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上学难缓解
2014-04-25吴蓉
吴蓉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流动儿童:随务工父母到户籍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也非常集中,北京每10个儿童中就有3个是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在城市的生活一直备受关注。家庭、心理、受教育问题等,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其中,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也被视作“社会不公平”的重要体现。2014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在教育事业建设方面要强调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
那么,多年来倍受重视的流动儿童上学的问题将如何得到解决呢?
办齐“五证”就能上学
近年,北京、广州、上海等流动儿童集中的省市也将教育政策进一步向流动儿童倾斜:只要办齐相关证件、通过申请流程,流动儿童也可以在当地就学。现年12岁的靳晓雪就是这一政策万千受益者中的一员。
户籍所在地为山东省的靳晓雪一直在北京市朝阳区望欣园小学就读,没有借读费、没有对异地学生的偏见,靳晓雪对自己的就学环境十分满意:“我们老师特别好,特别严格,而且对我们都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我是外地的就有什么不同。”她告诉《经济》记者学校的招生原则,“只要通过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了。”
靳晓雪的妈妈是一位花店个体户,爸爸在一家国营企业当技工。靳晓雪的妈妈告诉记者,“我的丈夫有社保,所以办齐‘家长或监护人持本人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这‘五证很容易。而且我大女儿也是在这里读的小学,我们认识里面的老师,小女儿上学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北京市教委宣教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在对流动儿童招生坚持“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积极探索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2010年-2013年累计投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专项资金18.01亿元,对接收随迁子女较多的公办学校和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予以扶持。通过扩大总量、优化存量的方式,不断扩大公办中小学接收随迁子女就读的能力。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在北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约52.9万人,其中40.07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约占总数的75.8%。据悉,相关部门在探索通过政府委托办学、购买服务两种方式满足部分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的问题。
“上好学校”没那么简单
不如靳晓雪幸运,来自湖北的黄阿姨和她的儿子儿媳最近因为小孙女上小学的事费了不少劲,黄阿姨一家都想让小孙女能够去北京朝阳区某个口碑不错的小学读书,这个学校属于周边地带一流的小学。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黄阿姨的小孙女得到了今年9月入读该小学的资格。黄阿姨略带“神秘”地告诉记者:“关键得有人,借读费也花了一些,刚开始交3万元,以后每年交5000元。你要是直接去问的话,他肯定不会说可以上,交借读费估计也不行。”
而据记者致电北京市的一些小学询问招生原则时,每个学校的回答都不一样,丰台区东铁营二小表示可以招收外籍户口,北京小学表示现在招生不经过学校,直接由北京市委统一、就近分配,崇文门小学的相关人员则直接告诉记者该学校不招收异地户籍学生
一位“奥运宝宝”的妈妈林女士告诉记者,其实现在外籍户口上学不是难事,只是大家都想去好学校,就连本地人也为此“挤破了头”。林女士还小声告诉记者,据她了解,由于今年入学人数变多,有学校甚至不招收超过6岁的适龄儿童入学。
对此,北京市教委回应称,当前北京市教育资源的确遇到“供不应求”的难题。首先,学龄人口增加:从人口周期高峰来说,几年前出生的“金猪”、“银鼠”、“奥运宝宝”逐步到了入园、入学年龄;从外来人口随迁子女来说,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约47.8万人,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4.4万人。另外在供给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城市改造和建设,有些中小学校面临拆迁,教育用地面积面临减少的危机。
据悉,早在2012年市教委就开始部署应对措施。2012年,北京市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了《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其目标就是满足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阶段常住适龄人口入学需求,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新建、改建、扩建200所中小学校,增加16万个学位。2013年开工建设30个项目,支持23所小区配套学校二次改造,支持城乡接合部、新城等地区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
农民工子女依然“边缘化”
办齐“五证”就可以上学,但是办“五证”对于农民工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们当中大多工作不固定、居住地点不固定,“五证”中的“务工就业证明”对他们来说就是个大难题。另外,办齐“五证”也不能上学的农民工子弟大有人在。
2012年春天,从河南来的农民工周小献的儿子刚满6周岁,为办齐能让儿子在北京上学的证件,周小献的丈夫坐火车往返老家两次,托亲戚、求朋友,好不容易办成,却因为学校简单的一句“名额满了”被拒之门外。周小献认为学校的理由让人无法信服:“我们来回跑,耽误工夫、少赚钱,我们也都认了,但最后耽误了小孩上学,这可是大事啊。”孩子上学不能再拖,周小献只得让儿子进了附近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明园学校,就读一年级,“我们还是想让他转到公办学校去,先在这边上边想办法吧。”
据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的王春华透露,很多农民工家长反映,公办学校根本进不去,而所谓的“办齐五证便可就学”也不是那么简单,有的学校交借读费也是明面上的事。对此,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回应说,北京市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借读费”。
今年春季开学第一天,明园小学的家长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都收到了旧宫镇教委办发出的“致明园学校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信中告知学生家长明园学校即将拆迁,请家长早做准备。一时间,家长、小孩纷纷乱了阵脚:学校拆了,我们去哪?endprint
就读明园小学四年级的王京鑫说:“妈妈说学校拆了我们就回家了。我也想回家看看,我从来都没回过老家。但是我不想回家读书,家里的老师说话我都听不懂,上的课也不一样。”谈起学校要拆,王京鑫的同学们都“炸开了锅”:“大家都不想回去,但是爸爸妈妈说没办法,他们工作的市场也要被拆了,只能回家去了。”
但是,农民工子弟想返回户籍所在地上学也没有那么容易。
自2013年9月起,首部全国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表明我国开始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
明园学校作为北京市已经通过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其学生在转出、转入时却遇到了问题。明园学校校长张哥真告诉《经济》记者:“这个问题现在非常急迫,有许多家长为了这事已经跟我急了。而我们学校早在去年就已经录入学籍了,可是在转出的时候才发现不被外地接收,我们这才得知我们的学生编码没有全国联网。”全国统一编码并与身份证号码关联,终身使用,这就意味着没有统一编码的农民工子弟在上学时成了“黑户”。
王春华致力于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多年,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学籍问题,她也深感担忧,“那些获得审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信息录入了当地的教育机构系统,却没有正式联网,目前他们也没有享受到与公立学校学生同等待遇,比如统一学籍学生可以享受的公交优惠等。”
“异地高考”放开或解后顾之忧
王春华认为城市在建设发展时应当考虑到流动人群的需求。当前大城市在考虑转移人口时也不应该从小孩“下手”,“如果流动儿童不能在城市上学,他们就会在老家变成留守儿童,最终会转变成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另外,王春华还表示当前除了保障这些孩子有学上之外,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流动儿童升学,“不能像本地小孩一样考试、升学让流动人口在异地始终没有归属感。”
2014年异地高考政策将得到调整。2月2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杜柯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年底30个省份将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而北京市也包含在其中,将从2014年逐步放开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
北京市教委宣教处回应称,按照《201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实施办法》,从2014年起,随迁子女可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目前,北京市教委各部门也在积极稳妥、千方百计地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的工作。
靳晓雪的妈妈得到消息说如果北京市届时全面放开异地高考,靳晓雪正好赶上。对此,靳晓雪兴奋不已,“当年我姐姐就是因为不能在北京高考,才在初中的时候又回家读书了。现在我终于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