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之美
2014-04-24陈建伟
陈建伟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精彩的作品,有的从宏观视野来表现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种群,壮观而震撼,多为航拍或从高处俯拍;有的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抓住野生动物的瞬间,生动而美丽,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多为长焦或微距拍摄;有的则着重反映野生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用故事引思考,多为中长焦段拍摄。其实,这些作品体现的都是一个主题,都在反映美丽的大自然及生灵的关系。所有这些作品,概括起来都属于生态摄影。
生态摄影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的摄影理念。从大的方面讲,生态文明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而文化是社会的脊梁和精神核心所在。生态文化在摄影艺术方面的体现就是生态摄影,生态摄影是用摄影手段来反映各种生物、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摄影。其实,人也是生物中的一种,只是这个物种比较特殊,值得专门提出来而已。生态摄影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我们人类的“伙伴”——野生动植物的呵护及对生存环境的关心。可以这么说:生态摄影是用镜头来思考生态问题、体现生物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艺术。
优秀的生态摄影作品应该饱含对自然、对人类行为及环境关系的情感抒发,无论是热爱也好、警示也好,尽可能的要有内涵,有照片后面的故事,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我们举奚志农的一张生态摄影照片为例,作品里的滇金丝猴生活在茫茫林海中,云杉林上垂挂着滇金丝猴最喜爱的食物——松萝,一个滇金丝猴家族正往这边张望着。这张照片传递给人们的信息相当丰富:滇金丝猴的个体特征,个体之间的关系,其食物与云杉林的关系,云杉与滇金丝猴栖息环境的关系等。更重要的还有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用镜头把如此美丽的滇西北森林里的精灵—滇金丝猴首次呈现给世人,通过画面呼吁大家关注这片森林和滇金丝猴的命运(这片森林就要被人类举起的斧头伐掉)。摄影者成功地通过镜头反映了滇金丝猴的生活,并昭示出在这个地区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这张照片得到了2001年英国BBC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大赛的分项冠军奖,而更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促进了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还有很多类似的照片,如周海翔的《天鹅在暴风雪中强行起飞》等作品,卢广的《关注中国污染》等专题摄影(获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杨勇的地质灾害类照片,王琛的地球系列,罗小韵的大熊猫系列,罗红、徐健、肖诗白、吴立新等的野生动植物摄影照片等等。
希望更多的摄影师关注生态摄影、关注我们的地球。
一个合格的生态摄影者应该具备
强烈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生态摄影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具备生态道德意识、遵循生态伦理的人,愿意亲近野生动植物,自觉爱护自然环境,关注生态状况并把这一意识贯穿于日常行为和摄影工作中,为了得到一幅“好”作品而惊扰野生动物、破坏环境、人为作假等行为是应受到强烈谴责的。
丰富的生态学知识和野生动植物知识
只有了解要拍摄的对象,才能拍出好的作品。如拍摄野生动物,就要具备一定的动物学知识,了解要拍摄的动物的生活环境、食物链、动物习性、社会行为等,一个优秀的野生动物摄影者对某些动物知识的了解不亚于动物专家。
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自然是美丽的,但也是严酷的,摄影者必须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一是要尊重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并有不怕艰辛、乐于吃苦的精神;二是要消除对自然的恐惧心理,掌握一定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本领。
过硬的摄影基本功
生态摄影与很多的摄影不同,其拍摄的环境往往具有情况多变、条件恶劣、稍纵即逝、突发性强等特点,没有过硬的摄影基本功,在迅速多变的拍摄主体、光、影、角度面前,很难有所作为。
裴竟德
环保志愿者、自由摄影师。自2004年至今十次进入可可西里地区拍摄,立志穷其一生拍摄完成一部全面的《可可西里生态影像志》,让大家了解那些生活在海拔5000米的雪域精灵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用美丽的动物影像推进人们对这一地带物种的认识,进而唤醒更多人保护自然的意识。
使用器材
我用尼康相机,尼康可靠、耐用的性能可以胜任可可西里的极端恶劣环境,比如这次冬季在零下50℃的低温中D4依然正常工作。具体机器和镜头则依据拍摄需要而选择,有尼康D2X、D3、D3x、D4等,镜头使用过400mm 1:2.8、500mm 1:4、600mm 1:4等等。
Q:您对生态摄影如何理解?
A:我对摄影的要求是深入、真实、生动,尽可能多地把拍摄现场的信息带给读者,让这些打动过你的场景和故事引起大家的共鸣。而优秀的生态摄影图片不仅仅要漂亮、唯美,还要有力量。这样的图片才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影像本身不会改变自然,但优秀的自然影像会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关注是改善的第一步。
Q:您现在正在进行的可可西里生态影像志拍摄活动是一个纯公益项目,我们知道生态摄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您是如何保持持久的创作激情的?
