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垂直专业化、出口技术含量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2014-04-25于津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技术含量分工价值链

于津平 邓 娟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高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垂直专业化体系。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科技进步和各国市场开放,国家之间的商品和要素流动障碍日益减少,商品生产环节渗透到多个国家。多年来,依托廉价劳动力成本的资源禀赋优势,中国成为低附加价值生产环节的集聚地。目前,资源禀赋的变化正在动摇中国原有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基础;与此同时巨大的环境压力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士反思中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意义。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Hummels et al.①D.Hummels,J.Ishii and K.Yi,“The Nature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54,2001,pp.75-96.首先提出垂直专业化的测算方法,并对10个OECD和4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进行测算,揭示了这些国家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状况,提出了国际贸易增长部分源自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观点。在此之后,Yi②K-M.Y,i“C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Explain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No.111-1,2003,pp.52-102.构建了垂直专业化模型,从理论上剖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形成机制。Dean et al.③Dean Judith,K.C.Fung and Wang Zhi,“How Vertically Specialized is Chinese Trade,”Office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No.2008-09-D,2008.将Hummels et al.采用的方法应用到中国,认为中国出口增长来源于进口中间品。

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否削弱了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富有争议但却十分重要的话题。Gereffi④G.Gereff,i“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48,1999,pp.37-70.、Groossman&Helpman⑤G.M.Grossman,E.Helpman,“Inte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and Industry Equilibriu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No.117,2002,pp.85-120.和Jabbour⑥L.Jabbour,“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Implications on Technology Spillovers,”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Europaeum economic Workshop,University of Bologna,2005.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价值链分工中的“干中学”和技术扩散效应实现产业升级。Schmiz and Knorringa⑦H.Schmiz,P.Knorringa,“Learning from Global Buy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No.2,2000,pp.177-205.的研究则认为,参与价值链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很难升级到设计、营销、品牌等附加值更高的环节。Lall⑧Lall Sajaya,“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J]Oxford Development Study,No.3,2000,pp.337-370.和Srcholec⑨M.Srcholec,“High Tech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A Symptom of Technology Spurts or Statistical Illusion,”[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No.2,2007,pp.227-255.指出,尽管从贸易统计上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出口规模和份额在迅速上升,但其出口的技术含量并没有增加,因而国际分工地位并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变。以中国为对象的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同样没有获得一致的认识。胡昭玲①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载《财经研究》2007年第4期。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规模经济,进而能够提高技术水平。张小蒂和孙景蔚②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载《世界经济》2006年第5期。、文东伟和冼国明③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J],载《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6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垂直专业分工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论。张明志等④张明志、李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实证分析》[J],载《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1期。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促进产业间升级具有积极作用,而对产业内升级具有阻碍作用。盛斌和马涛⑤盛斌、马涛:《中国工业部门垂直专业化与国内技术含量的关系研究》[J],载《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的经验研究表明,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的工业行业国内技术含量越低。巫强和刘志彪⑥巫强、刘志彪:《本土装备制造业市场空间障碍分析》[J],载《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3期。在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研究中认为垂直分工程度上升阻碍了国内价值链延伸。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差异是形成结论不同的原因。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方法的改进对垂直专业化与产业价值链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一,对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效应进行有效区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垂直专业化对产业价值链升级影响的机制不同,如果不对两者进行区分而进行垂直专业化与分工地位关系的研究,必然会产生偏差。其二,采用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作为衡量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指标,较为科学地刻画了产业价值链升级的内涵。

二、垂直专业化与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测算方法

(一)垂直专业化

垂直专业化是指一国从其他国家进口中间产品进行生产活动,并将部分或全部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的现象。Hummels,Ishii和Yi⑦D.Hummels,J.Ishii,K.Y,i“The Nature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54,2001,pp.75-96.首先提出了用单位价值出口产品中进口产品投入价值衡量垂直化专业化水平的方法(简称HIY方法)。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为:VSSi=VSi/Xi。其中,VSSi表示i行业单位出口额中包含的进口投入品价值比例,即垂直专业化水平,VSi表示i行业出口中的进口产品投入价值,Xi表示i行业的出口额。用Mi表示行业生产中投入的进口中间品价值,并假设生产单位价值的出口品与生产单位价值非出口品需要的进口品投入价值相同,那么如用Yi表示i行业总产值,出口Xi产品需要的进口品投入价值按如下公式计算:

