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之夏”在国际音乐名城建设中的作用
2014-04-25韩璐璐
□ 韩璐璐
哈尔滨是一个与外来文化融合的城市,无论是异国风情建筑,还是中国最早的交响乐团都向世人展示着外来文化在哈尔滨留下的印记,“冰城”、“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更是道出了这个城市的风情与浪漫。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的称号。但从一个具有良好音乐传统的城市成长为一个国际音乐名城,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哈尔滨人在城市硬件、软件方面都要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而作为哈尔滨名片之一的“哈尔滨之夏”将对本土专业音乐队伍建设,全民音乐素养提高,音乐产业链的打造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以“哈尔滨之夏”为平台,打造较高水准的专业队伍
“哈夏” 是哈尔滨人的舞台,更是哈尔滨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舞台。哈尔滨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提高和扩大“哈夏”的影响力,就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作品的创作,进而推进哈尔滨市国际音乐名城的建设。
首先,“哈尔滨之夏”是新人、新品涌现的盛会,以前十六届为例:
新作品 新作品第一届 五十多个 第九届 四分之一第二届召开了音乐创作,民族民间音乐、声乐、歌剧音乐、戏曲音乐等十一个学术座谈会、报告会。第十届 一半以上第三届 近四分之一 第十一届 三分之一第四届 百分之七十一 第十二届 三分之一第五届 四十多个舞蹈新作 第十三届 百分之三十二第六届 (时值文革)第十四届 近三分之一第七届 百分之五十二 第十五届 一半以上第八届 百分之四十 第十六届 近一半
许多人们熟知的作品都是从这里“飞”出:《乌苏里江》(乌·自辛词、汪云才曲)、《新货郎》(秀田、郭颂词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刘锡津曲)、《北大荒人的歌》 、《大顶子山高又高》(吕聂词曲)、钢琴组曲《漫步哈尔滨》(蒋祖馨曲)、交响诗《松花江上》(宫威曲)等等。哈尔滨这片黑土地养育了众多的音乐人,他们的成熟和成长在成为“哈夏”亮点的同时也成为哈尔滨建设国际音乐名城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存在使得哈尔滨的音乐之路更为宽广,因此借助“哈夏”的影响力,鼓励新人、新作,使哈尔滨的本土音乐更加活跃、繁盛。
其次,从第23届开始,“哈夏”由市政府和国家文化部合办,使地方性音乐活动成为全国性音乐节,同时将全国声乐比赛纳入“哈夏”,大大提高了“哈夏”的专业水准,随后的全国合唱比赛、全国声乐新人新作比赛、全国艺术歌曲比赛、全国朝鲜族声乐比赛、全国流行音乐新人选拔赛、全国歌剧音乐剧观摩演出;国际手风琴比赛、国际古筝比赛等等使得“哈夏”的专业水准不断攀升。除原创作品外,每届“哈夏”,都有国内外一流演出团体来献艺: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歌舞团、总政歌舞团、沈阳歌舞团、东方歌舞团、苏联滨海边区俄罗斯音乐演唱团、冰岛音乐演唱组、美国乡村音乐组、美国铜管五重奏音乐会、加拿大钢琴演奏音乐会、德国斯克瑞德摇滚乐音乐会、德国柏林交响乐团、俄罗斯国立叶尼塞的黎明舞蹈团、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团、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剧院俄罗斯国家乌拉尔国立模范歌舞团等等。一流国内、外团体的演出,在给冰城人民美的享受的同时,扩大了本土音乐人的视野,也刺激了本土音乐人才向更高层次发展。
再次,哈尔滨市音乐事业与全国、全省比较,长项在于歌剧和交响乐方面。这方面历史较长,阵容比较整齐而且爱好者多,鉴赏水平高。因此可以将哈尔滨的音乐专业队伍的建设放在交响乐、歌剧上面。在过去的岁月中,伴随着“哈尔滨之夏”哈尔滨歌剧院也逐渐走向更大的舞台。哈尔滨歌剧院先后四代700多位艺术家,参与了30届“哈夏”中150余场的演出。许多原创歌剧,是在“哈夏”的舞台上首演。2008年,在第29届“哈夏”开幕式上,由著名德国指挥家彼德·福科执棒,哈尔滨交响乐团与德国柏林交响乐团联袂演出了盛大的交响音乐会。2010年第30届“哈夏”,韩国指挥林平龙执棒《浪漫夏季交响音乐会》,都是“哈夏”上靓丽的风景。可以说,“哈夏”给了哈尔滨市歌剧和交响乐舞台,反之,又使得“哈夏”音乐会在“高雅音乐”方面上了台阶。在这个良性循环的作用下,哈尔滨将朝着国际音乐名城更跨近一步。
二、以“哈尔滨之夏”为载体, 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养
哈尔滨是一座有着移民历史的城市,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建和世界动荡不安的局势,使不少外国人涌入了哈尔滨,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和享受音乐的生活方式渐渐渗入到了哈尔滨人的生活方式中,也慢慢地将西洋乐融入到了哈尔滨人的骨子里。再加上二人转、东北大鼓、秧歌等传统音乐种类,使哈尔滨音乐底蕴更加丰厚也更具多样性。在这具有良好音乐传统的前提下,充分发扬“哈夏”的凝聚力,继续鼓励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市民音乐文化素养有着极大的优势。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最初举办的目的是为了活跃人民文化生活,展示哈尔滨市文化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群众文化活动从最初的烘托氛围、群众自娱自乐,已发展为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等多种文化形式并存,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开创出群众文化的新天地,成为哈尔滨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哈尔滨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广泛的受众是办好“哈尔滨之夏”的基础。每届“哈尔滨之夏”都有数十万群众参与其中,所有热爱音乐的人都可以站在“哈尔滨之夏”的舞台上,使得“哈尔滨之夏”不仅有专业的演出,更有“欢乐的道里”、“南岗歌声”音乐会的诞生和经久不衰。而成规模的多层次群众文化活动培育了大批文艺人才,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群众专场节目。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发展来看,群众从主体、陪衬又回归到主体的过程,走上了群众文化活动从主角、配角到主体参与唱大戏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哈尔滨之夏”也发掘出了哈尔滨人的音乐创作才能。第27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了“放歌哈尔滨”原创歌曲演唱会,不仅有名人的创作,也有哈尔滨人自己写歌,自己演唱,20余首歌唱哈尔滨、赞美黑龙江的优秀歌曲脱颖而出。
