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奏家的音乐观

2014-04-23

艺术评鉴 2014年5期
关键词:扬琴演奏家贝多芬

二胡演奏家王之辉:根植民族音乐

王之辉,武警文工团二胡演奏家,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获得者、“中录杯”国际二胡邀请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考级专家评委。曾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二胡独奏音乐会,并录制出版了二胡独奏专辑《黄水韵》、胡琴独奏DVD专辑《华彩之辉》,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及20世纪华人经典等重大演出中做精彩表演。创作的《甩辫儿》在2011全国小型作品比赛中获银奖,《黄水韵》、《西湖晨曲》被作为二胡考级曲目。

记者:我们都知道您是一名演奏家的同时也是一名军人,那您觉得军旅生活对您的演奏风格有什么影响呢?能不能跟我们谈一下您的艺术主张。

王之辉:应该说在我的二十岁之前,还不是一名军人的时候,我主攻的是中国地方戏曲还有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主修二胡专业技术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二十岁之后,入伍参军成为一名军队文艺战士,开始接触并学习部队题材的作品,本着为兵服务的宗旨,多年来积累了较多的军事题材曲目,在下部队到基层连队演出时,贴近战士生活的作品深受官兵们的欢迎,经常演奏的曲目《妹妹送哥去参加》、《苦菜花随想》、《战马奔腾》等,尤其是由我创作的描写武警战士出击作战、具有现代城市音乐风格的《夜袭》,反映了武警战士神勇气概,形象的刻画了战士们出警的战斗场面,以及我多年来舞台上的代表作——胡琴联奏《欢庆》,都是剧场效果非常热烈的曲目。

我的艺术主张,坚持民族音乐,传承中国古典,让传统与现代,空灵的碰撞合理的结合,中国的音乐是世界上最好听的音乐,对纯西化和现代派可以借鉴但绝不应该是主流。

记者:您的作品《黄水韵》和《西湖晨曲》被定为二胡考级的曲目,您觉得学生考级考过算是一种成功吗?然后您谈一下您认为的在音乐上的成功到底是什么?

王之辉:针对琴童来讲,考级仅仅是促进练琴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那么手段是什么意思?是孩子在自我心中对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的回报,从而产生了的自信,当拿到五级、七级或者是九级的时候,有了向更高境界追求的冲动,刺激他自发的、更强烈的练琴欲望,以达到更高专业水准的目的,这样的自我肯定是非常珍贵的,是时间与汗水换来的,这就是考级带来的阶梯型的优势,他会珍惜一辈子,一生有了音乐相伴左右,才是美好的人生,才是学习音乐真正的目的。

关于音乐的成功到底是什么,这个题目比较大,个人观点我觉得音乐的成功就是给你周围的人带来快乐,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幸福感,让欣赏你的观众为你倾倒,那一刻他们因你而雀跃、而欢呼、而陶醉,我觉得这样的音乐就是成功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家,就是成功的音乐家。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相对来说民族管弦乐器受到了冷落,您觉得如何推动二胡音乐的发展?

王之辉:钢琴是乐器之王,无论学习什么样的乐器,接触一下钢琴是非常有好处的,包括学习音乐理论专业人士都有较好的钢琴基础为理论支撑,但未必每个学钢琴的学生都在这个专业上开花,那么在一定基础之后,建议学生或者家长参与有团队性质的团体。这就要选择一种乐器,比如说民族音乐的二胡,琵琶,也有交响乐的小提琴或长笛等,然后让孩子作为一个兴趣参加团队性质的活动,从小提升合作意识,对他的人生会起到好的作用,关于学习西洋乐还是民族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始终坚持这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扬琴演奏家王玉珏:通往音乐梦想之路

王玉珏,青年扬琴演奏家。3岁开始学习扬琴,师从徐健老师,4岁开始登台演出,2001年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扬琴名师黄河教授至今。曾荣获国内三大顶级赛事“文华奖”、“CCTV民乐大赛”、音协“金芦笙”大赛金奖。

记者:我们都知道您获得过很多国际包括国内的音乐大奖,您觉得什么样的音乐,或者说是什么样的演奏方式让您获得了这些大奖,在这些比赛当中您觉得什么是最珍贵的?