但在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中间品进口都会均匀地用于出口和非出口产品之中,尤其在加工贸易存在的情况下,部分中间品的进口完全被使用于出口产品的生产,如果将这部分进口看成是被均匀地用于该行业所有产品的生产之中,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Dean et al.①Dean Judith,K.C.Fung,Wang Zhi,“How Vertically Specialized is Chinese Trade,”Office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No.2008-09-Dec.,2008.,Upward et al.②Upward Richard,Wang Zheng,Zheng Jingha,i“Weighing China's Export Basket:An Account of the Chinese Export Boom 2000-2007,”Research Paper Series,No.14,2010.和唐东波③唐东波:《贸易开放、垂直专业化与产业升级》[J],载《世界经济》2013年第4期。等通过分离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HIY方法进行改进。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行区分,分别测算各自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是Dean et al.改进方法的创新。

首先,由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生产中使用的中间品投入主要来自于进口,而对本国中间品的采购率很低,因此行业加工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直接用行业加工贸易进口额与行业加工贸易出口额之比表示,即

假设一般贸易进口的中间品均匀用于一般贸易出口品生产和国内消费品生产,即进口中间品均匀投入除加工贸易出口品的全部生产中,因此,一般贸易出口品中包含的进口品价值为:

其中,Cji表示j行业投入到i行业的价值表示j行业生产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口品价值所占的比例。表示j行业一般贸易进口额,Yj表示j行业总产值。那么,一般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可表示为:

行业整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VSSi)为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和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加权平均,权重为各自贸易额在行业总出口中的占比,即

一国整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VSS)为各行业按其出口比例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为:

(二)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存在两种渠道,一种是“结构升级”,另一种是“价值链升级”。“结构升级”是指出口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价值链升级”则是价值链上生产环节的转移或延伸。价值链升级主要有四种途径,分别为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其中工艺升级表示产品生产更具有效率;产品升级表示产品质量上升;功能升级指产品功能更齐全或推出新产品等;链条升级则是在价值链分工中将积累的技术用于新的生产环节,实现由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延伸。①J.Hummphrey,H.Schmitz,“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No.9,2002,pp.1017-1027.无论是通过怎样的渠道,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均会表现为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增加,因此通过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测算可以观察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变化。

本文利用Michaely②M.Michaely,Trade,Income levels and Dependence[M],North-Holland:Amsterdam,1984.提出的方法测算出口产品技术含量(TSI,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Index)。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测算方法所依赖的基本假设是: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根据这一假设,出口产品来源国的加权人均收入可以代表产品的技术含量。

这一方法的局限在于只测算了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但未将本国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进口品技术含量予以剔除,因而不能代表出口产品国内生产环节真实的技术成分。对加工贸易占据国际贸易半壁江山的中国而言,采用这一方法显然会严重高估部分行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水平。本文借鉴姚洋和张晔③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J],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的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表剥离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中内含的进口产品技术,对中国各行业出口产品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进行计算,并以此代表国内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分工地位。

具体而言,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按照以下公式测算i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数TSIi:

其中,Xki和Xk表示k国i行业出口额和总出口额。和分别表示世界i行业出口额和世界总出口额,Yk表示k国人均实际GDP。由于任何行业所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不仅取决于本行业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而且还受到来自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品技术含量的影响,因此,i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Vi)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λji为 j行业投入 i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j=1,2,..,i,..。由于产品生产中投入的部分中间品源自于进口,对进口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进行剥离,得到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指标VDi:

其中,πj表示j行业投入品中进口品比率,即:

全行业技术含量(V)和全行业国内技术含量(VDi)分别用各行业技术含量加权平均值和国内技术含量加权平均值估测,权重均为各行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测算公式分别为:

行业i国内技术含量指数(DTCi)定义为行业国内技术含量与行业技术含量之比:

