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思维错误的成因及对策
2014-04-29于秀芬
于秀芬
初学数学的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问题上往往会出现思维上的错误,本文就此进行了错误成因的剖析以及解决的对策研究。
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往往会出现思维上的错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了如下的分析:
一、解题思维错误的成因
1. 只是以问题中一些表面的、单一的联系进行分析运算,而不能对整个问题的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进行解答。例如:二年一班有童话书20本,和科普书合起来是60本,科普书有多少本?错误列式:20+60=80(本)
2. 思维不能做到跟随题目性质的变化而灵活的变化,仍然套用自己以前比较熟悉的运算方法和思维定势,按固定的习惯思路,恪守机械的联系。例如:小明栽了3排花,每排有4棵,小明一共栽了多少棵花?错误列式:3+4=7(棵)
3. 解题思维只是一味随着生活中事物发展的一般顺序进行,由开端条件推向结果,而不能做到由结果反推向开端条件。例如:超市运来一批香蕉,卖出15箱,还剩下4箱,商店一共运来多少箱香蕉?错误列式:15-4=11(箱)
4. 注意力极其容易被问题情节所转移,不能做到对问题进行连贯分析的综合活动,思維缺乏逻辑性。错误列式: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小红拿桔子招待客人,小红先拿了10个,客人吃过后还剩3个,小红又拿了10个,结果还剩下6个。客人吃了多少个桔子?错误列式:10-3-6=1(个)
5. 思维容易受到问题中某些因素的暗示,不能做到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也不能根据问题的本质联系来进行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把24根跳绳平均分给一年级两个班和二年级两个班。平均每个班级能分到几根跳绳?错误列式:24÷2=12(根)
学生解错应用题的原因往往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双基”,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培养。
二、思维活动的教学策略
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应用题解题时,首先是分析题干、选择算法,然后再列式和计算结果。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培养时,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1. 直观。低年级的学生对感性的材料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在解答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手段演示来提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树上有8个果子,筐里有6个果子,从树上摘下几个果子,树上和筐里的果子一样多?”大多数学生都认为8-6=2(个),矫正这种错误思维需要进行直观感知。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算盘珠来理解,一排珠子增加了就蕴含着另一排珠子会减少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学生能进行类比,触类旁通。不仅能掌握加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能有效进行相等与不等的辩证过程的综合训练。
2. 比较。“12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与“4个小朋友分12个苹果,每人分几个?”这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虽然文字的表述不同,但是解题方法是一样的。通过比较,使学生懂得解题不是以已知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确定运算的,矫正学生“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结果”的思维习惯,既要打破实际生活中的固有经验,还能应对逆解题、反叙题的思考能力。
3. 挖潜。有一些应用的问题条件是隐含的,这就需要学生反复诵读问题,全面理解问题中的关键词语,挖掘出隐含的条件。例如:动物园里有猴子、长颈鹿各20只,老虎的数量和猴子一样多,三种动物共有多少只?此道问题的关键词是“各、一样”,只有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就能准确无误地解答问题了。
4. 练说。教师平时也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可以进行把简单的问题表述的具体些;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和全面;把含混不清的部分表述明白;把倒叙的问题转为正叙;把一些后置的问题先表述,等等。
总之,数学思维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刚接触应用题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更要采取有效策略加以培养和开发,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