王玉珏:在我心里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感人”,能打动人、产生心灵共鸣的音乐就是最好的音乐。

在我看来参加比赛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管说结果怎么样,只要是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突破。因为每一次的准备过程让我有一个全身心的投入状态,这就使得之前练琴的所有积累,在这个时间段获得一种最大程度的提升,也是一个量化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每次准备比赛的那段时间对我来说都是特别珍贵的,我也很享受这个时期,因为有种动力会激发我。而真正在比赛中就是完全把自己投入到音乐里,想着把内心的音乐用扬琴来“唱”给大家。我会把比赛的现场当作一场演出来享受,因为那时会有那么多的评委专家,也会有我崇拜的音乐家,就像一场音乐会一样,能把他们都请来听我的演奏,这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鼓励和荣誉。

记者:现在有很多孩子都在学习音乐,作为一名老师,您觉得是否需要鉴别一个孩子是否有天赋?关于家长要求孩子学习音乐您是怎么看?

王玉珏:我现在是在读研究生三年级即将毕业,还没有正式受聘于哪一个教师的岗位,但我现在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代扬琴主课的教学课程,在这些年的学海道路上也有教过不同程度学生的经历。有刚启蒙的小孩子,有初、高中生想考音乐特长生,也有想考音乐学院本科、研究生这种往专业方面走的学生,还有一些社会上就是纯爱好音乐的,年纪可能还有些大的,他们平时把音乐作为生活的一种调剂,所以各类的学生我还是都接触过,我就浅谈一点我的想法吧!您说的辨别天赋,在我看来,我不会把它当成一种标准,既然你来学音乐有着不同的想法,我就去针对你的目的。比如说是小孩子来启蒙,我会带他怎么样认识这个乐器,怎么样接触它,怎么样喜欢它。等你喜欢它之后,你再去考虑是想学这个作为专业,还是说业余爱好,还是说想把它当艺术特长,总之就是我会带领你去喜欢音乐,欣赏音乐。而您说的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去学这个,这个我觉得一方面,有目的性的为了孩子能考一个好大学,这是可以理解的,再一方面就是在学琴的过程中虽然孩子不情愿,他不想练琴,但是他既然学了,练了,也被动地养成了坐一、两个小时不动的这种习惯,这就是一种专注力,最起码他坐在那的时间,他只做这一件事情,这种精力的集中,也会使他从中受益,这对他学习其它东西一定会有帮助的,我觉得这点同样也很重要。关于您说的那种有天赋的小孩,他会对音乐特别有感觉,尤其是有些孩子他虽然不想练琴,可是他一到老师这里上课,他就会特别热情投入,上课的效率也会相对高一些。但是在我看来并不会因为他有这个天赋,就要求他一定要把学习音乐当成一种专业,这个要因人而异,如果他真的非常喜欢这个,又能把自己精力投入其中,想把它作为一个事业,那就一定要把他往专业道路这方面培养,天赋对于音乐家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但如果他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去走这个道路,天赋也可能在他的其他方面展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有些不是很有天赋但练琴非常刻苦的孩子,他们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虽然会有困难但也一定可以坚持走下去。因为音乐它本身是一种语言,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妨碍任何人去学它,喜欢它,用它来沟通。endprint

记者:中国的扬琴在世界扬琴范畴之内,您觉得它的发展状况如何?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扬琴音乐的发展?

