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研究
2014-04-26傅春杰寇孝利
傅春杰,戴 毓,寇孝利
(高县人民医院 中医康复科,四川 高县 645150)
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研究
傅春杰,戴 毓,寇孝利
(高县人民医院 中医康复科,四川 高县 64515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骨质疏松(OP)患者分为针灸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针灸联合西药与西药治疗,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BMD)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BM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针灸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组患者VAS评分下降程度显著高于西药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OP患者疼痛症状,提高其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骨质疏松症;针灸疗法;原发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该病是由骨量减少引起的骨骼微观结构改变,患者骨强度和韧性均显著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是一种常见、多发性退行性疾病[1]。为探讨针灸治疗OP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以86例OP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部分患者西药联合针灸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例,女性56例,年龄55~74岁。患者主诉全身无力、腰背疼痛或周身骨痛,常易抽筋,不能持重,或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眼花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经骨密度(BMD)检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及合并其它原因导致腰腿疼痛者。将其分为针灸组和西药组两组,其中针灸组46例,西药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西药组患者给予鲑鱼降钙素,240IU/次,鼻内给药,隔日给药1次;阿伦磷酸钠70mg,1周1次;钙尔奇600mg/d,2次/d;疼痛严重者给予塞来昔布,0.2g/d。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性激素替代疗法,给予雷诺惜芬、甲基睾丸素、替勃龙等药物,连续治疗6个月。针灸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主穴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配穴选气海、关元、肾俞、大肠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太溪、腰部阿是穴。穴位局部消毒后采用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40min,每隔10min捻针1次,行针手法以补法为主。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两个疗程间休息5天。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不痛为0分,疼痛难以忍受为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强烈。记录治疗前后同一台双能X射线仪测量所得股骨颈、Ward’s三角以及大转子三个部位的BMD均值。疗程结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BMD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BMD增加2.5%以上;有效:治疗后BMD有所增加但未超过2.5%;无效:治疗前后BMD无变化或下降。
疼痛疗效: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BM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针灸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组患者VAS评分下降程度显著高于西药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及骨密度变化情况比较 ±s)
注:和西药组比较,t=6.515,*P<0.001。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好发于老年人群,其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2-3],该病发病与钙吸收能力减弱、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疼痛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由于骨被缓慢吸收,骨量严重丢失,骨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骨小梁变细、骨皮质变薄,导致骨内压和骨膜应力增加,影响微循环,进而引起张力性疼痛。西医通过补钙、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等对该病进行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与脏腑功能关系密切。《灵枢》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足少阴气绝,则骨枯……骨肉不相亲,骨先死”。《素问》云:“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由此可知,肾为先天之本,肾与骨的生理功能关系密切,肾精亏虚导致人体骨代谢的内环境平衡打破,骨失滋养、血脉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肾精源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的气血津液补养,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精气需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以化生充养,若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脾虚致肾虚及骨髓空虚,四肢百骸失养而发生骨痿,患者出现腰膝酸软、骨骼脆弱无力、易骨折等症状。因此,中医临床治疗骨质疏松多采用补肾健脾、温阳通脉、强筋壮骨等法。
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与脑和脊髓关系密切,督脉的两个重要分支,即第二和第三分支分别属于肾或联络于肾。肾虚者督脉必然也虚,通过针灸法补肾填精、养骨增髓,应以督脉为主,配肾、脾、胃经等穴位调节所属脏器经气。本研究以督脉穴位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为主穴,以补法为主,补益先天;以气海、关元、肾俞、大肠俞、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为配穴,以补益后天,使脾胃旺盛,精髓化生有源[4]。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5],针灸可改善模型大鼠骨形态结构,有效抑制其骨密度下降,减缓骨小梁结构病理改变,提高骨中磷、钙、锌、锰等元素含量,使下降的骨密度优势回升。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增加其骨密度,与单纯西药比较,起效更快,疗效更好。
综上所述,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OP患者疼痛症状,提高其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198.
[2] 王建勋,李国瑛,唐慧.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1):63.
[3] 陈文治,冯文轩.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0,31(8):1093-1095.
[4] 农泽宁,赵利华,韦良玉,等.补肝肾健脾温针灸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28(8):1575-1578.
[5] 徐忠,杨燊.中药内服结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3):3-4.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7-09
傅春杰(1978-),男,四川省高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慢性骨科疾病的中医康复治疗。
R245;R589.502
A
1673-2197(2014)20-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