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杀现象透视研究生抗挫折教育

2014-04-29方鸿志李辰媚

克拉玛依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措施

方鸿志 李辰媚

摘 要: 研究生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近年来,我国在校研究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首先对相关概念及当前研究生抗挫折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之后,通过剖析研究生受挫后的行为表现,得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层面导致了上述表现的结论。由此,有针对性地给出正视挫折境遇、增强实践训练、综合多方因素等研究生抗挫折教育的有效措施,对高校抗挫折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研究生;自杀现象;抗挫折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2-0024-04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自杀、自残等过激行为频繁发生,引起国内诸多学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他们共同认为研究生抗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一、相关概念辨析及研究生抗挫折教育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辨析

1.关于挫折的概念

我国学者冯江在1991年出版的《挫折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挫折就是俗话讲的‘碰钉子,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是一个人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遭遇到了难以克服或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内心的某种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1]26张旭东、车博文认为,挫折应该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从客观上看,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时的对象和情境,称为挫折源或挫折情境;其二从主观上看,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时的情绪反应,称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2]47朱玲和方鸿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认为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 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 遇到了难以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 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3]77笔者更为赞同最后一种关于挫折的定义,因而在研究中注重整合受挫后人所呈现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2.关于挫折教育的概念

吴远、郝文清指出:“挫折教育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原理,运用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心理的分析和疏导,提高其对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过程。” [4]91朱玲和方鸿志将挫折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有目的地积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情境, 对挫折的负面反应有一定的认知, 并能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预防的一种教育方式。”[3]77

本文借鉴上述学者关于挫折及挫折教育理论的分析,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将挫折教育定义为: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使得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具备一定的挫折识别、防御和修复能力,全面提升自身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研究生抗挫折教育的研究现状

1.缺乏关于抗挫折教育的针对性研究。从抗挫折教育的对象来讲:不同的人群及个体具备不同的性格特质,因而针对不同性格特质的人或群体就应该有不同的抗挫折教育方式。从挫折的性质分析:挫折可以分为长期性挫折和短期性挫折,实质性挫折和幻想性挫折,轻度挫折、中度挫折和重度挫折等。有些抗挫折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对教育对象及受挫程度的了解,只进行了泛泛的抗挫折教育,因而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2.缺乏关于抗挫折教育的可操作性研究。抗挫折教育的核心特质是具备可操作性,一些抗挫折教育理论虽然表述合情合理,但在实施中却存在弊端,未能充分考虑实施的条件和资源,只是单纯进行理论的累加和堆砌,因而缺少在真正实践教育中的可操作性论证及研究。

3.缺乏关于抗挫折教育的整体性研究。国内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挫折教育的理论和实施办法,但多数是分散的、阶段性的,还未能从整体上给出一个具有连贯性的表述和应用方法,因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二、研究生挫折心理的表现

(一)紧张焦虑,情绪低落

一些研究生在遭遇挫折后,首先表现为个人情绪低落,随之呈现出紧张焦虑、焦躁、压抑、不安、郁闷、愤怒等一系列较为持久的负情绪反映,进而伴有强烈的挫败和自责感,对待周围的很多事情都失去兴趣。反映在生理上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失眠、盗汗、头痛、食欲缺乏、心悸等症状,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二)放大痛苦,接近崩溃

受挫后负情绪长久无法得到正确的排解或发泄,痛苦的逐渐累加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不良后果。多数研究生本来生活和社交范围就有限,而在遭遇挫折后自尊心和骄傲促使他们更愿意自我封闭,甚至几乎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往来。连续的自暴自弃,片面夸大自己的主观失误,深陷悔恨和痛楚中难以自拔,这样的状况持久发展下去,让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频繁出错,精神恍惚,几乎接近崩溃边缘。

(三)失去理智,行为极端

有些研究生在遭受了突发和比较严重的挫折后,神经极度敏感且情绪过分激动,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就会迁怒于他人,将负情绪发泄到老师、同学、家人甚至毫不相干的人或物身上。即使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引起他们过度的反应和情绪失控,更有甚者认为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回到从前了,挫折不能克服,前进缺乏动力,不顺利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已经看不到希望,也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为求解脱而做出如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三、研究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一)内在因素

1.性格差异

“‘性格一词首次被希腊哲学家提奥夫拉斯塔使用时,是用来描述人的特征的。在心理学中,所谓性格,就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既包括行为的方式,也包括行为的动机和内容。”[6]106很多心理学家又将性格进行了不同分类,当不同性格的人遇到同样的挫折的时候,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依据瑞士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的性格分类,我们可将性格定义为内倾和外倾性格两类。外倾性格的人通常勇于面对挫折,选择坚强地度过;内倾性格的人普遍内向懦弱,很难承受挫折带来的打击,选择了逃避甚至自杀。

2.认知偏差

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心理障碍都伴有认知问题。非理性认知的典型特征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任意推断,选择性消极关注,消极情绪推理及个人化等。”[7]52从上述理论中得出:带有认知偏差的个体很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当个体遭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从研究生自杀的个案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不同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与本科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中的一些人时常以优等生自居,没有认清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任务以及全新的人际关系,仅仅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却没有学习他人的长处,也没有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这种主观的非理性认知偏差的存在,使其一旦面临突如其来的挫折时,就很可能带来难以恢复的挫败感。

