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情”阅读更迷人
2014-04-29张丹芳
张丹芳
一、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生生和文本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师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给予树》一课,教师深情导入:“小朋友们,这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这样过圣诞节,那没钱人家的孩子呢?”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贫穷人家的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一张卡片上,并把卡片挂在援助中心的圣诞树上,这可不是一般的圣诞树,树上挂满孩子们的心愿呢!”随机引出“援助中心”和“援助者”,教师点拨文中的“援助者”就是金吉娅,而陌生女孩就是被援助者。通过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不仅解决了学生在字词上的疑惑,为读通读懂课文做好了铺垫,还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将学生带到了那个充满关爱、充满神奇的特殊日子里,为整节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充满深情的氛围,有意识地让教材蕴含的情感与儿童的情感活动相连接、相沟通,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效果。
二、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思想情感
不少课文中都有对人物心理真实细腻的刻画,引导学生走入角色,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是渗透情感教育的关键。《掌声》一课中描写英子的句子并不多,前后只有四句,但就是这短短的四个句子,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心理活动。我先抓住前面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英子为什么会自卑,以及她的自卑表现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再紧抓“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一句。让学生想象:此时,英子可能在想些什么?如果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通过这一角色的转换,让学生进入英子的内心世界。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体会。在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掌声”的理解以及对文中的英子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等。通过这种感同身受的心理揣摩与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心里开花结果。
三、激活学生思维,开启深层情感
文本中有深度、令学生生疑的地方往往是文本的难点、重点之所在,也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揭示事情的哲理,表达作者的思想。教学中,艺术地为学生解疑疏渠,读懂课文的重点、疑点,能够促使学生逐步走进语言材料感人的精神内核,能激活思维,开启深层情感。笔者在教学《给予树》时深情地叙述:“晚上,面对着漆黑的屋子,小女孩还在盼望,甚至在梦中她还想着洋娃娃呀。看着小女孩的卡片,金吉娅,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一个学生说:“小女孩好可怜呀,她什么也没有,我想给她买一个洋娃娃,我想帮她实现这个愿望。”“可是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攒的钱,她希望你和哥哥、姐姐来分享礼物,你确定要帮一个不认识的小女孩吗?你想清楚了吗?”“想清楚了,小女孩什么也没有,她更需要礼物,更需要我的帮助。妈妈和哥哥、姐姐一定会理解我的,我这样也是对妈妈、哥哥、姐姐的一种感恩,是他们教育我要关心他人。假如不理解,我遭受批评也心甘情愿。”爱家人是基础,博爱他人是高尚情感;直接感恩是起码道德,深层感恩(把对亲人的感恩转嫁给更多的人)却是难能可贵的。经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朗读感悟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金吉娅爱家人、爱他人的善良情感,同时感恩情愫也得到顺利开启。
四、读写有机结合,抒写学生情感
“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的一种方式,“写”则是把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学生通过“写”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要通过“写”来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沿着文本的价值方向,在入情入境中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达到不吐不快,一吐为快的境界,将富有个性的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言语的同时释放自己的情感。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本文的作者(或文中某一角色),当你( )时,你会怎么做(想),请您写下来。类似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既得到外化,又得到深入和拓展。
一节真正的阅读课,不是眼泪能诠释,不是语言能挥洒,而是内心涌起的层层涟漪……唯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迈进智慧阅读的大门、迈进情感阅读的大门,在广袤丰美的語文世界里得到心灵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