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我国民办高校的院校研究

2014-04-26申燕玲

经济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院校学校

●申燕玲

浅议我国民办高校的院校研究

●申燕玲

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有助于学校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推进民办高校健康、快速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民办高校中院校研究的必要性和现状,剖析民办高校院校研究中存在的科学化管理缺乏、院校研究意识淡薄、研究人员短缺等诸多问题,进而提出我国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有效途径。

民办高校 院校研究 路径

院校研究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国家,90年代初传到我国。对院校研究的界定,学者们因角度不同而定义多样。相同点是院校研究通过对高校的内部研究,为高校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咨询,从而改善学校的管理,规划学校的未来。就像医生号脉看病一样,院校研究就是要通过“号脉”找到“病因”,再给出治病的方子。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学生人数的骤增、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得各高校在管理和发展方面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高等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其院校研究的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也面临美国高校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和未曾遇到过的很多问题。院校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也将更加显现。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的阶段,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是稀缺资源,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无法满足。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我国的民办高校迅速发展,为一些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他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相对来说,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不够优质。如何使现有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更高是民办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晚、发展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更需要院校研究工作的指导,需要科学的规划和管理,需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这样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更好地保证学校朝着正确的方向长足发展。

一、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院校研究的现状

我国最早在1986年陈学飞《美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中已出现“院校研究”这一术语,但院校研究工作却没有被广泛关注。直到2002年以后,我国学者对“院校研究”的认识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①2000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院校研究机构——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他们在院校研究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性的、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刘献君、赵炬明、陈敏三位教授在高校院校研究方面更是做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他们致力于我国高校院校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环境正发生着三大变化:市场化、大众化和国际化。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和多元化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形成,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院校研究作指导。当前我国的院校研究应从建立院校研究信息资料系统、针对高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院校研究人员等三方面着手进行更多研究。②2011年刘献君教授发表重要文献指出我国的院校研究已经走过了“初步形成”的十年,即将走向“规范发展”的阶段。③在过去的十年里,各高校已经初步明确了在我国开展院校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院校研究的特征、职能和内容,并对相应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公办高校院校研究的开展、进展及重要性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则颇为鲜见。在中国知网上对“民办高校院校研究”进行检索,发现相关文献非常有限。谢作栩教授在其《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文中论述了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院校研究”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形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研究”。民办高校能否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取决于是否卓有成效地开展院校研究。④罗云,王萍《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思考》一文中论述了开展院校研究是民办高校进行个性化定位、管理科学化、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阐述了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有利条件并从成立机构、培养队伍、建立院校信息数据库、创设环境、学习创新等五个方面着手开展民办高校的院校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⑤徐绪卿《积极开展院校研究,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一文指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应以院校研究为重点,这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民办高校成功转型的需要,也是民办高校提升质量、办出特色以及加强规范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的需要。⑥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见,我国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院校研究在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在院校研究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且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和成果。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民办高校也已经意识到院校研究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真正开展院校研究工作的民办高校却寥寥无几。如果说公办高校的院校研究已经走过“初步形成”阶段的话,那么民办高校院校研究工作才刚刚进入到关注阶段,连基本的起步阶段都不算,且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工作会面临更多问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将更艰难,这与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等有直接关系。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促其进一步的发展。

二、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院校研究的瓶颈

1.民办高校缺乏科学化管理。目前,家族化管理是许多民办院校的主要管理方式。如何在家族化管理中融入现代大学管理模式,使家族化管理和现代大学制度实现有机结合?这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构,缺乏政府的规划和调控,学校的规模、数量、层次及办学模式等方面无法统筹,因而办学者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⑦民办高校缺乏科学管理,使得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长期处于无序的状态。这使民办高校的院校研究工作难度增大,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原始数据、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异常困难。

2.专业人员短缺,机构不健全。我国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的体制导致其师资队伍不稳定,员工流动性大,要形成一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则更是难上加难。院校研究的专业人员在学历上有较高的要求,一般要具有博士学历。同时,此类专业人员要有丰富的高校管理和研究经验,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他们的研究成果才更容易跟实际接轨,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学校管理中。这样“高学历、高能力”的双高人员不好招、即使能招到也很难留得住(民办高校教师的编制问题没有解决)。因此,目前开展院校研究的民办高校多是外聘一些公办院校的专家学者针对本校的某些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真正拥有自己的一支研究人员队伍的民办高校很少,几乎没有。

2009年我国高校有2305所,而我国的院校研究机构还不足1000所。⑧许多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专门的院校研究机构或者只是挂了一块“牌子”而没有实质的组织机构。当然,民办高校院校研究机构的不健全或者缺失,跟民办高校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有密切关系。民办高校院校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外聘的专家学者居多,鲜有自己的专业人员和研究团队,建立专门的院校研究机构而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这只能使研究机构形同虚设,因此,民办高校院校研究机构在很多学校缺失。

3.办学者对开展院校研究工作热情不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多数把精力放在学校规模的扩大、生源和教学等方面,很少真正地去潜心研究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内部问题。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后,才急于应对,效果也不一定好。学校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校培养人才的周期长,产生的社会效益短期内很难显现,因此,办学者更应该增强忧患意识(不仅仅是招生方面)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对学校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问题都要做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把学校的近期发展目标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办学者真正重视院校研究工作,才能推进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院校研究的出路

