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驱霾只能靠老天来呼风唤雨?
2014-04-25森澜
风雨夜过的清晨,几乎每个北京人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窗狠狠吸上一口那久违的“清新”。经历连续被雾霾煎熬的一周,即使早晨的风让人感觉有些冰冷刺面,但人们从没像此刻这样喜欢这种“迎面来风”的感觉。今晨微博微信上晒得最多的是“蓝天”,感慨最多的就是“心情透亮”。而终结这“苦难周”的功臣就是风雨,我们该感谢的是老天!
多少年前,谁能想象这“蓝天”也会成为稀缺资源,“风吹雨打”也会变成一种祈盼!可是管你雾霾连天,老天爷才不会随便听我们的使唤。难道我们只能靠天呼吸,靠口罩遮面?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雾霾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治理起来也不会一蹴而就。常务会召开当天,恰逢北京刚刚刮过一场大风,出现了久违的蓝天。李克强总理就此说:“治理雾霾,我们不能躺在老天爷身上。”治霾不是以天计数能短期实现的任务,在长期的治霾过程中,如何减少雾霾对民众的身体伤害同样重要。
难道驱霾只能靠老天来呼风唤雨?难道在治霾的过程中我们只能默默忍受雾霾一轮又一轮的毒害?既然能有人工降雨,为什么不能有“人造风”、“人为风”的大胆实践?有人说,人工驱霾是“表面功夫”,从根源治理才是关键。李克强总理说:“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希望改进的地方改起,要在这些问题上出真招、见实效,切实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所以治霾固然重要,但驱霾同样不可轻视。我们知道,医生在开据药方的时候,不仅要从根源上祛除疾病,而且还要从症状上去缓解病人的痛苦,而治霾与驱霾与此理同。治霾与驱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因为,至少等到治霾成功的那一天,我们的民众还有一个能正常呼吸的肺,还能睁开双眼欣赏蔚蓝的天。
插画/宋柳
为了驱霾,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上苍的恩惠,积极开动脑筋,多角度思维,有助于我们获得解决之道。在各种各样的的设想中,已有人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扩散能力。杭州市环境气象中心主任马万里说,“风道是改变大气环境的重要手段。对雾霾的成因,会有明显的影响。在规划、城建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个因素。”马万里主任说,他们所做的“城市通风廊道”的课题研究,正是希望定量化找到风对霾的消散影响,从而为政府决策、城市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此,“驱霾靠风吹”并非信口开河,城市风道建设正是中国城市建设中被忽视和淡忘的环节。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副教授王伟武也曾对此进行过研究,“风道能起到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据悉,上海、南京、株洲等地也被媒体报道过此类行动。引风进城,虽然看起来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但却是迅速减少雾霾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在“风道设想”外,还有人大胆提出“风扇设想”,在城市选择若干处至高点,安装一些巨型风扇,形成驱散雾霾的强大风力。南京渊声巷小学四年级的小学生毛熙程更产生了“散雾机驱霾”的妙想。这些想法看似异想天开,不切实际,但是每一项伟大的设想和发明诞生之前,在当时的人们眼中不是被当做“痴人说梦”呢。
据悉,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中航工业航宇公司已经研制出新型人工影响天气平台,该平台通过人工遥控,利用GPS定位飞行,可以搭载驱雾和驱霾设备及催化剂,在局部地区有雾有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系统驱除雾霾,减轻雾霾天气影响。
当然,也有人质疑“人工驱霾”不靠谱,更有人拨弄算盘指出成本太高,试问还有什么比民众的生命健康更珍贵的呢?
面对铺天盖地的雾霾,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伤害,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的老百姓还在忍受“呼吸之痛”,雾霾不散,怎见“美丽中国”?正如人们说的,治理雾霾,绝不是关掉几个炼钢厂、化工厂那样简单,也不是政府部门限制公车出行那样容易,更不是严查渣土车随意抛撒的扬尘那般治理,而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把相关制度、措施切实落到实处,才能刮起一场“生态文明劲风”;同时更要把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做为根本出发点,学会转换思维,多角度解决问题,治霾与驱霾并进,才能风过霾散,普济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