所有行业的国内技术含量指数(DTC)通过各行业国内技术含量指数的加权平均获得,权重仍为各行业出口额占全行业出口的比例。

三、数据处理与测算结果

(一)数据说明

测算垂直专业化所涉及的数据主要包括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进出口额和各行业投入产出关系。国研网数据库提供了截至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HS6分位数据。为了将近年来的贸易状况也纳入分析的样本之中,本文利用《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9—2011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数据补充数据样本,将其延展至2011年。但《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的贸易数据仅细分到HS4分位,为此我们根据2008年各细分行业HS6分位中各产品进出口额占HS4分位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将2009—2011年HS4分位的贸易数据细分到HS6分位,以此补齐 2009—2011年数据。关于中间品的进口数据来源于 UN Comtrade数据库①这里借鉴 Upward(2010)的方法将 BEC 编码中 111、121、21、22、31、322、42、53 类数据归类为中间品。,该数据库中关于中间品的贸易数据采用了BEC分类方法。为了将中间品贸易数据归类到HS编码,我们参照了UNSD发布的BEC与HS对照表②UN Statistics Division website,http://unstats.un.org/unsd/cr/registry/regdnld.asp?Lg=1。各行业投入产出流量数据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入产出表中获得。但在2001—2011年期间,中国只编制了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投入产出表,因而只能获得上述年份的中间品投入数据(Cjk)。为了将未编制投入产出表年份的Cjk补齐,我们采用了编制年份前后一年内各行业投入产出比值保持不变的假设,即γjk=Cjk/Yj在编制年份前后一年内保持不变。按照这一假设,我们用2002年的γjk表示2001—2003年的γjk,2005年γjk表示 2004—2006年的 γjk,2007年 γjk表示 2007—2008年的 γjk,2010年 γjk表示 2009—2011年的γjk,由此计算没有投入产出表年份的投入值Cjk。

测算价值链分工地位需要的数据包括世界各国各行业出口、各国人均实际GDP、行业间直接消耗系数和进口品比率。本文选取了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值作为样本,计算出产品的技术含量。计算中所涉及的贸易数据从UN Comtrade数据库提炼,各国人均实际GDP以2001年为基期对人均名义GDP进行平减后获得,相关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行业间直接消耗系数来自于投入产出表,对于缺省投入产出表的年份采用前文类似的方法进行补充。关于中国进口总值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为揭示全球价值链地位(即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与国内行业特征之间关系,还需将HS分类的贸易数据进行行业归类处理,使其与GB/T分类的工业行业数据相对应。本文首先采用盛斌①盛斌:《中国对外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的行业代码关联表将HS分类的贸易数据转换到按GB/T分类的30个行业,然后再进一步将30个行业汇总成投入产出表的16个行业②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合并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合并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及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合并为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合并为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合并为化学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合并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合并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合并为其他制造业。。按照我国投入产出表,归并后的16个行业分别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

(二)垂直专业化的测算结果

按照第二节介绍的方法,我们对2001—2011年期间中国各年度的贸易结构和垂直专业化水平进行了度量。由于篇幅限制,如表1所示,我们仅列出了关于2011年的相关测算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一般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在16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在0.1以下。加工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明显高于一般贸易,在16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大于0.1,其中半数以上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在0.4以上。从整个行业贸易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较高,这可能是由于这些行业的加工贸易比较大且垂直专业化易于形成的缘故。垂直专业化水平低的几个行业都具有加工贸易比例少的特点。资本密集型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其中高新技术行业垂直专业水平高,而除此之外的其他资本密集型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都比较低。

表1 2011年各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

表2显示了各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动态变化和2001—2011年期间的年度平均值。在16个细分行业中,2个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均值超过50%,4个行业均值超过40%。垂直专业化水平最高的前四位均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从变化上看,具有较高垂直专业化水平的行业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加工贸易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下降是造成这些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例如,2001年化学工业、金属冶炼、电气制造、通信设备加工出口比例分别为 41.53%、19.24%、72.94%、93.82%,而2011 年这些行业加工贸易的比例分别下降至 28.57%、13.47%、51.95%、83.54%。石油加工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处于上升趋势,石油加工行业加工贸易比例由2001年的20.00%上升到2011年的68.61%。从以上的分析和趋势中可以得出,加工贸易在中国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全行业来看,2002—2010年,全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由0.38下降到2010年的0.27,说明中国全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不断降低。

