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学会学习
2014-04-25王晓云邹会莲王丙军
王晓云 邹会莲 王丙军
学生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利用自己兼管图书室的便利,课后常常泡在图书室,浏览适合学生们阅读的书籍,把故事梗概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引起他们的阅读共鸣,然后把适合阅读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天上课前,用两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使好书加以推广。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亲身体验矛盾,自主寻找方法、选择思路、发现规律,这样一定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兴趣 自学 质疑 评价当今时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激发自学的动机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学生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觉得老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小学生崇拜老师,最听老师的话,愿意模仿老师,想了解老师的学习经历。因此,我利用自己兼管图书室的便利,课后常常泡在图书室,浏览适合学生们阅读的书籍,把故事梗概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引起他们的阅读共鸣,然后把适合阅读的书推荐给学生。如《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汤姆叔叔的小屋》《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学生们被深深吸引,内心充满了无限向往,纷纷带书到学校,津津有味地读。每天上课前,我用两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使好书加以推广。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我还开展了读书成果展示会,教学生学会摘记法、列提纲、写体会等读书方法并让学生养成诵读积累的习惯。读书成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事。每到午饭后,学生就缠着我到图书室借书看。读書成了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然,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还要注意因势利导。学生志趣不同,对阅读物的选择自然也不同。如有的学生喜爱童话,陶醉在童话的世界里乐哉乐哉;有的学生专注于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优哉游哉;还有的学生就爱看名著,被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动的热泪盈眶……教师要善于引导,分别待之。学生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驱散懒散,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
二、教给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
实践证明,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我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具体做法是:
1.提出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做到:读、画、查、思、写五点。“读”即熟读课文,是真正的预习,是搜索疑难、解答问题的前奏。学生必须明白: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得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再读课文时,要求读得流利,自己觉得用什么语气读就用什么语气读。“画”就是画出生字、生词、重点句或不理解的字词句等。“查”即查字典、词典等相关资料。“思”即边读书边思考,或者带着导读中的问题、课后的问题读书。“写”就是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心中的疑惑。
每一篇课文在布置预习时侧重点又不同。例如,我在布置预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时,我让学生注重了“查”这一点。我是这样布置作业的:(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修筑青藏铁路的艰难与意义。(2)查字典、词典理解不懂的字词。上课时,我围绕以上两个问题检查预习,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三得。
2.及时检查。对于学生的预习应及时检查,作出评价。预习检查的方法也要灵活掌握,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可以抽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同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出恰当的评价,以评价促预习,以评价增效果,以评价导习惯。
3.督促引导。预习习惯的养成和预习方法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较长时间的训练。小学生自制力差,反复性强,兴趣转移快,依靠他们自己的意志力是很难养成的。要避免学生预习时情绪的时高时低,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习惯一旦养成,孩子将受益终身。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把微笑带进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在对话中进行,对话中的师生是平等的,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使学生树立起质疑问难的信心;要当好对话中的“引领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和谐氛围中大胆质疑问难。
其次,教给质疑方法,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具体做法是:(1)从题目入手质疑。如《金色的脚印》一课,是谁的脚印?脚印为什么是金色的?(2)从重点句子入手质疑。如《穷人》一课中“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的心为什么跳得厉害?为什么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3)从重点词入手质疑。还是《穷人》一课中,“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为什么用“熬”这个字?(4)从标点符号入手质疑。如《老人与海鸥》一课,倒数第二自然段为什么省略号自成一段?(5)从表达方法入手质疑。如《祖父的菜园》一课,尽管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我看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每个孩子都对文中的“我”在祖父的园子度过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和充满恶作剧的快乐童年充满无限的向往,我便把略读课文改为精读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提出:祖父的菜园是我童年的乐园,可为什么不以“童年的乐园”做题目呢?学生满以为课文理解好了,这一问题的提出,令他们一惊。再读课文,终于明白:“我”童年的快乐是与外祖父的慈爱分不开的呀!这正是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啊。
四、重视评价,培养学生自学的持久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老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教师对学生评价所使用的个性色彩语言,应该是帮助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能成功进行合理归因。比如,当学生准确回答出《白杨》一课结尾处为什么“父亲的嘴角又浮现出一丝微笑”后,我及时地进行了鼓励性评价:显然,这位同学联系了全文内容,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而且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茫茫大戈壁的艰苦环境,因此准确地理解了句子含义。这种学习方法真棒!我明显地感觉到,孩子的眼睛一亮,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格外积极主动。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亲身体验矛盾,自主寻找方法、选择思路、发现规律,这样一定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