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4-04-25贺丹平
贺丹平
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发大脑,创新教育。问题意识心理状态学生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一、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一般说来,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都是根植于知识的理解,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应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校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特点”等方面的训练。
其次,应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和本质的长期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连接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了?”“司马光慌不慌?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环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加强了。
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成分的参与,事实上,想象总是与观察、思维等环节相伴相随。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就人物、情景、事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想象,萌生出与理解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发现问题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此,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工作。
一是要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詹天佑》一文,一开始,学生只是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詹天佑是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还可以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还有一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如“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修筑铁路的任务?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怎样完成任务?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哪些问题更有思考价值。经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二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问。在好奇之处可“趣问”,如《小蝌蚪找妈妈》的“小蝌蚪游啊游,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难以体会之处可“联问”,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联系居里夫人的事迹深入地问;在思维活跃处可“曲问”,如《草船借箭》,“假如鲁肃忠心向主,向周瑜告密,诸葛亮该怎么办?在课文空白处可“添问”,如《狼和小羊》一课,当狼向小羊扑去,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在不认同处可“驳问”,如《草船借箭》,“诸葛亮明明是设计骗箭,为什么偏偏说‘借箭呢?”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予学生鲜明生动地视觉刺激。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从这一点来看,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当今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语文课上的课件演示也正是看中这一功能而方兴未艾。以《千年梦圆在今朝》为例,用课件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杨利伟飞天的情景,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远比教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凭借疑点,创设问题意识情境。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如《草虫的村落》,草蟲的村落会是什么样的?
3.设疑创境,把握问题时机。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的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田忌赛马》,课前审题引导质疑:田忌是什么人?他与谁赛马?赛马的经过怎么样?谁胜谁负?通读全文布疑,齐威王的3个等次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却输了,真是不可思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激发问题矛盾,引导读文探究。课中设疑,引导深入品析:齐威王会赢吗?齐威王“夸耀”自己的马,可以说成“夸奖”吗?为什么?课后,改变课文本身的条件,设疑:假如再赛一场,齐威王会赢吗?由浅入深的引导,由易到难的设障,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问题的氛围中,逐步悟出问的规律,找到问的途径。
4.要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地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特别注意不要一直问个不停,否则学生应付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当然,要注意质疑环节的安排,这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教《西门豹》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荒芜”后,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质疑环节——“这个词语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荒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荒芜?西门豹看后会怎么办?”等几个主要问题,伴随着课文讲解,学生注意力集中,问题意识也得到培养。
5.培养自学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所驱动的,而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后面,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经讲解过,教师就该放手让学生学习,切忌把阅读课文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