A:2005年初,我在秦岭深处拍到了一组金丝猴的图片,悲伤的金丝猴妈妈紧紧抱着死去的小猴……这张图片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感动了很多人,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是这件事开始让我感受到了生态摄影的力量。2005年底,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中科院组织的“可可西里科考探秘”活动,在40天的艰难旅途中,感受了藏羚羊等高原动物的无穷魅力,从此喜欢上了野生动物摄影并一发不可收拾。每年都去可可西里拍摄,截至目前我已经去了10次了。
生态摄影确实十分辛苦,但冒险无穷的同时也是乐趣无穷的,这项工作带给我太多的难忘经历。曾经被狼跟踪、车陷沼泽5天4夜、独自一人睡在掩体帐篷里被棕熊疯狂拍打,而当我首次拍到藏羚羊交配、产崽的录像的时候,我觉得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Q:生态摄影正在越来越受关注,对于那些对环保志愿服务和生态摄影感兴趣的朋友,有什么经验和建议吗?
A:野生动物拍摄十分考验机器和摄影师的操控和反应能力,因为这些动物多栖息于人类罕至的地区,很难掌握其活动规律。随着摄影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摄影师也投入了野外拍摄,去寻找生态摄影的乐趣,由此引发了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1.野外摄影,摄影师一定要照顾好自身安全。2.拍摄固然重要,但是不要对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干扰。3.有一些摄影师为了拍摄,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最近频频曝出有的摄影师为了猎取“罕见”画面,不惜以牺牲动物的生命为代价,这样的现象一定要杜绝。
程斌
自然摄影师、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策划总监、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多年来以自然类摄影题材为重点,长期在野外拍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并一直从事摄影策展、策划/影像编辑工作,致力于用影像记录和传播中国自然之美,增进公众关注和参与保护自然。
使用的器材
市面上可以找到的135摄影器材我基本上都尝试过,不论是所谓的主流品牌还是小众品牌我都会找机会来体验,尤其是微距摄影器材。对于器材我有足够开放的心态,从手机、卡片相机到专业级单反,各有各的用途,对我而言,我会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器材。
Q:您眼中的生态摄影是什么样子的?
A:生态摄影是人们观察自然、体验自然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方式拉近了人们与自然的距离,是一种由走近自然到走进自然的极佳体验。
在我的世界里,摄影就是观看的入口和表达的出口,就如同一种丰富而颇具魅力的语言。一个个瞬间,在我眼里既是凝固的又是动态的。摄影既可以是大众的,又可以是极度个人的,它是一场从眼睛到心灵的精彩旅行。
Q:为何与生态摄影结缘?
A:从小我就梦想着能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各种光线、气味、声音等,这其中蕴藏着很多宝贵记忆。工作以后,从胶片到数码,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以摄影的方式与世界相处,从取景窗中重新品味和解读生活。而生态摄影则是我儿时的一个梦想,从不起眼的蚂蚁到奔跑的羚羊,我想用自己的眼光去记录它们,我试过剪纸,试过绘画,试过很多种展示它们的方式。在我眼中它们没有差别和等级,只有强大而平等的生命力。
Q:作为一名生态摄影师,同时又是动物专家,可否聊聊生态摄影的难点?
A:生态摄影最难的有几个层面,基础层面是对拍摄对象的认识和了解,进阶层面是如何发现和接近它们,终级层面的难度是拍摄者所持有的态度。对于博大精深的大自然而言,人类的知识还很浅薄,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用心学习和体验。注意事项有很多,但最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户外拍摄时的安全问题和大家对待拍摄者的道德准则——避免干扰和破坏,拒绝摆拍和诱拍等没有生态道德的行为是最重要的。
Q:和我们分享一下拍摄的难忘经历?
A:由于大自然不存在空白和休息这个概念,所以我全年全时段都处在拍摄期。因为不同的物种有各自的习性和活动空间,阴晴昼夜都有各自专属的舞台,只要时间条件允许,从凌晨到子夜我几乎任何时段都有过拍摄经历。由于职业原因我涉及的拍摄题材很多,所以我也能从各种不同的拍摄活动中获得乐趣,摄影早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从热带雨林到高山雪线,从阳台到街角,有过彻夜守候即将羽化的蜻蜓,也有过独自一人在高海拔的山巅上寻找蝴蝶,有在国境线上拍摄眼镜王蛇,也有在十二级台风的雨夜拍摄树蛙等等,生态摄影带给我的经历既丰富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