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临床研究
2014-04-26刘广学
刘广学
(会东县人民医院,四川 凉山 615200)
针药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临床研究
刘广学
(会东县人民医院,四川 凉山 61520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内关、郄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37.5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药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痹;针药合用
不稳定型心绞痛俗称顽固性心纹痛,其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进而导致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综合征。该病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属于中医学中“胸痹”“心痛”范畴,若不及时治疗易引发心肌梗塞、猝死[1]。本文研究针刺联合中药复方制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2月期间于我院门诊及住院部诊治的6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24例。其中治疗组中男3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5±11.7)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2±10.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绞痛类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通心络胶囊、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其中通心络胶囊(河北产,每粒0.38g) 每日3次,每天4粒,疗程为1个月。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的血压、血脂、心律等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针灸取主穴:第1组为巨阙穴、心俞穴和心平穴(经验穴:心经循行线上肘横纹尺侧端凹陷处,即少海穴下3寸);第2组为厥阴俞穴、膻中穴、太冲穴和内关穴,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取配穴:血瘀型配合膈俞、血海;痰浊型配合丰隆、肺俞;阴虚型配合太溪或三阴交;阳虚型配合大椎、关元;气滞型配合阳陵泉;气虚型配合气海或足三里。操作方法:选取直径0.26~0.35mm,长度25~45mm的不锈钢毫火针,将其迅速刺入患者皮肤,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20~30min;背俞穴得气后刮针柄1min后出针。于每天下午3~4点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仪器为美国DMS公司生产的Holtwin6.0型。显著: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每周少于2次,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率超过80%或者不用,静息心电图保持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以上,静息时心电图ST段出现下降,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程度以及发作持续时间和硝酸甘油停减率均无明显改变,休息时心电图和治疗后基本相同,或有好转但未达到改善标准,且ST-T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37.5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针刺联合中药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具有协同效果,见表1。
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总有效率7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心肌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一种介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心血管急症,该病非常容易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与猝死。引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的因素非常多,祖国医学历代医家认为心、脾、肾等脏腑虚损、功能低下或失调是引发心绞痛的本虚基础,而血瘀、气滞和痰浊等是导致心绞痛的标实之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和冠状动脉痉挛等,破裂的斑块导致胶原暴露,并释放更多的活性物质,造成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心绞痛发作。西医治疗该病以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为主,同时辅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以增加冠状动脉血供,解除冠脉痉挛,减少心肌氧耗,改善心肌供血,恢复供氧和耗氧平衡。常用的西药有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起效迅速,但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多[2]。而中医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优势,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调控的基础上,可更好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本研究中使用的通心络胶囊由人参、全蝎、水蛭、土鳖虫、蜈蚣和赤芍等药物组成,具有通络止痛、降脂抗凝、解除痉挛、溶解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消除粥样硬化斑块等功效。针刺可减少心绞痛发生次数,抑制血栓形成,使心脉之阴虚、阳虚、气虚得补,痰浊、血瘀、气滞得消。通心络胶囊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况,而针刺可激发机体脏腑功能,保护心肌组织,二者合用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37.5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药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俊伟.针罐结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2] 何冬凤.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穴运用规律[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7-09
刘广学(1977-),男,四川省会东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内科疾病。
R245.3;R541.4
A
1673-2197(2014)20-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