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养应以青少年为重点,这关系着全民音乐素养的持续提高。有计划的对青少年普及音乐知识,广泛地开展他们愿意参加的音乐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开发他们的音乐天赋,是哈尔滨市建设音乐名城的长远之计。可以一方面加强青少年在学校里的音乐教育培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音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哈尔滨市营造一种音乐氛围,使青少年耳濡目染,自觉融入到音乐世界,“哈尔滨之夏”无疑起到这样的作用。另外,每年的“哈夏”都有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其中,有专业的哈尔滨中学生交响乐团,更有大中小学生为“哈夏”的开闭幕式以及广场演出奉献的精彩表演,这样使得冰城的青少年在“哈尔滨之夏”中即得到了美的享受,也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提高了自己。
三、以“哈尔滨之夏”为契机,推动音乐产业链的建造
借打造城市文化形象之机,加强音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音乐歌剧院;音乐广场、音乐主题公园;音乐博物馆等三个种类。哈尔滨市政府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打造艺术精品,推动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向国际性音乐节发展”的目标。但哈尔滨市现有的音乐文化设施并不能与这一目标相匹配。因此,建造一座或几座高级别的专业音乐大剧院刻不容缓,这样可以使更多高水准的音乐演出空降冰城。音乐广场和音乐主题公园的建设可以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音乐氛围,在美化城市的同时,给大众提供音乐活动场所从而推动哈尔滨市的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音乐博物馆,无论是音乐史或是音乐知识博物馆或图书馆的建造有利于全民音乐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可以向青少年提供专业的音乐知识。可以说无论是大型的基础音乐设施还是小到音乐塑像通过商业化的运作都将成为城市的特色标记。
“哈尔滨之夏”产业化是音乐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现在的“哈尔滨之夏”正在向着公益性和产业化的道路前进。首先要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从创立伊始,立足点就是公益性质的,但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各种文化形式的冲击,引入产业化是必然之选,而且必须处理好公益性和产业化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哈尔滨之夏”依旧是政府牵头,并予以财政拨款为主的一个音乐会。但为了“哈尔滨之夏”的持续发展,已经慢慢辅以赞助、捐赠、冠名、协作等方式,以资金、实物和服务等形式,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形成了多元化筹资机制。为了减少对政府财政的依赖,还可以先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比如出让冠名权等等;还可以将“哈尔滨之夏”经营成一个有固定吉祥物和标识的音乐会,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开发出音乐会的衍生产业,将“哈尔滨之夏”打造成音乐名城第一名片,进而以此模式开发整个哈尔滨的特色音乐衍生产业,开发其相关的延展产品,不断挖掘和开发“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有形和无形资源,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大化。以音乐促经济,以经济繁荣音乐。
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哈尔滨之夏”影响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国际音乐名城的建设中来。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平面广告、互联网等媒介向大众宣传“哈尔滨之夏”,在人们来参加“哈尔滨之夏”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哈尔滨音乐城的印象。特别是可以和旅游公司合作,利用哈尔滨冬夏两个旅游旺季的特点,向省内外甚至是国外游客推荐“哈尔滨之夏”,可以在游客观赏冰雪大世界后饶有兴趣的来哈尔滨消夏的同时参与“哈尔滨之夏”,可以直接在盛夏季节的旅游项目中加入体验“哈尔滨之夏”,将“哈尔滨之夏”推进旅游,扩大它的影响面和辐射面,达到共赢。
另外,哈尔滨整个城市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一届届“哈尔滨之夏”的历练中,要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哈尔滨承担大型音乐盛事的能力,包括从策划、组织、服务、应急以及危机处理能力的综合提升,在锻炼中成长,使哈尔滨逐步建成一套与国际音乐名城相匹配的管理、服务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尔滨之夏”就是国际音乐名城建设的前沿阵地,“哈尔滨之夏”的渐进成熟将是宝贵难得的经验。
总之,成熟的音乐产业链是国际音乐名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一个完整、运作良好的音乐产业链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才能建立起来,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变化以适应新的情况。两年一届的“哈尔滨之夏”可以促进哈尔滨的音乐产业链的成熟,并可以借“哈尔滨之夏”之际,对现有的产业链进行检验修正,以达到保障国际音乐名城建设的目的。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经过31届的磨练和提升,提高了哈尔滨的国际知名度。
百余年来,音乐已成为哈尔滨人民重要的生活内容,成为这座城市显著的文化特色,成为哈尔滨的显著标志。哈尔滨是个热爱音乐的城市,哈尔滨人以城市音乐事业的每一点发展而欢欣和自豪。 哈尔滨城市文化未来发展应该坚持和弘扬这一传统,确定在全面推进城市文化发展中以发展音乐事业为重点,把哈尔滨建成世界音乐名城这样一个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