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 ——

2014-04-24乔书田

音乐生活 2014年3期
关键词:黎明上海音乐

★文/乔书田

连载(三)

★文/乔书田

1931年吕骥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当时与之谈话的是“左翼剧联”的党团书记赵铭彝,此照为晚年的吕骥(右)与赵铭彝。—— 1989年乔书田摄于上海赵铭彝家。

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经过一番了解,展青得知,一个普通“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学生,每学期的学杂费要25元,膳宿费要50元。另外还有制服费、租用钢琴费等,这些费用加起来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对一个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穷青年来说,似乎有点“异想天开”。可是,他并没有因此退缩。他开始四处奔波,寻找挣钱的机会。

1929年春,意外接到邱望湘老师的来信,信中说,扬州中学的音乐老师陈啸空因病休假,学校急需一名代课老师,希望他能去救救急。待遇是,学校负责吃、住,另外,每月从陈啸空老师的薪水中抽出20元付给代课先生。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不是邱望湘老师把数字写错了?他从来没有赚到过这么多钱。收到这样一封信,显然让他喜出望外。于是,与张庚、丽尼商量后,立即离开了劳动大学,去了扬州。

扬州,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又是一所历史名校。走进这样的名校,走上这样的音乐讲台,显然让他这个初出茅庐的音乐教员感到有些惴惴不安。

很快,一位名叫黄应韵的国文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黄老师早就看出了他的紧张与不安,主动向他传授教学经验,鼓励他大胆施教,还在生活上给予他多方面关照。课余时间,经常带他去一家熟悉的茶楼小饮;星期假日,携他去郊外远足,梅花岭⑽谒衣冠冢,瓜州古渡(11)观要津。与他谈古论今,探讨人生;借景抒情,畅谈心中的抱负。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了,黄老师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让他感到他是一个革命者,很像共产党员。就在他庆幸自己经济上有了可喜收获,生活上又遇到一位可敬的引路人时,校方突然找到他,以他没有学历为由,将他辞退了。他只好依依惜别黄老师,另谋出路。到哪儿去呢?劳动大学是不想去了。想来想去,还是返回了武汉,在二姐帮助下,先是到汉口一所“钱业子弟学校”任教,但收入微薄。

这时,从上海传来消息,说南京政府教育部修改了“大学组织法”,决定把所有传授专科知识的院校,一律降格为“专科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被降格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同时也压缩了办学经费。学校降格了,可教学的内容和教师队伍并没有变化,这样,办学经费支出当然也不能减少。无奈之下,学校把政府压缩的部分经费,强加在了学生身上,提高了学生的学杂费、膳宿费、制服费、钢琴租用费等。

显然,展青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几个钱,也缩了水。

在上海,新的“收费标准”一经公布,引起了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不满。特别是冼星海、蒋风之、熊乐忱、陈振铎、洪潘等选修科和专修科的大龄学生,反应更为强烈。他们联名向校方提出抗议,并两次选出学生代表赴南京教育部请愿,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学潮。然而,南京政府是不会理睬几个学生的要求的。

9月,“国立音专”重新复课。按学校的新规定,原在校生要一律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后,方可进入新学期。结果,凡参加学潮的学生,特别是冼星海、蒋风之、熊乐忱等几个作为学生代表赴南京请愿的学生,都未被允许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其实是变相予以开除。

不久,冼星海、熊乐忱分赴法国和比利时留学,蒋风之等则去了北平,入“国立艺专”学习。展青得知这些消息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报考“国立音专”的难度增大了。

一天,同在“钱业子弟学校”任教的张履谦老师找到他,跟他说:“你不要在这里任教了,薪水太低,还是到福建泉州去吧,那里的黎明高中急需一名音乐老师,我家有老小,实在走不开。”张履谦接着说,“不过,到了那里,可能还要兼任一下美术课。”

“美术课我可从来没有教过。”展青犹豫了。

张履谦说:“那很简单,把石膏模型往讲台上一摆,让学生们照着画就是了。”

三楼右上角的两扇窗内为黄自的办公室—— 乔书田摄

展青想,到泉州去薪水会高些,同时,也想看看南国的风光。于是,就去了泉州。

风光秀丽的南国鲤城,有文、武二庙。文庙是“平民中学”的校址,武庙是“黎明高中”的校址。两所学校均由爱国华侨梁披云(12)先生创办。

黎明高中提倡“劳动化、平民化、科学化、艺术化”的办学宗旨。展青到后,发现学校有一名女音乐教员,是理化教员胡仲纾的夫人。他们已经决定到台湾去了。展青接过音乐课后,就和老师们一起住草棚宿舍,一起轮流烧饭,过起了劳动化、平民化的生活。他不仅教授音乐课,还兼任美术课。虽然从来没有学过美术,也从来没有教过美术课,他却把美术课教得有声有色。当年的一位老师回忆说,“有一次学校开大会,梁披云校长在台上讲话,他一边听着讲话,一边就在一张白纸上勾勒起来。当校长的话讲完了,他的一幅素描画也完成了,梁校长的形象画得惟妙惟肖,大家看后,都夸他很有美术天赋。”

