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安建设的“江北经验”

2014-04-29左进

当代党员 2014年4期
关键词:江北区江北特邀

左进

2013年12月的一天,徐世荣在房屋中介带领下,到江北区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租了一套房子。

一入住,徐世荣就给房门加了两道锁。“老旧社区的治安通常都不好,必须得留个心。”这是徐世荣长期租房的经验。

但这一次,徐世荣的经验失效了。

“入住以来,我发现桥北社区的治安很好。”徐世荣感叹。

从“担心”到“安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和徐世荣一样,对江北区的治安称赞有加。

江北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在全市考核中连续五年稳居前三名。“过去的一年,全区政法工作围绕中心工作,实现了刑事发案、安全事故、信访总量、群体性事件等指标大幅下降。”江北区委书记杜和平指出,“江北区地处都市功能核心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异常活跃,能够实现全区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安全形势平稳可控的良好局面,平安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再次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是由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的荣誉称号,每四年表彰一次,江北区已连续两届荣获这一荣誉,创造了平安建设的“江北经验”。

专业调解构建矛盾化解新机制

“让老马为我们评评理!”2013年2月23日,两名中年人来到观音桥街道办事处群众工作站找“老马”。

他们口中的“老马”,就是观音桥街道“老马调解室”的调解员马善祥。

自2012年成立“老马调解室”以来,马善祥带领6名街道干部,已经接待1000多名群众,调解成功率超过90%。“连观音桥街道以外的居民都慕名而来找老马调解。”观音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丽娟说。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我们何不将‘老马调解工作法推而广之?”江北区委政法委领导开始思考。

经过一番试点后,江北区委、区政府推出了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协调机制、强拆善后工作机制、涉法涉诉疑难信访案件化解工作机制、医患纠纷第三方协调机制、房产物业纠纷协调机制、商贸纠纷协调机制等六大专业调解机制。

2013年12月29日,是农民工刘刚这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这天,他拿到了老板拖欠他的46700元工资——为了要回这笔辛苦钱,他曾和老板“斗争”了一个月也无济于事。

“我是走投无路才到民工工资拖欠投诉中心的。”刘刚说,“反正无路可走了,那就试一试吧。”

然而,这次“试一试”给了他惊喜——从投诉到双方调解,再到拿到工资,刘刚只等了7天。

和刘刚一样,很多老百姓都获得了惊喜。2013年,江北区处置拖欠工资引发的群体事件94起,追讨民工工资5608.6万元;调解医患纠纷24件,全区未发生影响医院正常秩序的医闹、暴力对抗事件;调解物业集访74批,个体上访172次。

“江北区在有效实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六大专业调解机制,为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江北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汉华说。2013年,全区信访总量和群体性事件分别下降6.77%和14.2%。

网格防控构筑安全防控网

2014年1月28日,江北区盘溪粮油批发市场。

“我的包不见了!”一家批发商店里,一名中年男子惊慌大叫。

“赶紧报警!”老板向中年男子建议。

半小时后,中年男子接到交巡警打来的电话:“你的包已经找到。”

“这么快?”中年男子不敢相信。

“快”的背后,是一张覆盖江北区的治安网格防控网。

“江北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治安形势复杂。”江北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王志勇说,“如何把有限警力有效覆盖到更广区域,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经过深入调研,江北区委、区政府提出一条治本之策:把治安领域的管理作为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打防并举、点面结合、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治乱点、消盲点,筑牢治安防控阵地。

在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派出所巡面、交巡警串线、社区民警控点”的网格防控模式。全区被划分为26个网格,每个网格实行“三警联动”。“派出所民警负责‘面上的治安,交巡警负责‘线上的治安,社区民警负责‘点上的治安。”区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网格防控模式,不仅提高了群众的见警率,也提高了我们的接警效率。”

为筑实防控网络的末端,实现巡防工作的无缝衔接,江北区还构建了社区警员、综治员、文职人员、协勤队员、流动人口协管员“五员联动”的专群结合群防体系。

网格群防,使江北区在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治安形势持续好转。

与此同时,江北区对治安复杂点实行“双向挂牌”整治机制——一由党政机关对治安复杂点进行挂牌整治;二由居民对身边存在的治安复杂点向相关部门反映并进行挂牌整治,整治效果由群众验收并摘牌。“这种‘双向挂牌整治,实现了集中挂牌与常态挂牌、党政主导与群众互动的有机统一,解决了突出治安问题、反复性问题。”江北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白伟正说。

创新治理开创综治工作新模式

2014年1月4日,重庆未成年犯管教所。

“曾媽妈,你让我看的书,我都认真看了。”见到“曾妈妈”,卫小福(化名)一脸开心。

16岁的卫小福家住江北区,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只有他和年迈的爷爷。半年前,他因打架斗殴被送进管教所。

“自闭、暴躁,很少说话。”这是管教所工作人员对卫小福的评价。

然而自从三个月前有了“曾妈妈”,卫小福开始有了变化。“曾妈妈给我买生活用品、买学习资料……对我太好了。”卫小福被感化了。

“曾妈妈”叫曾美华,是江北区综治特邀委员——这一段“母子情”,源于江北区综治委创建的特邀委员工作制度。

2013年上半年,针对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体单一、手段单调等问题,江北区综治委广泛开展调研。

“你们是‘机关的人,喜欢说官话,不想跟你们沟通。”有的群众说。

“一些机关干部和群众沟通时,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刘汉华说,“于是,在推动机关干部大力转变作风的同时,我们决定创新工作思路,从老百姓中寻找合适的‘中间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2013年10月,江北区综治委建立了综治特邀委员工作制度——在社会组织和群众中,选聘政治坚定、品行端正、热心公益、热心邻里事务的人担任特邀委员,搭建了区、街镇、村社三级特邀委员工作平台。一些单位还对这一工作平台进行了细分,比如华新街道,不仅在街道办事处设立了“特邀委员议事中心”,还在社区和楼院分别建立了“特邀委员议事厅”和“特邀委员议事室”。

“特邀委员是我们自己的人,我们愿意和他们沟通,沟通了的事,他们总能办妥帖。”居民张强说。

“三级议事平台成立以来,已为群众办理实事好事898件,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500余条,协助解决辖区居民群众的诉求150余件。”区综治办负责人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议事,社会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群众对这一新模式也高度认同。”

而今,平安建设的“江北经验”依然在深化。“要全面深化社会治理,纵深推进平安建设,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确保小问题不出村、社区,大问题不出江北。”按照杜和平的最新要求,江北区委政法委正探索以“透明厨房”为牵引,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以“社会管理志愿者联盟”为载体,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以多项创新机制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江北区江北特邀
特邀主编
本期特邀执行主编简介
江北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本期特邀主编简介
特邀主编
相逢是缘
——重庆市江北区老年大学校歌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重庆市江北区寸滩实验学校
宁波市江北区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宁波市江北区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