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护理指引模式在神经内科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分析
2014-04-24陈巧珊林燕虹黄晓君陈静娜沈锦娜
陈巧珊 林燕虹 黄晓君 陈静娜 沈锦娜
(普宁市人民医院,广东 普宁515300)
神经内科护理指引模式在神经内科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分析
陈巧珊 林燕虹 黄晓君 陈静娜 沈锦娜
(普宁市人民医院,广东 普宁515300)
目的探讨护理指引模式在神经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为医院神经内科提高护理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我院自2013年1月起在神经内科病房实施护理指引模式。以实施护理指引模式前1年内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护理指引模式后1年内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8.9%,而对照组总满意度仅为78.9%,可见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27.8%,比较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护理指引模式,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神经内科;护理引导模式;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临床护理要求提高,因此需要不断推出新的护理模式,来迎合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护理指引模式是一种针对性较强[1,2],且注重护患沟通,及时发现护理缺陷来制定新护理对策的护理模式,其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本研究拟结合我院神经内科从2013年开始在护理干预中实施指引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年1月起在神经内科病房实施护理指引模式。以实施护理指引模式前1年内(2012年1月至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50.32±7.79)岁;体质量45~86 kg,平均体质量(63.54 ±4.23)kg;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1例、大专43例、高中21例、初中10例、小学5例。实施护理指引模式后1年内(2013年1月至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18~87岁,平均年龄(51.31±7.56)岁;体质量44~86 kg,平均体质量(62.50±4.13)kg;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3例、大专43例、高中19例、初中9例、小学6例。全组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为患有脑出血、脑梗死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符合神经内科诊断标准[3]。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严重交流障碍、智力低下、精神疾病、文盲、未成年人、住院期间死亡或中途转院等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文化程度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护理干预遵循常规护理步骤。①健康宣教:通过宣传、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等方式,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基础知识、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的了解。②饮食宣教:在饮食方面,要保证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及维生素,并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少食多餐,定量饮食。在住院指导方面,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并作适当的运动等[4]。③康复指引:第一,应由专业人员对患者家属或患者的陪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对于康复训练的内容、方法及步骤有一定的了解的同时,掌握功能评价表的使用。第二,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前,应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根据患者具体疾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主要包括自我护理、交流、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等方面的训练[5]。第三,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若患者的情况较为稳定,则可对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肢体训练,3次/天,为有效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应选择较为合适的体位。若患者病情况稳定,则可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
观察组护理干预给予护理指引模式,具体如下。通过护理指引模式的引导,对每一位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同时,在护理中,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医师等进行沟通,更加细致把握患者情况,总结护理效果。经过沟通,对护理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确保每位患者得到的护理干预是个性化的、全面细致的,实现对患者身心的全方位护理[6]。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8.9%,而对照组总满意度仅为78.9%,可见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27.8%,比较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比较[n(%)]
3 讨 论
护理指引模式是针对特定护理问题,应用系统方法所构建的一套护理程序,其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得到最优质的护理。该模式既体现了患者个人特殊性,又强调系统科学性,护理人员通过与医师、家属、患者的沟通,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该模式与传统模式最大的差别体现在人性化和个性化,其注重沟通和交流,以此来为护理方案的调整收集相应的信息[7]。通过病情反馈和需求反馈,不断调整护理方案,从而逐步改善护理效果。
经本研究表明,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护理指引模式,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任雪梅.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153-154.
[2] 侯巧红.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256-257.
[3] 赵虹菌,钟慧娇.护理指引在抢救失血性休克手术病人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0):29-30.
[4] 叶雪梅,黄曼娜,李海燕,等.3R护理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2(20):112-114.
[5] 赵惠霞,王欣.个性化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探讨[J].护理研究, 2010,3(10):28-29.
[6] 白丽敏,李新菊,汤丽范摇.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神经内科的实践与效果评价平[J].吉林医学,2012,33(25):5568-556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Clinical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Neurology Care Guidelines Role Model in Neurology
CHEN Qiao-shan, LIN Yan-hong, HUANG Xiao-Jun, CHEN Jing-na, SHEN Jin-na
(Puning People's Hospital, Puning 515300, 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nursing guidance mode application in neurology clinical effect, as a reference of neurology hospital nursing ability.Methods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in neurology ward nursing guidance mode. To implement the nursing guidance mode in the year before 90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90 patients within a year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guidance mode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work, complications, etc.ResultsIn the aspect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8.9%, total satisfac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satisfaction is only 78.9%, visible observation group is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comparing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In terms of complications,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 the control group was 27.8%, the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are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In clinical nursing in neurology, give patient care guidance mode,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has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
Neurology; Nursing guide mod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R473.74
B
1671-8194(2014)17-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