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德育缺失案例思考
2014-04-29杨子义
杨子义
案例一:躺桌事件。一次,教师小李调转工作,到某村小学教三年级。报到后,到班级上第一节课时,意外发生了。只见学生小A,四仰八叉躺在课桌上面,装睡。小李走过来,心平气和,劝小A回到座位。小A不但不起,还口中念念有词:“李老师,你打我一顿呗。”小李忙说:“学生起来吧,我不能打你。”小A一听乐了:“李老师,多亏你没有打我,你要一打,就该这个了。”学生小A边说,边往手指上吐唾沫,做出一个数钱的姿势,冲小李一笑。小李看学生小A这架势,惊得目瞪口呆。
案例二:翻桌事件。那天,四年级学生小B写小楷,字迹很潦草。班主任小刘老师看后,语重心长,耐心指导,告诉小B怎样才能写好,之后建议小B重新写一页。突然,小B一跳多高,掀翻课桌。为不砸到小B,小刘见状,急中生智,拉了一下小B,躲开桌子。接着,要求小B把桌子扶正。小B不但不扶,还变本加利,大哭大闹,跑回家去。第二天一早,小B家长找到校长说:“小B昨天让小刘老师打了,现在一直迷糊,八成是脑震荡了。小刘听后,据理力争:“我没打学生小B。”全班学生也踊跃作证:“没打。”时隔不久,家长将小刘告到县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打来电话询问此事。小刘无可奈何,为压服口声,不至于小题大做,只好听信调解人的话,自愿拿出四千元钱交给学生小B的家长,作为看病药费,至此沸沸扬扬的闹剧草草收场。
无独有偶,纵观上述案例,如出一辙。此类事件在小学生中已屡见不鲜。多为学困生及家长所为,有的找茬,有的放讹。伤冬知春,痛定思痛。小学的学困生,如此雕虫小技为什么屡屡得手,值得老师们认真思考。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物欲横流、“金钱万能”意识的影响下,小学德育教学间接或直接受到影响和干扰,导致学困生无所事事,贪玩厌学,缺乏上进心,缺乏自信心,缺乏敬畏心,缺乏感恩心。个别学困生的家长素质低下,伦理道德下滑,法制意识淡薄,直接怂恿和支持学困生跟老师作对,误解老师,敌视老师。倘若老师管严一点,就火冒三丈,横踢马槽,寻找借口或时机乘虚而入,趁火打劫。想从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老师兜里炸点“油水”,“穷则思变”嘛。
当老师的,对学困生又要严管,又要把握尺度。耐心细致,慎之又慎,正确疏导,循循善诱,千方百计,始终如一。激发学困生的主体性,改变学困生的不良心理素质。
二、只顾低头拉车,没有抬头看路
性格内向,有强烈进取心和责任感的老师,几年来或几十年来,教学工作“死手”了,极易产生对学困生管理要求过严的状况,因而极易如履薄冰,引火烧身。老师在德育教学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全心全意地投入,付出了极大的辛苦和代价。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有计划地开展德育活动:全力以赴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张旗鼓地宣讲社会主义道德理念。讲红军精神,讲雷锋精神,讲张海迪精神,讲张丽莉精神。一次次,让学优生和学困生代表,在会上表态发言,会后写决心书,结果是个别学困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无法落实在行动上。一次次,搞演讲比赛,搞主题班队会,搞“要想写好文,先要做好人”的作文比赛……结果又是喜忧参半。老师无法改变教的角色,只顾自己讲,一言堂,以传授为中心。老师就像如来佛一样,居高临下,学生像小毛猴一样,言听计从。学困生需要什么,老师无暇顾及,学困生思考什么,老师了解极少。学困生像拖车,只靠老师这挂主车,辛苦费力地牵引前行。长此以往,导致学困生像吃奶的孩子,撒不开手了。凡事依赖,离拐棍儿就倒,缺乏自信自主自立能力。思忖过后,令人感到遗憾而心痛。作为老师,应一边拉车,一边抬头看路,让学困生沐浴太阳雨,迎临理想风,给学困生掌稳舵,张帆远行。
三、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其实,德育教学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效。可有的时候,在这一点上还欠火候,老师没能及时消除学困生心灵的暗影,无法走进学困生的心里去。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困生心灵的塑造和净化,忽视了学困生意志品行的锤炼和培养。今后的教学中,必须使学困生做到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交往,达到思的搏击,情的交融。让学困生了解老师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的良苦用心。打消学困生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诋毁老师的一念之差。把尊重、平等、和谐、有爱播撒给学困生,将学困生的成长和前途同时考虑,学困生健康向上获取成长的时候,人格素质也相应得到升华。
四、弘扬真善美,释放正能量
学校德育的目的是实现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学生受到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行。立足现状,放眼长远,编写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选编文明守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知错就改等内容,把学生做的好事也选入校本课程,然后结合班级实际,适时随机地讲解,弘扬真善美,释放正能量,良好的学风班风会蔚然成风。
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建立家校联系管理制度,形成规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困生会形成一个不定型不系统的道德意识和理念,表现在情绪情感中,表现在企求愿望中,表现在举止习惯中。老师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密切沟通。倾听家长意见和建议,关心家长想法和诉求,让家长了解学困生的在校情况,便于齐抓共管,相得益彰。家校联手,以同一尺度和同一标准,约束教育学困生,做好思想工作,强化德育品行,达到家校联手,和谐共赢。
六、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把德育逐步引向激励机制。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可不定期地发给一颗星,一朵小红花,一张奖状,一本荣誉证书,调动和激发学困生勤勉上进的积极意识。减少考试次数,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不可当家长的面,讲学困生的坏话,不讥讽,不挖苦学困生。“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俗话说:“打人别打脸,骂人别揭短。”表扬一次,胜过批评十次。不拿学困生的缺失当“话把儿”,不把学困生逼上破罐破摔的“绝路”,导致行为过激而仇视老师。积极减轻学困生的课业负担,让学困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经历,参加社会活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开源节流,因势利导。学困生的成长,源于对生活的认同和感悟。不是轰轰烈烈地运动才是德育,生活琐事中也蕴含德育价值。不局限讲解德育的概念和辞藻,要注重德育典型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七、话不说不透,砂锅不打不漏
老师要讲究沟通的语言艺术,经常与学困生沟通,倾情交谈,语重心长。这是德育课堂有效和高效的方法之一,使师生产生心灵感应和情感共鸣。交流沟通时,老师应注重语言的真实性、正确性和虔诚性。因为老师发出的善意信息,可令学困生心服口服,所以起到正面引导和箴劝的作用。
老师虽不是学困生的父母,却以慈父慈母的口吻和学困生谈话交心,增强信任度,缩短师生之间的心路距离。凸显老师的科学教育观,凸显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智慧。让学困生对老师从敬佩到敬畏,对老师从信服到折服。
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德育生活理论强调,所有社会现象均为德育资源。老师应竭力开发这一资源,为己所用。现在的学困生,就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成员。因此,促进学困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是重中之重。老师要有一双智者的慧眼,善于捕捉和开发德育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开辟德育渠道。讲究德育方法,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画龙点睛,因材施教。
萬事开头难,习惯成自然。在老师悉心经营和潜心呵护下,学困生会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产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变被动、短时的德育行为为持续、持久的德育行为,从而萌生上进心、自信心、敬畏心和感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