(二)外在因素

1.学业压力

学业是研究生阶段最为重要的任务,它包括专业课的学习、科研工作以及相关论文的发表等,以及学习内容繁杂、考核要求严格并且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和未来的就业前景等压力,因而被绝大多数研究生视作“生命线”。同时,这也就成为了他们所面对的最主要的压力来源,研究生自杀的原因也多源于此。很多研究生从读研的第一天开始,他们的生活就是往返于实验室和宿舍,几乎没有了其他的私人空间,小心翼翼努力完成学业任务,即便这样还是担心自己的学业不能达到毕业的标准。越来越严格苛刻的学位管理制度,使得他们要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几乎要同时面临毕业论文盲审、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科研成果等学业任务,长时间神经紧绷,又经常熬夜,作息时间不规律,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一旦遇到重大挫折又不能及时调节,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会瞬间断裂,从而选择自杀以寻求自我解脱。

2.就业压力

客观地说,近几年国家总体的就业形势是比较严峻的,特别是伴随着每年数以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找工作的队伍中来,他们虽然比大批本科生在学历上高出一个层级,但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很多用人单位在岗位聘用时认为,研究生在年龄和业务水平上不及专科生和本科生有优势,致使研究生就业情形较为尴尬。此外,随着研究生教育成本的增加,他们自身对于前途有了更高的要求,迫切想进入更为优越的工作环境,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回收读研期间的教育成本,同时也希望回报父母,给家人创造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然而,就业市场的现状和研究生自身实践及专业能力的欠缺,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面对就业上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导致他们产生了受挫感,甚至因为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而选择自杀。

3.家庭压力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无论是在人力还是财力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继续为孩子提供研究生教育的家庭势必付出更多的教育成本。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使他们对子女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希望,甚至有些贫困家庭幻想孩子研究生毕业后立刻就出人头地,尽快为家里带来不菲的收入,以便回收教育成本,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如此情形,免不了家长会不同程度地对孩子施加压力,敦促他们一定要找到好工作,将来过上让人羡慕的优质生活。家庭带来的压力不断渗透到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中,他们害怕回家时面对父母期盼的眼神或喋喋不休的唠叨,心理压力的负荷与日俱增,甚至因此而很少回家。家庭的压力像一根潜在的导火索,如果没有及时找到应对策略,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研究生抗挫折教育的措施建议

(一)正视挫折境遇,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树立正确挫折观是进行研究生挫折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研究生抗挫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要增加相关挫折理论教育,从教育内容来看:“包括挫折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关于挫折的基础知识、挫折的认知、挫折反应、挫折疏导等。”[8]19

首先,要让研究生明确人生是漫长且复杂多变的,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步入社会,在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方面都可能会身处逆境。因此,应当认识到在追求个人目标时,遭遇挫折是很普遍的现象。

其次,要让研究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观出发, 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一方面挫折会给个体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打击个体成长;另一方面,挫折又具有磨砺机制,可以使个体的身心得到磨炼,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及力量,增长经验和才干,提高其在逆境中的适应和生存能力,从而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二)增强实践训练,构建研究生心理防御及修复机制

丰富有效的实践是构建个人挫折防御及修复机制的重要途径。心理防御机制是“挫折发生后人在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的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痛苦、维护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9]87

学校是实施抗挫折教育的主体,学校通过组织任课教师或其他教育者,如辅导员等,通过合理创设挫折情境,对研究生进行适当磨炼,有助于其心理防御机制的建立。挫折情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多组,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最后采取小组对抗的形式汇报研究结果,促使他们主动克服学习困难,完成科研题目。同时教师应要求他们就同一问题反复深入研究,不断接近理想目标,以此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其在学术研究上的抗挫折能力。在成功构建心理防御机制后,构建个体在挫折后的自我修复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挫折过去后,一些经历了挫折的个体往往心灵上产生阴影,设置一些心理学课程,让个体学会运用心理学中的自我安慰法、心理调适法、意象疗法等,可以摆脱挫折带来的负情绪困扰,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状态。

(三)综合多方因素,创造和谐轻松的生活环境

抗挫折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构建,除了研究生自身相关能力的提高外,还要协调好外部因素,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的努力,创造和谐轻松的环境,以便提高其抗挫折教育的效能。

从家庭方面讲,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细微的情感变化,并找到适当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把积压的负情绪体验及时发泄出去,而不是一味地向他们施加压力。通过温暖他们的内心,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得他们重新获得战胜挫折的勇气。从学校方面讲,在严格要求研究生学业的同时,更要加强研究生的抗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让同学之间创造互帮互助的友爱氛围,当周围同学遭遇挫折时,能够通过同学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尽快走出困境,重建阳光心态。从社会方面讲,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和制度,努力创造更为公开、公平的就业环境以及和谐的成长氛围,开辟多方渠道,提供就业和实践的机会,以缓解就业压力,积累实践经验,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人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协调统一、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从而共同打造出健康、阳光、坚强的新时代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2]张旭东,车博文. 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朱玲,方鸿志.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系统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4]吴远,郝文清.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6]陈仙梅,杨心德.性格心理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7]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第二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8]张瑞芳.大学挫折教育探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9]王迎春.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猜你喜欢

研究生措施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