王玉珏:我觉得中国扬琴在世界扬琴体系里面有它非常重要的一个地位,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也是一直在为中国扬琴事业的发展做坚持不懈的奋斗。现在的状况我觉得是这样,一件乐器,它首先需要乐器本身性能方面的不断优化,再一个是演奏方面,然后是作品创作,最后就是教学体系,这四个方面组成一件乐器的发展。现在从扬琴乐器改革的方面,很多专家都在做讨论,怎么样把扬琴做的音色更好,质量更稳定,尤其在它的止音问题上,我们都知道扬琴余音的问题一直是很多作曲家在考虑写扬琴作品时候的最大顾虑,所以现在在乐器改革方面,各路专家都在研究,怎么把止音的效果做得更科学合理,然后在音色上怎么让它更加统一。有了好的乐器,就能更好的扩大演奏者的空间,就像士兵有了先进武器一样,演奏者就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技术和音乐表现力,这就鼓励和刺激了更多优秀扬琴作品的出现。现在扬琴作品创作这一方面,大部分还是从事扬琴的人在写作品,这首先是一个必然的阶段,中国艺人自古以来就是自编自唱,而且从事扬琴专业演奏的人,由于他对乐器性能的了解,所以写出来的作品就很有扬琴化的特点,但是我们也特别希望能有更多专业作曲家能更多的关注扬琴,毕竟作曲家站在的是一个宏观的角度,又有着丰富的专业作曲技术,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定有着不同的方向和意义。所以就是有了好的乐器,加上演奏家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和音乐层次,就会激发更多的作曲家来创作。最后对于教学方面,因为有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使得整个扬琴的教学体系更加丰富完善,让我们这些扬琴学子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中吸收着丰富的营养。在我看来这四个环节一定是紧紧相扣的,它是一种循环再生的状态,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有了改善和提升,就会带动其他方面形成良性循环,这是现在中国扬琴发展的现状,也是必然的一种趋势。我们的前辈们真的是毕生都在为扬琴事业奋斗着,这也激励了我在这个道路上一直不能停歇……

记者:听说您最近还出了一张个人扬琴独奏专辑,您是怎么有这个想法的?

王玉珏:其实当初想录这个专辑是在2012年末的时候,当时的构思是我的导师黄河教授提出来的,那时候他与王瑟老师创作了一个系列的作品,所以黄老师就希望我能把它们放到一起录一张新作品专辑,这样一来是对我自己习琴道路的一个汇报,再来也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广泛流传,大家都在询问哪里有这样的音响资料可以借鉴。所以这张专辑里面收录了黄河教授和王瑟老师最新共同创作的四季组曲《春》、《夏》、《秋》、《冬》以及王瑟老师近年来创作的四首扬琴作品《落花·夜》、《梦》、《涟漪》、《云端》。我自己真的是非常喜欢这里面每一首作品,特别想把好的音乐分享给大家,所以录这张专辑我是很精心的去策划各个方面。首先我有幸请到了业界非常认可、有金耳朵之称的李大康老师来亲自录音。然后因为这八首乐曲它的伴奏形式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又邀请到了各专业非常优秀的音乐家们一起合作,有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艺术指导曲大卫、85后天才小提琴家唐韵、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打击副首席刘恒,还有琥珀弦乐四重奏以及低音提琴演奏家许景盈来帮我一起录制完成这张专辑,我们在一起做音乐时真的很用心,很享受,只希望我们的音乐能够带给大家心灵的一丝共鸣!

笛子演奏家周可奇:箫笛一曲醉春风

初见周可奇,你很难将他与“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笛箫演奏家”这些身份联系起来。生活中的他一身随意的着装,面带浅浅的笑容,言辞不多。谁曾想,他多次应邀在美国肯尼迪中心、维也纳金色大厅、波兰国家大剧院、德国UDK音乐厅、香港荃湾大会堂等世界知名音乐厅登台演出。“我把最闪光的一面在舞台上展示给观众。”周可奇如是说。

周可奇出生在湖南长沙,他的家在浏阳河的岸边。儿时,母亲用清脆笛声在他幼小的心灵播撒下音乐的种子,也如同故乡的小河一般,涓涓融入到他的血液之中。周可奇是幸运的,翻阅他的简历,不难看出,他的学艺道路可谓是“一路阳光”——自幼受宋树坤老师启蒙,师从湖南省歌舞团一级演员、著名笛子演奏家杨明。考入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竹笛演奏专业后,先后师从荣政教授、向思义副教授、胡志平教授学习演奏和理论。聆听他的演奏,可以感受到他的笛音气息流畅、音色通透纯净、指法干净潇洒,演奏风格上既富有充沛的情感,又继承了中原笛韵的特色。他吸取各家之长,得到了专家前辈的认可。业内一位专业人士这样说他:“他的每根头发丝里都充满了音乐”。