1.建立常态化发展的信息数据库,提高管理的科学化。以规模扩张为先导,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民办高校在办学环境、发展历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对于兄弟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可借鉴的方面较少,这就迫使民办院校必须走一条管理科学化、发展特色化的道路。因此,民办院校必须通过开展院校研究,研究本校实际问题,解决发展难题,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学校管理和院校研究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常态化发展的信息数据库。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完整、准确的有关本校各方面信息的数据库,要将数据收集作为一项常规的、系统的工作来抓,要注意及时更新各类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是民办高校院校研究的基础。④同时,这种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也有利于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学校作出任何的管理决定都应基于对各种研究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2.配备稳定的专业人员。院校研究必须遵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要求和程式,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定量分析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⑨因而,院校研究通常需要专业化的研究人员才能胜任。这些专业人员包括学历、学科背景和从业经验三方面的资质要求。从事数据收集和沟通协调的行政人员具有硕士学历即可胜任,而核心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仍需具备博士学历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具有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负责则更为稳妥。

民办高校自身没有或者短缺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外聘一些有丰富高校管理经验和研究经验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研究团队,开展院校研究。同时,民办高校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外聘的专家学者在做院校研究的时候,仅仅针对学校面临的某一问题做具体研究,研究的连续性不强。另外,外聘的专家学者始终是高校组织的外部人员而不能真正地身处其中,对一些问题的研究高度可以达到,而研究成果在实际的应用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因此,民办高校应该通过招聘一些具有良好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使其在资深院校研究人员的“帮、带”下,迅速成长。学校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科研机会并加强同行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帮助他们成长、成熟,使他们尽快成为学校院校研究的中坚力量。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潜心搞研究。

3.转变办学观念,创出办学特色。很多民办高校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无论从办学积累、办学实力和条件来说都处于劣势,如何实现与公办院校的错位竞争,发展自己的特色。这是民办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俗话说“有舍才有得”。民办高校的办学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更要集中力量,找准自己的发展特色,加强特色学科建设,真正做到“人有我特”。民办高校具有较强的市场导向特征,更要以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作为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合理设置专业,规划专业发展,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建品牌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民办高校本身先天不足、后天发展缓慢,没有更多的外援,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发展只能靠自身去探索、去奋斗。院校研究则是一种基于本校真实情境的“自我研究”、“自我诊断”,只有立足本校实际、研究本校问题,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⑩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个个难题的攻克,学校才能朝着健康的、有特色的方向长足发展。因此,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和管理层更要深入地认识高等教育的规律,加大院校研究的力度。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迎来其发展的高潮期。同时,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民办高校也会遇到诸多问题,怎么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我国民办高校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民办高校只有通过院校研究来认真研究、分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4.丰富院校研究的功能。公办院校研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本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二是通过实证研究,将现代管理理论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用于本校实际工作,指导本校发展和改革实践。

民办高校不应陷于公立高校院校研究的范式之中,而要突出民办高校院校研究的特色和优势。(11)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院校研究的功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院校研究中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通过对学校的战略规划、教学科研(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学生事务等方面做认真的调查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形成有利于学校管理层决策的信息和建议。这样民办高校开展的院校研究不仅能促进学校自身的科学管理,也有利于发展自身的科学研究,实现科学管理和教育研究的双重功能。

5.制度和组织保障。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学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是需要制度保障的。没有制度的推进,这种富有生产力的科学成果很难演变为实际推动学校发展动力的决策。院校研究是一种以应用为目的的咨询研究,其功能的发挥还必须建立在院校研究人员和高校管理者之间良好合作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地发挥院校研究的作用,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保证研究者与决策者之间实现直接联系的制度,从而提高学校领导者和教职员工对数据和建议的利用率,真正做到院校研究成果“有所用”。

尽管学校领导者的个人意识可以促进学校某些工作的开展,但只有借助科学系统的组织设计,才能真正把院校研究内化到学校的管理组织结构之中,成为学校管理决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才能使院校研究真正稳定持久地履行其职能。科学规范的工作制度设计将会通过组织中正式的权利结构与规章制度来推动学校院校研究工作的开展。

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君教授发表《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院校研究》中指出,决策者和研究者都要通过转变观念、认识并明确大学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要通过制度设计,使院校研究活动“组织化”。②可见,要充分发挥院校研究在高校中的作用,必须有制度和组织的保障。

美国院校研究的成功实践表明,院校研究对于现代大学管理的作为,需要借助于各高校的制度设计和组织保障才能使其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当然美国和我国国情不同,高校发展历史、体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只能从美国高校院校研究工作中吸取有益于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经验、不断总结适合我们自己高校发展的办法,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注释:

①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②刘献君,赵炬明,陈敏.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2(2):54-58

③魏念宁.中国院校研究工作有效性的分析与制度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④谢作栩.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读朱玉同志新著《树人为本》[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1):7-9

⑤罗云,王萍.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72-74

⑥徐绪卿.积极开展院校研究,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6):53-57

⑦余铁男.我国民办院校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07(18):141-142

⑧曾庆吉,周浩.论民办高校院校研究水平的提升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23-25

⑨周川.院校研究的性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3(7):32-36

⑩曾庆吉,孙凯.民办高校院校研究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2):307-308

(11)王洪才.院校研究——转向还是逃避[J].集美大学学报,2006.7,(4):3-8

(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若佳)

G64

A

1004-4914(2014)03-154-03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院校学校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学校推介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奇妙学校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