有降脂、降压、护胃、养胃、抗癌、抗衰老、抗疲劳、抗动脉硬化等多种功效,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其在欧美、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和“窈窕茶”的美称[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对人们的压力日益增加,慢性疲劳已成为困扰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疾病现象[5]。而伴随着茶叶保健功能的深入研究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普洱茶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喜爱[1]。长期以来,人们希望能找到一种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良方以消除疲劳,缓解疲劳,而茶素有“提神解乏”的功能,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享有“茶之祖”美誉的普洱茶,历史文化深厚,闻名中外,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保健功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每天适量饮茶可以缓解疲劳,调理自身机体,加上近年来云南普洱文化盛行传播,普洱茶品也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的最优选择。因此,探讨普洱茶的保健抗疲劳功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糖作为人体代谢中重要的能源物质,其主要形式是葡萄糖及糖原:葡萄糖是糖在人体血液循环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主要地位;糖原则是糖储存于人体内的一种形式,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葡萄糖和糖原都能为体内氧化提供能量[6]。食用富含糖类食物,是人类摄取糖类维持人体机能代谢的主要来源,糖类被摄入人体后,转变为单糖,进入血液循环,进而被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人体长期大量剧烈运动可使体内糖储备耗竭,相反之糖元耗竭可影响运动能力,特别是耐久力,同时会使人产生疲劳感,运动能力下降。相关研究表明,人体剧烈运动后导致体力下降甚至衰竭,总是和人体内肌糖元的耗竭同时发生的。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机体不断消耗体内肌糖元以维持能量供应,同时为了维持体内血糖水平,将调动体内储存肝糖原转化为运动的能量。由此可见,肝糖元和肌糖元的含量是反映人体疲劳程度的敏感指标[1]。
有研究显示,生活中习惯饮用普洱茶的人群其肝糖原和肌糖元均显著高于无饮普洱茶品习惯人士,其提示了普洱茶能够平衡机体的肝糖元和肌糖元含量,从而为机体提供较好的能量储备。而近年来研究发现,糖类在生物体内的功能不仅仅提供能量和参与结构组织,同时还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功能[7]。普洱茶品富含多糖类物质,经证实,普洱茶源茶叶富含此物质,另外经过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过程中微生物转化所得[8]。值得关注的是,多糖类物质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及动物学保健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同时有研究证实,人体中血乳酸(BLA)、血尿素氮(BUN)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水平是反映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和疲劳程度的重要指标[9]之一。由于人们工作繁重,生活不规律,使机体的BLA、BUN 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的健康人群,而长期适量规律饮用普洱茶的人其体内LDH明显高于无此习惯的工作人士,这是因为普洱茶与脂肪的代谢关系密切,普洱茶经过独特的发酵过程生成了新的化学物质,其中含有脂肪分解酶素的脂肪酸,能对脂肪产生分解作用,消耗人体内的产生的乳酸,有效增强LDH 活力,并且明显降低乳酸、尿素氮的形成,进而提高人体机能对外界压力、负荷的适应性,以到增强抗疲劳的功效[1]。
然而,普洱茶是通过增加肝、肌糖元储备,还是通过减少人运动时机体对肝、肌糖元的消耗,或者两者兼有之,仍待进一步研究[1]。据杨志博等人[10]研究,乌龙茶具有很好的抗疲劳效果,其物质基础可能是茶氨酸、咖啡碱等,而普洱茶经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后,产生了丰富的茶多糖类物质以及黄酮类物质[11],化学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了显著的抗疲劳作用,而其新的化学物质是否是产生抗疲劳的原因,其中机理有待于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冬英,黄业伟,汪晓娟等,普洱茶熟茶抗疲劳作用研究[J].茶叶科学.2010 ,30(8):218-222
[2] 陈兴琰.茶树原产地—云南[M].云南人民出版社 ,132
[3] 赵龙飞,周红杰..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初探[J].云南茶叶.2003,4;3
[4] 赵龙飞,周红杰.安志杰.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 ,26 (2 ):114-118
[5] 曲绵域,高云秋,浦钧宗,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6] 陈吉棣.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65.
[7] 周洁,王立,陈正行,等.多糖化合物保健功能研究新进展[J].食品与机械.2003,6:11
[8] 朱磊,王震宇.黑木耳多糖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研究[J].营养学报.2008, 30(4): 430-432.
[9] Xu GG, Luo QM.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acid lactate in motion and hemoglobin saturation density anew hemoglobinmetry[J]. J Wuhan Institute Physi Edu, 2001,35(3): 40.
[10] 杨志博,松井阳吉,林智,等.乌龙茶抗疲劳作用[J].福建茶叶, 2000(4): 44-46.
[11] 袁晓洁,郭英,孙伟琦,等.大豆异黄酮与大豆皂苷抗疲劳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3): 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