表2 各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变化

(三)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算结果

根据式(12)和(13)的测算方法,分别对于所有行业的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进行加权平均,进一步测算所有行业的整体技术含量(V)和国内技术含量(VD)。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中国出口品技术含量(V)大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2001年全行业全部技术含量为1 543.09,2 008年上升为1 742.89,2011年降至1 445.41。国内技术含量(VD)的变化趋势与出口技术含量(V)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1年国内技术含量为1 412.70,2008年达到最高点1 616.58,然后出现下降,2011年下降为1 365.08。总体而言,在整个样本期内,全行业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上升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一定的下降态势,说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具有弱化的迹象。

表3 全行业技术含量、国内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指数

国内技术含量指数(DTC)在2001—2011年期间呈现先下降后升的变化特点。2001年该指数为0.909,2004年降到最低为0.892,随后上升到2011年的0.935。这一结果说明,近年来国内技术含量绝对值的下降幅度小于行业技术含量的降幅。

表4列出各个行业2002—2010年所含国内技术含量及2001—2011年均值。从技术含量在各行业分布来看,传统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中,食品制造、金属冶炼等行业的技术含量较高。而垂直专业化水平较高的高技术行业如通信设备、仪器仪表、交通运输、通用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在所有行业中技术含量较低。总体来看,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技术含量相对技术密集型行业高。

从走势来看,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内技术含量在2002—2007年缓慢上升,但在2010年以后下降明显,这可能与发达国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施产业政策调整、导致工业企业回流有关。传统技术密集型行业国内技术含量在2002—2010年间出现了显著下降,说明我国在这些行业的技术优势显著减弱。高新技术行业中国内技术含量在2002—2010年间虽一直上升,但增长缓慢。

表4 各行业国内技术含量及均值

四、垂直专业化对产业价值链地位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对于存在廉价劳动力但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而言,在国家产业链中的分工必然会集中于低附加价值的生产环节。如果仅仅考虑垂直专业化分工形成的资源配置效应,有理由认为垂直专业化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活动向简单产品或简单生产环节转移,因而削弱其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能力,甚至会导致这些国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但也应当看到,发展中国家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所产生的效应并非局限于静态的资源再配置,实际上一旦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就会获得更多的技术诀窍和更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有可能通过产业之间的前后关联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攀升。究竟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产业价值链地位形成怎样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市场环境和创新能力。为揭示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产业价值链的影响,以下采用2001—2011年中国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除了与垂直专业化水平有关以外,还会受到研发投入、竞争状况、人均资本、要素价格等因素影响。一般而言,研发投入和市场竞争对提升分工地位(即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有积极的效应,人均资本的增加意味着先进设备的应用,也会推动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可能通过削弱低附加价值生产环节的优势对产业升级产生倒逼效应。为此,本文首先构建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其中,i=1,2,…N 表示行业;t=1,2,…T 表示年份,表示国内技术含量,VSSit表示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YFit表示研发投入,GZit表示劳动力成本,JZit表示行业集中度,YSit表示资本密集度,α0为常数项,β1,β2,···,β7为待估系数,εit为扰动项。考虑到垂直专业化的效应可能与研发和劳动成本有关,因而在模型中引入交叉项。

由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垂直专业化对产业价值链的影响效应不可能完全相同,为考察两种贸易方式效应的差异性,本文将(16)式中的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VSS)分拆成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VSSO)和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VSSP),采用以下修正模型开展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该修正模型为:

其中,β1O,β1P,β6O和 β6P均为待估系数。

实证研究采用2001—2011年期间制造业1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出口的国内技术含量)、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VSSit)、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和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数据通过本文的计算获得。模型中涉及的其他变量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来源如下:研发投入(YFit)用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的对数表示,相关数据来源于相关年度《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劳动力成本(GZit)用当年各行业平均劳动工资的对数表示,相关数据来源于相关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行业集中度(JZit)用大中型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全行业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表示,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要素密集度(YSit)用当年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与全行业当年劳动人员之比表示,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

在实证检验中,我们首先检验行业整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影响。如前文所述,行业整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通过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加权平均获得,反映了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整体状况。利用(16)式的模型和2001—2011年1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表5第1列为没有控制交叉项的检验结果;第2列为没有控制行业集中度(JZit)和要素密集度(YSit)的检验结果;第3列则为包含了所有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

表5 行业整体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影响的检验结果

续 表

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显著优于混合面板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因此表5仅列出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获得的检验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否采用控制交叉项或行业集中度等变量,解释变量VSS的系数均为正,且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一检验结果说明,行业整体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增加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提升价值链分工地位具有积极作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中国形成了技术转移、技术扩散和产业集群效应,垂直专业化既是国际生产环节转移国内的过程,也是中国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提升的过程。

