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音乐教学中的几种关系
2014-04-29杜红
杜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有一些老师片面理解《课程标准》,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课程改革步入了误区。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音乐教师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尤为重要。
一、“双基”教学与兴趣爱好的关系
以往的音乐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形式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这种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普通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但课程改革之后,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了呢?看到了太多的课例,感触颇深。我们的教师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节节设表演,堂堂搞创编,基本摒弃了“双基”教学。所以,无论你是看低年级的教学还是高年级的教学,并无质的差异,不过是玩得高兴、舞得热闹而已。事实上,我们每个教师都清楚地知道,如果学生连基本的音乐常识都不知道,何谈赏析音乐作品?连最基本的歌唱技巧都没有掌握,怎么去完成一部声乐作品?又怎会声情并茂地演唱?更别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了。所以,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必须依据三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际教学,有所侧重,对各学段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不能盲目否定。
二、主导定位与主体作用的關系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一直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课程标准》以一定的篇幅强调了要给予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宽松的教学氛围。于是,我们就不难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其乐融融的场景。这是可喜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了实施课程改革之后的新型师生关系,也真真切切地让我们认识到了学习的主体作用。然而,课堂上教师是不是真的可以放手不管了呢?举一案例:某校音乐课证在进行创编环节,是根据歌曲的内容写一篇小短文。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没有让学生亲自朗读,而是挑选一些较好的给大家示范。当读到一篇文章时,教师称赞道:“这篇不错,是哪位写的?”只有一学生悠然答道:“是大伯父我写的。”全场哗然,而教师竟然没有任何评价,充耳不闻,听之任之。私下交谈,问其原因,教师竟然说:“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主体作用吗?”这难道能说是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吗?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良好的教学常规的基础上,适当地使学生体会民主性和开放性,否则,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敢说,不敢评,其隐患是严重的。我们应当知道,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不可推卸的承载着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重任。
三、音乐本位与学科综合的关系
如果你仔细阅读《课程标准》,应该发现,每个章节、每个内容,都有恰如其分的定位。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满脑子都是如何改革,怎样创新,不肯沾一点“旧”的边,以至走入了教学的另一误区。仅举一例:一节唱歌课《采茶舞曲》,学习和演唱歌曲只用了10分钟,其他的时间均被用来介绍地理知识、创编舞蹈及分组讨论上了。表面看,既有音乐本位的传授,又有相关文化的渗透,还有相关学科的延伸,很是丰富多彩。可在课下,我随意抽测了几名学生,竟无一人能独立完成歌曲的演唱,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音乐本位和学科综合的权重究竟应该怎样分配?“音乐学科的整合,是以音乐为本的整合”,任何相关的知识都应是在本位完成之后,才能去探究和拓展的,这样才符合学科特点,才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四、信息技术与音乐的关系
《课程标准》要求,能够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于是我利用信息技术的编曲软件,给学生上了一节《初探电脑音乐创编》的课。本节课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音乐中的基本要素、创编4小节的旋律短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课堂上,老师先给学生一段《划船歌》的乐谱,让学生利用相关的软件,将乐谱准确地输入到电脑中。学生在输入乐谱的同时,通过选择音色、节拍及使用音符的长短体验音乐中所存在的音乐要素,并在电脑的帮助下视唱乐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改变每一小节的一个音符的高低,通过聆听、感受音乐要素——音高在乐曲的作用和地位,也使学生初步尝试创编音乐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编欲望。最后,教师给出五个音高(1、2、3、5、6)和两个固定的节奏型,让学生们展开想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己的音乐作品创作。在创编的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小组所有人的意见共同完成一部作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集体荣誉感。在作品展示中,通过自评、互评,学生们可以从中吸取别人的长处,相互交流,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传统音乐教学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在丰富音乐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小学生的多媒体素养。但必须强调一点,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切忌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泛化,失去了学科的本位,避免走向另一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