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与运动损伤的关系探讨
2014-04-26陈道睿潘华山
陈道睿,潘华山,张 珏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医体质与运动损伤的关系探讨
陈道睿,潘华山*,张 珏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通过查阅体质学及运动损伤相关文献,探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运动损伤发生的关系。发现平和体质的运动损伤发生概率最低,气虚质、湿热质的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属于易损人群。进一步探求通过对易损人群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的方法。
中医体质; 运动损伤 ;关系探讨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释放压力。在体育运动中,由于场地问题、热身准备不足等诸多原因带来的运动损伤比较常见。目前大多数研究都以损伤后的治疗为主,从中医体质方面研究运动损伤甚少。本研究主要在中医体质的理论基础上,对9种体质类型的特点、特征与运动损伤的关系进行探讨,旨在对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一定依据,并探求通过对易损人群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提高人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 中医体质分型及特点
中医体质学认为,中医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体特征[1]。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将体质分为9种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除平和质外,其余8种体质类型均属于偏颇体质。见表1。
2 运动损伤的因素
运动损伤是指在从事体育、运动及其相关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创伤[2]。过去人们认为,运动损伤与训练组织、环境因素、身体素质、营养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保护措施、训练方法、身体素质和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提高,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却持续增长[3]。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些因素与运动损伤的发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或是还有其它因素在里面起重要作用。
3 中医体质与运动损伤
3.1 中医体质与“应激-损伤理论模型”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决定着患者对疾病的易感性、发病类型及病后转归等。在运动损伤中,“应激-损伤理论模型”认为应激反应的发生是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本质原因,它包括人格特征、生活应激、适应能力三方面[4]。这与不同类型中医体质影响疾病的预防与转归不谋而合。
表1 中医9种体质分类特征
3.2 不同中医体质的生理特点
不同中医体质有不同的特征,将这些特征大致归纳如下。
3.2.1 平和质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平和质的人肌肉健壮、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因此不易出现运动损伤。
3.2.2 气虚质 气有防御、固摄作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促进肌肉、关节修护。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虚质的人因气的卫外功能减弱,易感外界六淫之邪,故运动时容易出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动则汗出的表现,导致人体出现脱水、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等现象,最容易引起运动损伤。
3.2.3 湿热质 湿热质的人或由于素体脾虚,脾不运化,痰湿内生或湿邪入体,湿邪在体内郁久化热,酿津成痰,不仅身体困重感逐渐加重,而且湿邪阻碍清阳,痰蒙脑窍,反应能力也进一步下降;同时痰火易扰心神,使人急躁易怒,在运动中不顾自身身体状况,争强好胜,从而导致运动损伤。
3.2.4 阳虚质 阳气具有温煦与推动作用,阳虚质的人,表现为肌肉、筋骨冰冷,阳虚不能温养肌肉关节,使肌肉黏滞性增加,关节活动度下降,在冬天或寒冷的北方,更易出现损伤,损伤存在季节性、地域性特点。
3.2.5 阴虚质 津液有着较强的滋润、濡养作用,含有营养物质。阴虚质的人,因体内津液亏损,关节缺乏润滑,关节囊无滑液或滑液不足,在运动中易出现关节劳损,引起疼痛等不适。
3.2.6 痰湿质 痰湿质的人因素体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运化乏力,则酿湿生痰,痰湿流注肌肉筋骨,湿性粘滞,表现为身体困重,在运动中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力下降,因此易于在竞技类运动中受伤。
3.2.7 血瘀质 血瘀质的人体内血液运行不畅,血液停滞则成瘀,表现为运动时轻微碰撞即出现出血点,或皮下血肿,损伤程度视运动激烈程度,可轻可重。
3.2.8 气郁质 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则气机郁滞,且该类人平素忧思多虑,敏感多疑,对外界的精神刺激耐受能力差,易被外界气候等状况干扰,出现注意力分散,情绪波动起伏,导致运动损伤。
3.2.9 特禀质 特禀质的病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肌肉骨骼关节异于常人,或易过敏,或体质虚弱,在运动时均易出现损伤,但该体质的人因体质弱于常人,通过避免过度运动,或在运动前进行相关预防,反而损伤较少。
由此可见,中医体质与运动损伤的发生存在着一定联系。在对450名在校体育学院大学生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运动损伤易感性调查中显示[5],平和质运动损伤发病率为21.3%;气虚质发病率为89.9%;湿热质发病率为80.6%;其它体质学生158人中有运动损伤的为153人,总发病率为96.84%。平和体质相较于其它偏颇体质,不易出现运动损伤;偏颇体质中,以气虚质和湿热质的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
4 体质差异决定运动项目的选择
由于平和质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最低,因此,通过一定手段调整偏颇体质趋向于平和体质可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增强运动的积极性。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决定了体质的可调性,而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同时,偏颇体质不仅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上发生了偏颇,偏颇体质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较平和质也有变化[7],适当运动干预可以起到调养偏颇体质的作用[8]。
不同体质类型人群呈现出一定的形体和生理机能特征。平和体质匀称健壮,可以参加各项运动;气虚体质元气不足,从生理角度分析,即心肺功能不足,因此多选择健身气功、慢跑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同时可适当使用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物;湿热体质可以做大强度运动以消耗体内多余热量、排出水分,可使用针刺等方法祛湿清热;阳虚体质多胖且怕寒,运动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即可,使用艾灸等方法可补益阳气;阴虚体质是由于津液不足造成,游泳是较好的选择,运动时注意补水,可多食雪梨、西瓜等多汁水果;痰湿体质易疲劳,运动可以选择慢跑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循序渐进,疲劳时要更加注意运动安全,脾胃健运则湿邪自除,因此可服用山药、白术等调理脾胃的中药;血瘀体质气血不畅,而运动是促进气血通畅的最好方法,但要避免大强度运动,同时可适当使用丹参、田七等活血化瘀药物;气郁体质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多参加篮球、足球等群体运动以及使用逍遥丸等可调畅气机、疏肝理气;特禀质由于先天不足,因此可适当参加运动锻炼,但以身体可以承受为度。
5 结语
不同体质的人群对运动损伤的易感性不同,平和质人群不易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可以通过运动、中药及针灸等方法,对易损人群进行针对性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将偏颇体质转化为平和体质,可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运动积极性,促进全民运动的开展。
[1]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6-390.
[2] 田佳主.运动创伤学[M].第1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3] BERGANDI TA. Psychological variable relation to the incidenceo fathletic injury[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5(2):141-149.
[4] ANDERSON MB, WILLIAMS JM. A model of stress and athletic injury: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J].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88(10):294-306.
[5] 李雪莹.体育院校学生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运动损伤易感性调查[C].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2011.
[6]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 [J]. 中医杂志,2006,47(5):330;331.
[7] 丁萌.大学生偏倾体质形态机能特征及气虚体质运动干预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8] 刘雪凯.不同中医体质大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比较[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6):658-660.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6-06
陈道睿(1990-),男,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动损伤的治疗。
潘华山(1968-),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动损伤的治疗。
R274
A
1673-2197(2014)20-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