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离不开研发投入。解释变量YF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加大研发投入有助于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提升。在一国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过程中,开展研发活动是提升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和实现价值链攀升的关键路径。但研发投入对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效应并非随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而提高。交叉项VSS*YF的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在垂直专业化水平越高的情况下,研发投入对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效应越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垂直专业化越高的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更多依靠国外的创新体系,由于国内研发体系及其与研发相关的知识相对匮乏,因而研发的效率受到制约。

劳动力成本(GZ)的系数为负,说明中国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尚未有效倒逼中国产业价值链地位提升,反而对产业价值链地位提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生产企业的行为形成的效应多种多样,例如用资本替代劳动进行生产技术,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规模或淘汰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质量提升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转移生产地点等。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国内出口技术含量的负效应的可能原因是企业工资成本上升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在此情况下实施技术提升的能力受到预算的制约。

行业集中度(JZ)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市场竞争越小,越易使产业锁定在低端环节,越不利于产业链升级。要素密集度(YS)的系数在不含交叉项的模型中显著为负,但在含有交叉项的模型中并未得到显著的结论。

由于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和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化对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机制不同,以下我们将总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拆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通过实证研究对不同贸易方式的垂直专业化效应进行比较。采用(17)式的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得到表6所示的检验结果。

表6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分工对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影响的检验结果

根据LM检验和Hausman检验发现随机效应模型显著优于混合面板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因此表6仅列出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获得的检验结果。

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化(VSSO)的系数显著为正,揭示了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化对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之相反,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VSSP的系数显著为负,表示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两种贸易方式的垂直专业化效果之所以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化对企业整合资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此类企业往往在吸收技术外溢和技术提升上具有较强的能力,能够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但对于从事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企业而言,由于其生产活动大都集中于低技术的生产环节,产品设计、核心零部件和市场营销高度依赖国外企业,因而难以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实现产品国内技术上的突破。

表6中研发投入(YF)的系数显著为正,这一结果与表5得出的结论一致,再次验证了加大研发投入能够提升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结论。研发投入与两种贸易模式下的垂直专业化交叉项均为负,说明研发投入低的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越高,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会越低。工资水平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交叉项的回归结果均具有显著性,但系数相反,这与两种贸易模式垂直专业化所产生的国内技术含量提升效应截然不同有关。其中,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化与劳动力成本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减少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化对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效应。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与劳动力成本的交叉项系数为正,说明在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时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会得到提升。

五、结论与启示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入是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贸易规模的壮大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国真实竞争力的提升。对中国出口商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测算表明,近十多年来中国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并非处于单向的上升态势。在中国垂直专业化水平波动的过程中,出口商品的国内技术含量也在发生波动性的变化。整体而言,中国出口商品的国内技术含量上升并不明显,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里,出口商品国内技术含量一度出现下降的态势。

本文实证研究了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出口商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扩大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提升垂直专业化水平有助于中国出口商品技术含量的提升。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垂直专业化对出口商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截然不同,一般贸易的垂直专业化对出口商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而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反而削弱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因此,为提升中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中国出口商品的国内技术含量,一方面应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应注意贸易结构的调整,着力推动由传统的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向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化转移,这一贸易方式的结构性调整既可以发挥一般贸易垂直专业化对促进国内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升的作用,又可以抑制加工贸易垂直专业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研发投入是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过程中,要打破单纯依赖廉价劳动成本优势的发展路径依赖,必须立足于产业的研发创新。无论从有效吸收国外的技术还是从推进原始创新考虑,都需要通过研发投入加以支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税制改革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并通过创新人才培育和资本市场开放为企业创新提供优质的要素,以此形成良好的创新区位优势是中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本文研究还发现,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劳动力成本上升实际上还没有对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产生显著的倒逼效应。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目前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能力依然有限,短期内还不能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消化成本上升压力。在此情况下,将生产企业进行国内区域转移成为企业化解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选择。这种产业转移固然可以延长企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并对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带来有益的作用,但对提升整个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作用依然有限。

猜你喜欢

技术含量分工价值链
有技术含量的欺骗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大数据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价值链重构》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