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放、收、练”在英语课上的运用
2014-04-29蒋建英
蒋建英
社会飞速发展,知识信息讯息万变。而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被知识的发展而淹没,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摸索更佳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最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又决定于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但只要我们勇于摸索、大胆实践,一定会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特点、且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更佳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将“引、放、收、练”这四因素教学法运用于实践中,课堂气氛热烈,效率明显提高。
一、“引”,就是激趣,活化学生的思维
“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然后再根据教学要求,适当地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再恰当地选择运用这种方法。该方法新颖别致,并因文而异。例如, 在教學牛津5A第九单元“shapes”,我将学生课前用不同形状制成的绘画、手工作品引入课堂,在相互欣赏中引出新句型的教学:有的学生做了精致的房子,画了五彩的庆国庆图等等,我问道:“What shape is the window/ door/ balloon/ ….? 从而教授了square, rectangle, heart, oval…. 各种表示形状的单词。这种引的方法既有感染力,又有较强的趣味性,改变了一味由老师出示几种图形,那种单调的、呆板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当然在“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引”的方式必须是便于学生操作的,切忌“可望而不可及”、“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焉”的花架子。
二、“放”,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他们主动地观察、积极地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分析、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
“放”这种教学方法的组织和实施,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单一的以教师去教、学生去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是由于教师的充分放手,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知道知识,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了死记硬背,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拓展了思维。当然在处理“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放”的度,因人、因事而异。仍以“shapes”这一课题为例,我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品或回忆自己所见过的东西,操练新句型“What shape is the …? Its a / an …. 完全跳到了课堂之外,不是就新知练新知。再如六年级学生,随着英语知识的不断丰富,便可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教授整篇对话时,在让学生跟录音重复两遍对话后,我便让学生分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所听内容的理解,长短不限,句式不限,这样给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听力和理解、运用英语的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收”,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和教学内容的总结
具体来讲,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对学生各种独立思考和分析后的结论给予评价和总结;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教学的内容予以疏导和系统归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这一“放”与一“收”,正确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较为合理地处理好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实施了教学过程中的高水准、严要求。
四、“练”,就是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习题,通过练来检查学情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要及时地互换和有效地调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并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适时的调整和变换。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练习。教师在设计和指导训练时要注意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方式上的灵活多样,并且要求贴近学生实际且易于接受。比如,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创编对话等方法。除此以外,我还变化花样,根据每节课的课堂内容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书面习题,由学生自己查资料、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如“词类活用变化多”、“句式转换有窍门”、“词组句型知多少”等等。总之,做到“有学必练”、“一课一练”,题目不太多,保持在5~8个之间,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非常乐意接受这一全新的训练,且越做越想做,越做越有味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