两个月后,展青发现学校的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好,校长梁披云与教务主任之间矛盾很深,搞得人事关系很复杂。(13)另外,学校的办学经费也很紧张,有时梁校长不得不拿出自己留学的经费来为老师们发放薪水。而且薪水也不固定。坚持到年底,展青还是离开了泉州,返回了武汉。

1930年3月,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随之,中国左翼话剧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在进步知识分子郑伯奇、沈端先(夏衍)、冯乃超等人组成的“上海艺术剧社”和田汉领导的“南国社”的推动下,上海成立了“左翼戏剧运动联合会”,从此,中国的革命文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6月,展青再次来到上海,准备报考“国立音专”。按学校的规定,已经21岁的展青,不能报考预科(须17岁以下)。也不能报考本科(须是预科毕业生)。他只能报考专修科或师范科。于是他报了钢琴专修科。

考试分两天进行。第一天考主科:钢琴和乐理。萧友梅校长亲自面试、监考。第二天考副科:主要是国文和英文。结果,在多名考生中,展青和一个名叫陈芥考生被录取。

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他也接到了一长串需缴纳的费用“清单”,总计近百元。一连几天,他望“单”兴叹。无奈,只好跟学校商量,把可以减免的费用(如膳宿费、制服费等),减掉了。

开学后,展青师从俄籍教授查哈罗夫(14)学习钢琴,每周两课。副科选修声乐、音乐理论、音乐史、名作欣赏,还有国文、英文,每周各一课。

交完各种费用,囊中空空如洗。接下来的问题,不是学业问题,而是生存问题,他不得不为一日三餐而起早贪黑地工作,根本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完成学业。

由于长期跟不上查哈罗夫教授的过高要求,加之语言障碍,两个月后,被查氏拒教。随后,他转从周淑安(15)教授主修声乐,钢琴作为副科,受课于其他老师。一学期过后,因交不出新学期的学费,被迫辍学。

1931年8月,又经过一番劳苦奔波,积蓄了足够的学费后,展青再次考入“国立音专”,选修声乐。担任声乐系主任的周淑安教授,对展青宽厚、宏亮的男高音已有所了解,开学伊始,便把他吸收进了由八人组成的“四重唱小组”。

声乐系的一般学生,每周只上两次课,每次半小时左右。而“四重唱小组”的成员,除正常上课外,还经常在周淑安教授指导下,排练一些难度较大、艺术水准较高的西洋古典重(合)唱曲目,每次排练至少要一两个小时。他们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一些演出活动,这些难得的训练和演出机会,使展青的声乐修养和艺术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1931年9月18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个用刀子刻在心上的日子。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我东三省,屠杀我骨肉同胞。消息传到上海,激起上海人民的极大义愤。在上海地下党推动下,爱国群众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商家联合起来,抵制销售日货。“音专”也宣布停课三天,在萧友梅校长和刚刚升任为教务主任的黄自教授组织下,成立了“音专抗敌救援会”,连夜创作了救亡歌曲《抗敌歌》《从军歌——为义勇军而作》等。

还发动学生们组织起多个小分队,到民众中去,宣传、演唱救亡歌曲,为战斗在最前线的东北义勇军进行募捐。

9月20日,中国共产党正式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明确指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要求日本侵略者“立即撤退占领东三省的陆海空军”,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奋勇抗战。

1932年元旦,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又把魔爪伸到了上海。他们在上海不断挑起事端,企图引发战争。软弱无力的上海国民政府,无视民众的呼声,不顾民族的利益,竟然满足日本驻沪领事馆的无理要求,强行查封了上海各界民众组织起来的“抗日救国会”,极力限制民众的爱国抗日活动。

1月28日深夜,驻扎在北四川路上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公然向我闸北地区发起猛攻。炮声彻夜轰鸣,闸北一片火海。位于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和所属的东方图书馆(即涵芬楼),被炮火击中,罪恶的烈焰整整燃烧了三天三夜,包括宋、元、明、清各代珍藏本在内的51万册图书,被战火化为灰烬。

