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

2014-04-26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情境

胡 蓉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它困扰着诸多语文教师。许多教师明显地感觉到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去了大部分时间,然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语文教材、语文知识当作一种僵死的知识来简单地、机械地传授给每位学生;把完美的文学作品肢解成某些空洞的条文,迫令学生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这种脱离学生需要,忽视教学中的谐趣、意趣、情趣,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只能是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难以做到乐学、好学。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改变阅读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1.以自主学习的形式为主体,大量增加主动学习的分量。(1)自读,在阅读中学会发现。指导学生 “自读”,让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式读课文或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适当提供一些读书方法,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认识并熟练运用。比如:学生阅读范仲淹的名篇 《岳阳楼记》后,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未临其境的范仲淹为什么能在 “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写出这千古名文呢?在反复阅读、钻研教材之后就会发现,作者构思的特殊角度在于一个“异”字:“迁客骚人”的登楼 “览物之情”异;而作者假托的 “古仁人”与 “迁客骚人”的 “览物之情”亦异;“迁客骚人”的 “以物喜”、“以己悲”,同 “仁人”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种迥异的人生态度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不仅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达到了知人论世的效果。(2)自问,在质疑中学会探究。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思考,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读 《孔乙己》后,看到末句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会觉得奇怪,因为其中 “大约”和 “的确”是一对看似矛盾的词,学生就会提出疑问。然后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结合孔乙己被当时社会遗弃的悲惨遭遇来理解,就可以窥见鲁迅先生用词之深意。(3)自悟,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是 《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应试,教师不得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记下来。这种做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要想改变阅读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己感悟。这对中学生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以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小组学习途径。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可以将学习活动分如下步骤。第一步,向学生交代本次学习的任务或目标;第二步,学生分小组独立学习,按各自的思路去实现目标,自学结束后把各自的收获或疑问提出来交小组讨论,经小组讨论后把仍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派代表到中心组请教,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重在指导思维方向;第三步,教师收集重、难点向全班宣布,提出思维方式,交各组再讨论,共同攻破,可以让学生当堂发表意见,或展开争论;第四步,教师归纳各小组学习情况,对全班学生均无力突破的难点作必要的解说。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敢于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探索去解决问题,坚信艰难之后必然出现新的飞跃。

3.以探究为目的,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其学习内容不是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给予学生,而需由学生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再将所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结合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探究性学习最大特点是从问题出发,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如在学习 《孔雀东南飞》一课时,为了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维,可以设计如下几个探究性问题:①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②刘兰芝起初为何没答应嫁给太守的儿子?③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样,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了人物,无形中提高了评价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

语文教学既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挖掘情感因素,只有抓住情感这一中心,才能使文道双收。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1.发挥想象进入情境,领会情感。一定的情境内容能直接引发人们相应的情感。我们要想使学生深刻领悟体会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并从中受到陶冶,那就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是用毫无生命感可言的一个个文字表述出来的,要发挥它的感人力量,必须经过读者的解读加工,把这些静止的毫无色彩动感可言的文字破译成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生活画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方可与作者产生感情的沟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共鸣。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一边读着文字,一边想象它所描绘的情境。如下面的教例:

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面对朱自清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能够做到设身处地,置身其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生机,春的希望,激发学生对春的热爱之情。

朱自清 《春》中描绘的 “春花图”

2.引导美读再现情境,领悟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关键在于读,我们应提倡审美的读法,即美读。美读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方法,美读的目的在于传达文章所蕴含的美,获得美感,让学生能够领悟情感,引起共鸣,从而提高课文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阅读时的美感感受,不仅要对课文的内容 “理智了解”了,更在于 “亲切地体味”,从而 “与作者的心灵感通;达到对作品的美感共鸣。”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课的美读教学呢?如何使美读发挥美感效应呢?首先,提倡吟诵。读文言文传统读法就是吟咏。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位老先生,读书时自得其乐,读得把头 “拗过去、拗过去”,真正带入了老先生自己的情感。反复诵读吟咏能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把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如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必须多读,要通过不断朗诵达到对情境的熟悉,即大堰河对 “我”的疼爱之状逐渐鲜活起来了,渐渐品味到乳母对 “我”的深厚感情,品味到劳动妇女的博大、厚道、无私的胸怀和情感。其次,注重语感。加强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 《背影》,从文中来看作者有四次流泪。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从“四次流泪”可以看出,对 《背影》语言的感知和把握是首要的,但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感能力也是不同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尤为重要,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最后是要调动想象。要造成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想象空间,在特有的氛围中,学生想象活跃、阅读兴趣更浓,情味更突出。如在教 《听潮》一课时,老师诗意的描述海而造成的氛围对于调动学生想象、激发情感因素就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

美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好方式,叶圣陶说得好:“读得很美了,也理解得差不多了。”

3.借助图画对照情境,品味情感。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从图画中对照出作者描绘的情境,品味出作者的情感,从而受到教育和熏陶。如毛泽东的词 《沁园春·长沙》,有位老师采取了很独特的教学方法,他请人画了一幅画,毛泽东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顶天立地,若有所思……把这首词所表现的内容全部画在了上面,然后饱含感情地朗诵,又让学生一边欣赏这幅画一边朗诵这首词,一边想象此时、此地、此境之中的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作者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读词、观画,能够想象出毛主席那巍然屹立的高大形象,能够想象到青年时代毛泽东豪迈的气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品味出毛主席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很显然这些东西只通过讲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强化情感。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确实很有作用。选择恰当的音乐,配合课文朗读则更能渲染语文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刻情感的理解。不同的曲子能唤起人的不同的情感,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如教 《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 《春江花月夜》可播放同名曲等。

5.角色扮演,加深对作品人物情感的理解。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作品情感,语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对人物的情感把握就越准确,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扮演角色,体会情感通常有四种做法:一是进入角色,二是分角色朗读,三是直接表演,四是改编课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做法。

三、强化阅读教学的生活性和开放性

1.强化阅读教学的生活性。(1)再现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们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回忆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虽存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但学生对其没有直接的感知和认识,教学时我们设法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突破重难点,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3)观察生活。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我们就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课内或课外的实际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理解能力。 (4)品味生活。有的课文内容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反差,教学时我们便引导学生采取对比的方式去品味生活,从而理解课文,受到教育。(5)设计生活。有的课文内容属典范性或理想化的生活,对学生极具教育意义。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我们应着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丰富课文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设想和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会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如在讲授 《背影》一文时,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显示 “父亲”爬过月台时的场景,让他的背影对学生产生深深的震撼。这样 《背影》一课授完,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 “背影”所折射的伟大父爱!

2.强化阅读教学的开放性。(1)教学目标的开放。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2)教学时空的开放。学习语文不能仅靠课堂,应注重课内课外的开放,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让疑问伴随学生终身。(3)教学内容的开放。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主动探究的态度和学习方法,教学时,除完成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还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课。如鼓励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去查找或收集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知识或信息,使学生拥有一片自己的语文学习天地,自觉读好社会生活这一本无字之书。(4)教学方式的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他们缺乏个性、天性和灵性。因而,我们以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向教师、课本和权威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进度,允许学生在完成基本课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猜你喜欢

课文阅读教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