频频在舞台上精彩亮相,让周可奇积累了不少“人气”,他的演奏在圈子内外广受好评。在一些音乐论坛,关于他专辑的热评已经积累了好几十页,大家对他的音乐赞许有加。然而周可奇对这些并不看重,生活中的他喜欢品清茶,读好书,喜欢那种淳朴自然的生活状态,喜欢大自然的气息。看淡世俗名利,乃得一派洒脱。他曾说:某些时候,“撤退”也上一种“抵达”。当我放弃某些东西的时候,也许我获得了更多。诚哉斯言。

扎根传统文化,滋润艺术情怀

周可奇坚持认为,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只有深厚的人文修养,才可能使艺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众所周知,有着八千年以上悠久历史的中国笛箫,贯穿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因此,箫笛艺术与诗词、书画、舞蹈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可谓深深契合,大道同源,神韵相通,往往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几个音符、几个动作,都可以创造出深远的意境来。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是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笛箫大家的。

十几年来,周可奇正是如痴如醉地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并孜孜不倦地从汲取养分,陶冶内心,提升修养,并获得灵感。2001年,他成功创作处女作——埙独奏曲《古道》,它以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素材创作而成,为听众展示出一个“道可道,非常道”的精神世界。而真正让他在音乐创作上崭露头角的,则是《独——一支笛子的独白》这首笛曲。“新题材、新技法、新音响”,是周可奇当时创作所追求的“三新”。而乐曲的灵感,则来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独坐敬亭山》。endprint

还有一首作品的灵感,同样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书法,那就是唐代书法大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周可奇说:“在张旭的书帖里观其形,察其色、感其气,其中亦早已具备了节奏的疏密、音色的明暗”。为了用乐器表达出其草书的神韵,周可奇探索出了“悬吹”、“打指”、“吹离转换”、“高位泛音”等传统埙演奏中没有的十几种全新技巧。经过“剪切”、“拼贴”等手法,一首具有独特气质的音乐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佳曲琳琅醉春风,甘为人梯育桃李

随着周可奇的笛、箫、埙等作品不断问世,他分别于2009年和2013正式出版了《雪夜独酌》、《花自飘零水自流》两张专辑。在这两张专辑里,他不但担任了笛、箫、埙等主奏乐器的演奏,还担任了专辑里所有作品的作曲、配器等创作,是名符其实的个人原创作品专辑。

传统意境相结合,技术上又不失新意,使得周可奇的作品频频获奖。全国的最高奖“金钟奖”,湖北省的最高奖“金编钟奖”、“楚天文华奖”、“长江之春作品奖”等,都被他拿了个遍。

尽管在艺术上取得了无数的成绩,但作为老师的周可奇,依然在大学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耕耘不辍。由于教学上的努力,他多次获得湖北省教育厅及武汉音乐学院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他关注基础教材的规范整理和编写,从2005年开始,先后公开出版了《笛子入门》、《箫基础教程》(与荣政教授合作)、《埙基础教程》和《即学即会吹葫芦丝》等多本专业教材。

对于笛子专业教学,他说:“教育就应如同春风拂面,润物细无声”。专业课方面,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基本功和规范性练习,并且善于因材施教,及时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侧重点不同的指导。他还要求学生们多多读书,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记,提升人文素养。此外,他还经常带着学生们走进武汉各大高校,进行笛艺交流,通过在舞台上的演奏“实战”,锤炼他们的技艺,开阔他们的眼界。走近他的学生们,你会发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周老师不仅仅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兄长。

卡瓦科斯:贝多芬值得急功近利的人学习

问:还记得第一次拉贝多芬的奏鸣曲的情形吗?

卡瓦科斯: 我15岁第一次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那时其实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它们,只是直觉性地强烈感受到这些音乐中涵盖的巨大力量和变化。这使我有欲望想要不断演奏它们、理解它们。

到现在,演奏它们已经有了三四十年的经验,最大的变化是从直觉上体验到深层次的哲理。它们却总是能赋予我新的感受,以至于我每个阶段的演绎都是不同的。很显然,这是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我在跟着它们一起成长。

不仅是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所创作的所有音乐作品,其实都大大超出了许多他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也极大地启发了他之后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相信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无法超越。

问:你认同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这个说法吗?

