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山西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均衡发展
2014-04-28刘晓明赵旭强
●刘晓明 赵旭强
促进山西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均衡发展
●刘晓明 赵旭强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山西经济结构呈现单一化、重型化,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过高,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严重失衡。新形势下,促进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是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山西 资源型产业 非资源型产业 协调均衡发展
长期以来,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为我国国家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1949-2012年,山西共生产煤炭约138亿吨,外调出省102亿吨,占全国省际煤炭净外调量80%。同时,山西也发展成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刚性化,经济社会发展过度依赖煤焦冶电等传统资源型产业。新形势下,促进山西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均衡发展,成为山西“综改区”建设及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资源型产业与山西
资源型产业与资源型经济密不可分。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经济的核心,是资源型经济形成、发展、转化的基础内容。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资源型产业是指以矿产资源开采及初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部门。从统计分类上来讲,主要包括12个产业部门,其中,采矿业5个,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制造业6个,即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个,即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型产业统计分类表
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经济的核心内容。资源型地区是资源型产业及资源型经济的空间载体,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经济的扩张是资源型地区形成的必然条件。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多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煤炭资源,山西以煤炭资源为中心,形成了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四大资源型产业。在此基础上,以煤、焦、冶、电四大资源型产业为支柱,山西经济发展成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
二、山西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刚性化严重
从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来看,2012年山西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77%、55.57%和38.66%,第二产业比重(55.5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8.7%)近7个百分点。①
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轻、重工业的比例也不尽合理。多年以来,山西省轻、重工业的比例不断变化,但总体上工业重型化的趋势较为明显。2001年山西工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占比分别为11.24%和88.76%,此后,重工业比重逐年上升,轻工业比重逐年下降。到2012年,轻、重工业的比重演变为5.63%和94.37%。②山西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比例不尽合理。
从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看,经过多年发展,该比重逐步上升,2005年以后逐步稳定在90%左右的高位。2012年山西实现工业增加值6230.21亿元,而12个资源型产业提供的工业增加值为5520.1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总量的88.60%,煤、焦、冶、电等四大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9.25%(见图1)。
图1 山西资源型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图
可见,经过多年发展,资源型产业已成为山西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总体来看,山西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进一步加剧了山西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刚性化倾向,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
(二)资源型产业生产要素过度集中,对非资源型产业形成挤出
长期以来,山西资源型产业集中了大量优质的生产要素,资源型产业的长足发展对非资源型产业的挤出效应显著。
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2012年山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97.90亿元,其中:资源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152.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5.42%,占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6.09%。
近年来,山西资源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55.62%下降至2012年的35.42%,7年间该比重下滑了约20个百分点。同时,资源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也呈下降态势,2005年该比重高达79.45%,2012年降至56.09%,降幅约23个百分点,与资源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走势基本一致。上述占比走势的下降态势体现了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路径。然而,从绝对额上看,资源型产业集中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仍然较大;从相对数来看,煤、焦、冶、电等传统资源型支柱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惯性仍在发挥作用,2012年,上述四类资源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2316.35亿元,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03%,占资源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3.49%(见图2)。
图2 2005-2012年山西资源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关占比变化
从经济效益方面看,2012年山西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594.75亿元,其中资源型产业共计实现14225.78亿元,占比高达85.72%,煤、焦、冶、电四大传统资源型支柱产业贡献率接近90%;当年山西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1010.91亿元,资源型产业共计实现799.35亿元,占比近80%,煤、焦、冶、电四大传统资源型支柱产业贡献率达到94.14%。
(三)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失衡
长期以来,山西资源型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则呈失衡状态。通过对区位商的测算,可以一定程度上检验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指一个地区特定行业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与全国该行业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的比率,是衡量产业聚集度的重要指标。区位商的一般表达式为:
