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在聋哑儿童中的教学方法探究
2014-04-29付娜
付娜
聋哑儿童,在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某些事物的接受能力上均与普通孩子在整体上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事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必须注意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过视觉帮助,引导聋哑儿童学习古诗
在特殊教育中心对聋哑儿童进行汉语言教育,同普通学校一样,也需要进行古诗教学,而对于耳聪目明的健全学生学习起来都有一定难度的古诗,对聋哑儿童而言,学习难度更大。但是很多古诗中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视觉加以感受,进行理解。如古诗《静夜思》是一首很适合运用视觉学习的古诗。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床前明月,月色如霜以及举头望月,低头沉思等同古诗意思相关的图片或FLASH动画展示播放给学生看,通过学生视觉捕捉到古诗涵义,体会诗人在诗作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在小學语文课教学中进行古诗教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聋童视觉的应用,以达到良好的古诗教学效果。另外,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视力,从而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学习做好准备。
二、通过触觉帮助,引导聋哑儿童学习古诗
有些古诗的内容适于使用触觉进行学习,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触觉感知理解诗文内容。比如古诗《悯农》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情境找来实物教具,带领和引导学生模仿诗文中农民劳动的场景,使聋哑儿童真正用手摸到农具,体会锄禾的动作,感受劳动的辛苦,通过劳动后流出的汗水滴落到土地中的情景再现,使学生理解诗文第一句的意思。另外,通过农作物长成需要的时间,每个不同阶段农民的付出等讲解来促使学生体会到应该珍惜粮食,养成节约习惯的意义。
三、通过嗅觉帮助,引导聋哑儿童学习古诗
如果古诗内容中有关于花香、饭菜香味的描述,或者其它可用嗅觉体会到的味道的描述,都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嗅觉帮助学习。当然,教师也可有意进行某些情境的创设,如创设出鸟语花香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同自然相关的诗句学习。如对王安石的《梅花》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设置花香环节,如果校园中有梅花,可带领学生去闻一闻,如果没有,也可进行情境创设。总之,对于聋童而言,能够通过嗅觉感知的古诗,记忆会比较深刻,理解起来也会使难度降低,变的更加容易,因此,在合适的时机,教师应注意通过引导聋童对嗅觉的使用,达到更好的学习古诗的目的。
四、通过残余听力的应用,引导聋哑儿童学习古诗
目前接受特殊教育的聋哑学生中,完全丧失听力的占群体中的少数,大部分孩子仍然具有一定听力,通过助听器的帮助,可以听到部分声音,感受到声音。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引导聋哑儿童更好地学习古诗。通过用多媒体播放声频文件,或者教师朗读,使学生对古诗的韵律有所体会。不应认为聋哑儿童是不需要声音刺激的,对有些聋哑儿童来说,通过运用宝贵的残余听力,往往可以得到很好地学习效果。如《春晓》一诗中,有对“处处闻啼鸟”和“夜来风雨声”的描写,对于有残余听力的学生,可播放“鸟鸣”和“风雨”的声音,使其真正得到听觉刺激,即便不能完全挺清楚到底是什么声音,但至少可以听到他们可以听到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意思。
五、通过多种感官、感觉协作,引导聋哑儿童学习古诗
与健全儿童相比,对聋哑儿童开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更需要通过多种感官共同感受,各种感觉共同协作来理解古诗,学好古诗。虽然对于聋哑儿童来说,使他们能像健全孩子一样抑扬顿挫地朗诵古诗难度很大,但可以要求他们配合自己的肢体语言,张开嘴,大胆地进行朗读。实践证明,学习古诗,需要的不仅是一种感官参与,更应是多感官共同参与,多感觉共同协作的学习。教师要注重引导聋哑学生运用包括视觉、触觉、嗅觉以及残余听力等在内的各类感觉进行协作,从而进行古诗学习,可以达到使学生快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韵律与韵味,并快速背诵古诗的效果。
在特殊教育聋童语文教育领域,仍有很多需要探究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孜孜探索。当然,笔者的探究可能有待完善之处,希望在能借此文抛砖引玉,通过不断进行相关研究,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