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2014-04-23杨晓红
杨晓红
摘要:音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流行音乐以其时尚性、娱乐性、参与性更强的特点受到青少年的喜爱。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 流行音乐 思考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它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舒缓学习的快捷节奏、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培养,也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流行音乐。相比较而言,流行音乐更重视个体性、时代性、通俗性,这些特征恰恰符合了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张扬、好奇的性格特征。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教师怎么都 “抵挡不住”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吸引,与其一味压制、贬抑,倒不如进行细致的研究、科学的引导,从理念和形式规律上,认识流行音乐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艺术价值,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接受。
一、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吸引
流行音乐,古代人称为“世俗音乐”,现代人称“流行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从它的产生到现在都是众说纷纭,支持者和反对者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在我国,孔子极力批判“郑卫之音”;师旷也认为师涓演奏的“濮水之上音乐”为靡靡之音;二三十年代时《何日君再来》被认为是“黄色音乐”;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邓丽君延长的“嗲声嗲气”被认为是低级庸俗,乱七八糟。甚至在西方国家华尔兹的问世之初,也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抵制,认为它败坏社会风气。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一些流行音乐渐渐被大家接受并且掀起一股喜爱的热潮,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政治和经济上的宽松和社会的安定,为音乐的流行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从港台流行音乐风靡大陆,到我们的“西北风”,中国的流行音乐正在走进大众的生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我们中国的流行音乐创作的队伍也在迅速的增多,流行音乐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一些媒体和电台的排行榜很受关注,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歌手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尤其是年轻人和在校的学生,追星成了一种时尚,若谁不知道现流行的音乐和音乐的时尚个性,或者歌手的名字,就被同学耻笑为落伍。这种状态和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一直持续到今天。
学生喜爱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追根溯源,大多数学生觉得音乐课本的歌曲陈旧、内容单调,不能跟上他们敏感追逐时尚的步伐。教材的内容与导向与学生的兴趣和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每周好不容易盼来的两堂音乐课上他们就成了主角,“老师,上课能听点流行歌曲吗?” 、“我们想听流行歌曲”、“老师,能别听课本上的歌吗?我们不喜欢”、“老师,我们听听XXXX歌曲吧”, 这祈求的语气意味着同学们对流行音乐表现出的极大兴趣,满足他们的要求就成了老师课堂效果的重要条件了。
由于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决定了流行音乐在学生中盛行的现象。而流行歌曲因其语言通俗、节奏明快、贴近生活等特点,占据了现代人音乐文化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市场。学生是流行音乐最忠实的追捧者。但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大都是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或者是有一定的音乐专业基础和技能的,所以在讲授音乐的时候,往往受到专业音乐教育思路的影响,过于注重讲解乐理、分析作品结构、传授演唱演奏技巧,忽视了审美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甚至用艺术歌曲、歌剧、传统的音乐来让学生聆听,来进行分析,认为只有这些高雅音乐才能教育好学生,显然学生是不会配合的,最后的结果就是课堂纪律差,学生意见大,课堂效果以失败而告终。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跟上流行的时尚,与时俱进,是现代音乐课堂成功的为关键,也是势在必行。
二、正确理解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
无论是那种音乐作品,它的本质都具有审美的价值,所以在进行流行音乐的引入时,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是不能排斥的,要正确理解流行音乐审美价值所在。我在接触一些院校的音乐教师发现,有些教师很排斥,认为流行歌曲演唱简单,歌词随意,艺术性不强,坚决反对流行音乐进课堂,这显然是跟不上发展的需求的。现在的学生新科技的了解和使用已经大大超出我们的想像,课堂上不让他们去听,他们就会用手机,用电脑,网吧等各种途径去接触他们所喜欢的流行音乐,这无形中就是把学生赶出课堂,所以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用流行音乐和学生产生的共鸣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挑选流行音乐的标准,要遵循“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便于课堂教学。在遵循上述“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前提下,还要从流行音乐作品的艺术性、题材、风格、认知度、传唱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考虑。
有的流行音乐的歌词就是年轻人的生活写照,可以就一些励志的歌词让学生理解人生,了解社会,明白做人的道理,真正让音乐产生价值。比如:刘欢深情演唱的《从头再来》是一首反映工人下岗后重新振作起来的歌曲,希望人们努力工作。教师可以从分析当前的就业问题着手,说明社会需要以知识技能和创新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教育学生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
而有的流行音乐的歌词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故事中产生的,它具有特定性,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的理解,违反了作者的本意,传达了不好的结果。比如: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就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创作背景。庾澄庆演唱的《军训日记》用调侃说唱的风格,表现了军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有过军训经历的学生欣赏后,会产生许多愉快的回忆。
当然,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是双向的,并不是所有的的流行音乐都适合学生,有些流行音乐向人们传达了不健康的人生,以及悲观厌世,消极忧郁;有些流行音乐本身艺术价值不高也不成熟,音乐创作水平也不高,商业味道浓,娱乐性强,歌词大多是成人诉说情爱的;有些流行音乐只是在烘托一种气氛,本身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适合学生。比如:《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马桶》等歌曲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所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选择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endprint
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说音乐可以使人快乐,是情感所不能缺少的。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验,不管你是在忙碌的工作中还是在闲暇的休息中,尽或者在严寒的冬日,炎炎的夏日,只要你参与到流行音乐中,你就会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享受那份动感的音响,独特的律动,宣泄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那份寂寞和需求,和着歌词作者的感受来联想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此时的流行音乐的价值,已经被客观的诠释了,它的价值就真正切切的体现了。
三、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的几点建议
《音乐课程标准》上明确表示: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学生有了兴趣,关键是教师怎样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之见:
(一)教材结构合理化,可建立流行乐库
教材的编写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性地吸纳一定数量的流行音乐(包括歌曲和器乐),还可以引进一些学生喜欢的“校园歌曲”。通过在教材中增加流行音乐的比重,使教材结构合理化,并为多数学生所接受。另外,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一些国内的音乐教育专家进行对流行音乐作品的遴选,形成一定的标准,定期进行曲目的新老更替,建立音乐乐库,是在职的音乐教师很好的资料引用源。
(二)提高教师音乐素养,对在校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交流
作为音乐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其观念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教师应当走在学生的前面,主动地对流行音乐进行接触、感受和深入了解,从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中遴选精华,吸取营养,并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音乐教学的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流行音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在职音乐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的音乐培训,使教师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流行音乐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让他们了解当前的流行音乐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于课堂流行音乐作品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材有选择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还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巩固了音乐文化知识,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它将对调动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推进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让学生感到学习和生活就像音乐一样美好,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中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在音乐的伴随下健康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的跨文化交流与多元化的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01).
[2]杨和平.时尚与传统的大碰撞——流行音乐面面观[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杨庆斌.浅析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0,(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