其中,i为第i个地区(i=1,2,3,…,n);j为第j个行业(j=1,2,3,…,m);Lij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Qij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当LQij>1时,表示该行业具有行业优势;当LQij<1时,表示该行业具有行业劣势;当LQij=1时,表示该行业为平均水平。
如表2所示,在所统计的山西第二产业内部36个产业中,资源型产业区位商值相对于非资源型产业较高,且区位商大于1 的5个产业均为资源型产业,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区位商值高达11.7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煤、焦、冶、电等传统资源型产业仍是山西的优势产业,上述资源型产业在全国具有相对较大的比较优势。
三、构建山西资源型、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均衡发展新机制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应将资源型、非资源型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作为实现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充分利用“综改区”的有利条件,敢于先行先试,探索有利于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建立健全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平衡机制
促进山西资源型、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平衡发展的核心在于促进生产要素在二者之间的合理流动,构建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的平衡发展机制。
表2 2011年山西资源型、非资源型产业区位商
1.资源型产业规制与退出机制。首先,要加大对资源型产业的规制力度。加大对资源型产业的研发投入水平,进一步提高矿业企业的技术门槛,增强资源开发的集约利用程度。其次,要建立并完善资源型产业退出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设置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科学使用转产发展资金。
2.非资源型产业激励与引导机制。首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投资引导、政府购买、专项贷款等方式,大力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次,进一步规范核准制,简化备案制,完善政府投资管理法规。
3.资源型非资源型产业波动调控机制。通过稳定基金平抑资源性产品价格波动导致的产业失衡。当资源性产品价格高企,资源型产业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时,向资源型产业企业征收稳定基金;反之,当资源性产品价格低迷,资源型产业利润萎缩甚至低于平均利润率时,用稳定基金对资源型产业企业进行补贴,保证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稳定性。通过稳定基金调控产业间要素流动,一是调控资源型产业的利润空间,二是调控产业间工资水平、资本收益率。
(二)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收益合理共享机制
科学确定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标准,构建矿产资源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是山西资源型、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1.完善矿权有偿取得制度,促进矿企外部成本内部化。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新设立矿业权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推进水、电、煤、气、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将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改善民生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成本构成
,实现资源开发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2.资源收益资本化,注重代际补偿和共享。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矿产资源收益分配过程中,不能单纯注重资源收益的当代分配,更应充分重视资源收益在代际间的补偿和共享。应参考借鉴阿拉斯加永久基金、挪威国家石油基金等做法,考虑重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或新设立矿业永久基金,将矿产资源收益的一定比例存入基金,设立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或委托专业基金公司代为管理,实现基金保值增值、滚动发展。基金将主要用于支持山西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基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考虑向符合条件的居民支付红利,从而使资源收益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全民共享。
(三)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产业调控机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集中和分配预算资金的一个重要工具,具有资金筹集、资金分配、经济调节、监督控制等功能。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产业间的调控机制,对于促进山西资源型、非资源型产业的平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落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收益分享机制。在全面建立覆盖全部省属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适当提高收益上交比例,形成更为雄厚的可支配财力,为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奠定基础。
2.调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项目,支持产业发展。合理设置或科学调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项目,允许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列支转产准备金、技改资本性支出等支出项目,支持资源型企业转产、转型,促进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资源型、非资源型产业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
3.划转国有股份及国资经营收益,探索收益共享新机制。山西应充分利用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通过划转国有股份及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充实社保基金和前文所述的矿业永久基金的方式,形成国有资本收益产业共享、国民共享、代际共享的新机制。
注释:
①根据山西统计年鉴2013及国家统计局2012年统计数据计算。
②根据山西统计年鉴2013数据计算。
[1]张复明.资源型经济:理论解释、内在机制与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
[2]李猛.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
[3]陈江生,郑智星.老欧洲的困境:从“荷兰病”到荷兰模式[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10)
[4]赵红梅,刘广良.山西煤炭资源收益分配实践分析与政策选择[J].载《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
[5]郭泽光,李海生,景普秋.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发展报告2012:历史选择与改革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2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06;作者简介:刘晓明,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财政金融;赵旭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农业经济管理)
F205
A
1004-4914(2014)09-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