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实践探析
2014-04-26吴健
吴健
摘 要:初中地理教学采用互动教学法,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教学的重点能够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地理;能力;兴趣爱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53-1
一、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多项互动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丰富,师生之间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旧式的讲授教学单一的方式,向着多元化课堂教学的方向转变,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带入感增强,学生由视觉听觉,向着多重感观并重的接受转换。多媒体的出现能够很好地弥补教材的不完整和不能及时更新的缺陷,同时也能让同学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和无法用语言描绘的地理景色。但是我们在面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带来颠覆性的课堂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不是教学的主题,多媒体不等于真正的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将这种双向交流的互动模式融合于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来。地理教学当中有很多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在一个由综合多媒体形式搭建的课堂平台上,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地质变化的情况,看到地理现象的图片、视频,能够通过电影和其他影视作品的片段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基于小组模式的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
小组模式的课堂教学是基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一个更为关注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组内的讨论,小组间的讨论,在讨论时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最后各个小组课题的统一汇报与教师的评价,使学生能够针对一个特定的项目和课题进行自主学习,资料查找,综合和总结结论。在互动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状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中有所提高。笔者在小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既要注重小组的分组模式,每个小组的讨论内容主题的选取,小组课题进行当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学生在小组进行当中的实时反馈,有的学生头脑灵活,但是总结内容不够全面,有的学生思维发散,但是不能够迅速地找到问题的重点,有的学生工作量很大,但是学习没有针对性,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因材施教,在小组讨论当中对学生的优点给予充分地肯定,针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及反复训练。
小组的选取应该尽量地遵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能够保证组内对问题讨论的活跃性,思路的发散性,针对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使其都能够在学习的长处上加以发扬,在学习的短板上得到补充。在互动的学习当中,尽量也要保持教师的多元性,由不同的教师来担任互动团体当中的不停的角色,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也能使师生之间具有着更为广泛的反馈和互动的关系。
三、基于互动合作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教学是学生将自主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融合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当中的价值取向是由主客体相互促进结合形成的。在互动性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系当中,首选要在师生关系中打破原有的单向的教学关系,突破教师中心论中对学生的二分法的看待观点,平等地给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鼓励,指导,而不是被打上各种有歧视色彩的符号,师生处于平等的人际关系当中,人格上的独立,价值上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平等、尊重和谐的课堂氛围。
价值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当中形成,而价值关系依赖于主客体的价值。随着信息时代爆炸性的信息增长,不论主体还是课题的价值观都受到剧烈的冲击,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在集中爆发在对新鲜事物、时事的讨论观点、教材编排所具有的滞后性降低学生学习新鲜感,教师的刻板讲授使学生昏昏欲睡等,但是如果完全为了迎合学生的思维而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往往又会造成学生的思维过于发散,学生之间的论点矛盾激化,对基础的地理学问题、地理学知识点反而记忆得不够牢固等。
所以教师应该在交流时引导学生,并且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学生如何去面对信息时代所带给我们的种类繁多的信息,怎样针对一个课题有顺序有效率地在诸多信息当中选取有效信息等相关技能。
教学互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老师也能够及时地纠正学生发生的错误,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以成长发展的空间。老师要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打下良好的地理教学基础,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地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永明.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变化”[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郑翠利.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策略探讨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