卡瓦科斯: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像我不喜欢别人问我“最喜欢的小提琴奏鸣曲是哪一首”。不过我认为,贝多芬的音乐对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必需的。因为他不仅是个具有伟大天赋的创作者和演奏家,而且在他的生命中,他所需要战胜的那些困难和为音乐而做出的巨大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每个人学习的。因为现在大家都非常的急功近利,渴求快速的成功。

问:这次,你会在上海演奏贝多芬奏鸣曲的第一、第五、第九号作品。你如何来理解这三组作品?

卡瓦科斯: 从第一到第十,风格的多变起伏,就像是在描绘一段完整而丰富的人生。贝多芬自己并没有活很长的时间,但是他在音乐中为我们展示的人生却是如此丰富。

在他的作品里,小提琴的地位非常明显,且占据重要位置,之前莫扎特的作品里,小提琴的地位总是次于钢琴的,这是贝多芬为小提琴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是他首次尝试为小提琴和钢琴的合作而创作的。第五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给我们呈现出了和以往他自己的作品完全不同的音乐氛围,节奏非常自由轻快。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个阶段他对奏鸣曲的音乐结构的把握和创造力上了一个台阶;第九则是贝多芬最具力量的奏鸣曲,其中包含了巨大而丰富的音乐内容,并为他之后所有创作类似风格奏鸣曲的其他作曲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比如勃拉姆斯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问:去年你的老搭档、钢琴家席夫来上海音乐厅也选择了贝多芬,他当时说贝多芬要有人生阅历后才能弹深弹透。这点你是否赞同?

卡瓦科斯: 我并不十分同意。莫扎特35岁就去世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他十几二十岁的时候创作的,但那丝毫不影响那些作品的伟大与有深度。

我觉得,对于音乐家和演奏者,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着作品一起成长。

一个年轻的演奏者,也可以凭借天赋和能力去理解音乐,并做出精彩的诠释。而当你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这样的能力或许会更强。但是,如果一部作品能够一直伴随着某个人成长,彼此之间不断发展出默契,那么对于演奏家抑或他的听众来说,都绝对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问:除了小提琴独奏家,你也是位室内乐演奏家,同时是位指挥,这几个角色最喜欢哪一个角色?

卡瓦科斯: 这些所有的角色都非常喜欢,因为它们都跟音乐有关。我学习指挥,是因为我觉得拉小提琴所能接触到的音乐,还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作为音乐家,我又想要在音乐上获得更多不同的经验和视野。我指挥贝多芬的交响曲,以求为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提供更多灵感。你会读到相似的音乐色彩和节奏,因为它们都是同一个人创作的,有着同样的音乐DNA。当我拉琴时,又会涌起想要指挥的冲动,这种感觉其实是非常美妙的。

问:王羽佳曾在一次快速即兴问答时,被问及“最能刺激你灵感的音乐家”,她说是卡瓦科斯。你们合作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卡瓦科斯:毫无疑问,她非常棒,我非常享受跟她的合作。她不仅有高超的技艺,而且对音乐的敏感性和理解性也都非常出色。从三年前的首次合作到去年11月份的意大利巡演,我们都合作得非常愉快。我们还合作录制了勃拉姆斯奏鸣曲,将在今年4月发行。

问:看你对于贝多芬的解析,很在意结构和历史渊源,觉得还挺“学院派”的,你也开始在音乐学院教书了吗?

卡瓦科斯:对于我来说,教学是一项神圣的使命。我现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太多精力分散在到处巡演。只能参加一些短期的大师班,教他们和指挥与乐团合作的诀窍,那种和一群人一起呼吸的奥秘,这很神奇。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尤其是关于音乐的道德。很关键的一点是,今天学生们被教导要成为音乐家,是奔着成就一番事业去的。 但是当年,我只是学习我喜欢做的事而已。现在年轻的音乐家无法等待,好像音乐是项竞技体育,过了30岁就要被逼退役。我希望今天的音乐教育能改变这一点,但的确很难,学院里的竞争实在太过激烈了。

但正如我之前所说,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事,都是我热爱的事。作为一个独奏家,你是你自己的。你专注于自己的演奏,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而当一个人与许多其他的人发生关联,让更多人能从你这里有所得时,你才能被称之为一个艺术家。endprint

猜你喜欢

扬琴演奏家贝多芬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演奏家
亦远亦近贝多芬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