正处于寒假期间的“国立音专”,许多学生返回了家乡。战事频仍,开学已无定期。此时,展青正与已是“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盟员的歌唱家盛家伦(16),租住在一个亭子间里。他看到展青每天坐立不安、烦躁苦闷的样子,就建议他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引荐他拜会了“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赵铭彝先生。

赵铭彝向他介绍了该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白区开展群众性的演剧活动,并兼顾电影、音乐工作,组织艺术家深入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展青听后,毅然加入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为最早的几个音乐盟员之一。

(待续)

(10) 梅花岭:位于扬州北郊,岭下有明末抗清将领史可法的衣冠冢。

(11) 瓜州古渡:位于扬州城南,大运河入长江口处,史有“南渡要津”之称。

(12) 梁披云:(1907—2010)著名教育家、书法家、爱国侨领。福建永春人,名龙光。1966年定居澳门,曾任澳门书谱社社长、澳门归侨总会会长等职。1929年,在泉州创办“黎明高中”。1981年,在“黎明高中”的基础上,兴办泉州黎明学园。1984年,又创建黎明大学,并亲任董事长兼校长。

(13) 2005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说,“黎明中学的校长和教务主任是两兄弟。校长梁灵光是兄长,共产党员;弟弟梁××任教务主任,是无政府主义者。由于两人思想观点不同,办学主张矛盾,因此时常争吵……”云云。昆仲颠倒,名目全非,与真实历史相差甚远。首先,“黎明中学”的准确名称为“黎明高中”,它没有初中部,是完全高中。所以,不叫“黎明中学”,而叫“黎明高中”。建校缘起:1929年春,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马叙伦到泉州视察,发现泉州的中学都是普通的初级中学,没有一所高中,便建议他们成立一所高级中学,为社会培养更好的人才。当时,泉州籍的老同盟会员许卓然、秦望山等接受了这一建议,支持梁龙光(字披云)创办了完全高中“黎明高中”,并由年仅21岁的梁龙光担任校长。梁灵光(1916—2006),他不是兄长,而是弟弟——梁龙光的弟弟。改革开放初期,曾任广东省委和广州市委第一书记,这是人人皆知的。1929年,他只有13岁,还在上海立达学园读书,怎么可能是黎明高中的校长呢?另外,当时担任“黎明高中”教务主任的是一外姓人,与梁披云并无亲属关系。

(14) 查哈罗夫:俄国钢琴家。生年不详。我国第一所音乐专科学校的第一任钢琴系主任、教授。1922—1928年,在俄国彼得堡音乐学院任钢琴教授。1929年春,携妻子、著名小提琴家汉森巡回演出至日本后,与妻子离婚,独赴上海,萧友梅力聘为音专教授。起初,查氏认为中国学生素质差,拒绝任职。答应后又提出苛刻条件:只教八个学生,薪水要比其他教授高出80元。任职后,发现中国学生聪明好学,刻苦努力,深受感动,主动提出增加七名学生。为此,爱才的萧友梅校长将他的薪水提高到与己同酬,每月400元。查氏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42年,病逝于上海。

(15) 周淑安:(1894—1974)声乐教育家。福建惠安人。又名胡周淑安。1911年,毕业于厦门女子高等师范后,留校任教。1912年到上海,就读于中西女塾。1914年赴美,在哈佛大学学习音乐理论,同时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兼修声乐、钢琴。1920年回国,在上海、厦门等地任教。1927年再度赴美,在纽约音乐学院学习声乐。1938年回国,在上海国立音专任声乐系主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1970年退休回沪。晚年因患老年痴呆症,备受折磨。1974年辞世,终年80岁。

(16)盛家伦:(1911—1957)歌唱家、作曲家、音乐活动家。祖籍广东中山,生于汉口。早年就读于汉口文华学院。面孔白皙,举止文雅,戴一副金丝眼镜,风度翩翩,被人们称为“好一个‘美哉少年’”。1931年到上海,参加进步歌咏活动。1935年,与吕骥、郑君里、金山等七人组成小合唱队,演唱了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1937年,为电影《夜半歌声》演唱了冼星海作曲的同名主题歌,名声大振。1949年到北京。建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爱书如命,藏书颇丰,计有6500多种,共八千余册。一生未婚,去世后,全部藏书捐给了中国音乐研究所。为保持这部分藏书的完整性,音研所特设了“盛家伦藏书库”。

猜你喜欢

黎明上海音乐
上海电力大学
黎明之光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黎明之子
美若黎明
黎明
音乐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