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让情相随
2014-04-29董玉贤
董玉贤
从教多年,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一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你的感情来”等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朗读”是语文学习最为重要的学习策略与能力目标。多年来,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多数语文教师在不断地实践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初读感知课文基础上,围绕一个问题或中心事件来让孩子找到重点词句;阅读批注,写下感悟;然后是课堂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
这不仅让酷爱语文教育的我感到有些单调、寂寞。我坚信:精读课文时,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情来。而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悟,是语文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之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对以上所说常用教学范式的质疑,来自简单的自我提问:有感情地朗读,在呈现句子后,究竟是先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再做有感情朗读,还是从读正确、流利开始,引导学生读中体会所表达情感,进而读出感情来呢?这个拗口的问题似乎不值得争议,而细细思量,却是不同教学理念所衍生出来的教学行为。
我曾经讲过一节课,人教课标版五年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在课堂上,我仍是沿用了以往惯用的方法。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地倾听学生,学生点滴的细节,我都给予了关注。课堂比较顺,但却不那么“畅”。课堂的“畅”,我一直的理解是教师对课堂上及时生成的、意外的事件,巧妙处理后的心理感受。而我的这节课,孩子们尽管踊跃发表看法,且能言善辩,他们的表现可谓精彩得很。但细细品味,却觉得淡了些,少了些什么。更是从中能隐隐感到,其实,教学活动仍然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对学生放手不够,“以学生发展文本”的体现仍存在诸多遗憾。课堂教学“重预设,轻生成”的痕迹清晰可见。
教学案例片段:
生:“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句话是说林海音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我想到了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龇牙咧嘴的。
师:你不仅想到了她的样子,还想到了她那傻傻的神情。其他举手的同学是不是也划下了这个句子?请齐读这段。
生:齐读
师:这段文字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轻声读一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圈出来。
生:……
师:你圈划了什么词?
生:咀嚼 那样 磨来磨去 沾 呆……
师: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体会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什么?(相机指导“嚼”的读音与写法)
生:我仿佛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
师:作者观察投入、细致,表达生动,引人入胜。
生:作者看得入神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师: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齒都动起来了。看着看着,自己就喜欢上了它们,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假如你就是林海音,现在就站在骆驼面前。(老师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一头傻乎乎的骆驼向我走来,它正在吃草,它有长长的嘴巴,上牙和下牙交互地磨来磨去,很好玩,很有趣的!
……
师:是啊,孩子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着迷。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看一样东西看得 “发呆”?
生:我看蚂蚁拖苍蝇,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
生:有一次我看一条毛毛虫爬树,爬上去掉下来,又爬,又掉下来,又爬……我看了很久很久。
……
师:林海音小时侯痴痴地看骆驼咀嚼时的感觉能体会到吗?带着这种感情再认真来读一读吧。
生:……
师:多么有趣啊!林海音女士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可这段童年记忆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田。回想起来,她是多么留恋!多么怀念啊!读——
屏幕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初仍然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教师在呈现句子后,急于让学生说出“读懂了什么”,特别看重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意义(其实也不必太看重,信息意义也不是都需要说出来的),从而达到读出感情来的目的。其实,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先引导学生朗读,在求得“读顺”的同时,体会进而读出感情来。“朗读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情感熏陶的过程、培养语感的过程”。读得情意浓浓了,再来说感受,说出来的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此时的感情才是水到渠成,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更接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啊。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文字不仅是反映客观事物,负载文化的工具,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指导学生做到“有感情”,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重音、停顿、速度、高低”等朗读技巧指导外,我认为更应该侧重学生自我的思、品、悟,抓好学生的情感训练。
情感是读出来的,我们不止一次这样讲过。可在教学时,我们又不知不觉的走到了另一番天地:分析、理解后再读出感情。这好似我们新课程实施到今天,大家对新理念并不陌生,而实实在在地落实新理念却不容易一样。行动的改变需要理念先行,而理念的改变更需要实践中教师的反思、印证与智慧。教师实践中的反思与智慧是教学理念通向教学行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