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信用卡,问题出在哪?
2014-04-22边麓
边麓
虚拟支付三日游
3月11日,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宣布,将联合中信银行共同推出国内首张网络信用卡,首批发行100万张。与此前传言不同的是,这张虚拟信用卡的发卡方是中信银行,背后对应的是中信银行异度支付信用卡。
这就是传闻已久的支付宝的信用支付。从产品上看,它仍沿用了支付宝此前惯用的“网络渠道搭售线下产品”的方式,和余额宝一样,将线下金融产品包装之后进行线上的产品化。而且,它不仅仅只能通过支付宝这一渠道实现消费。用户在申请得到卡号之后,仍可以在线下的中信银行网点申请一张实体信用卡,以实现线下消费。因此,阿里的“虚拟信用卡”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银行。
但仅仅在3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下发了关于暂停虚拟信用卡的通知。紧急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
央行有内部官员称,暂停虚拟信用卡的原因,主要是最近互联网支付的投诉太多,从客户支付安全角度出发,央行会从风险角度统一评估这两个产品。
更多的评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支付宝动了银联的奶酪。
银联的奶酪
银联于2002年春天在上海挂牌成立,它本身脱胎于行政力量的推动,直接继承了由政府推行的“金卡工程”,将原来分布于全国18个地区的非营利性机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整合为银联的各个分公司。银联由国内8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16.5亿元。从此,国内银行的“诸侯割据”时代结束,银联成为各银行发卡必走的清算通道。
虚拟信用卡与普通银行信用卡的区别在于,普通银行信用卡需要刷卡支付,而使用虚拟信用卡消费时,不需要带银行卡,只需要使用支付宝的支付系统就可以了。
这意味着,刷卡手续费仅有发卡行和收单行(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企业)收取,银联完全被架空。而在传统信用卡刷卡业务中,刷卡手续费由发卡行、收单行(主要是银行、银联商务和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联按照7:2:1的方式按比例收取。
虚拟信用卡作为一种新事物,确实存在业务和监管上的模糊地带,有不合规的地方。譬如银行发放信用卡需要“三亲”:在信贷或信用卡审批环节,对申请人进行亲访、亲签、亲核,而虚拟信用卡的“发放”似乎并不符合这一监管要求,这些或许也是虚拟信用卡被叫停的原因。
金融创新的出路
在中国,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虽然有其自身的风险因素,但是它们的出现给人们一个思考的机会:移动支付到底该怎么发展?
对移动支付而言有两个关键词,第一是便捷,第二是安全。便捷是移动支付的先天性优势,而安全是它的先天性短板。
据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分析,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增至235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4%,到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规模将达6700亿美元。而2013年,国内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就达12197亿元,增长700%多。从数据来看,移动支付的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从大环境来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金融列入其中更是增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信心。
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许一力预言,虚拟信用卡很可能这样结局:它不会夭折,但被银联分杯羹。支持技术创新,让银联介入线上支付清算,从而在金融创新与各方利益间找到平衡,或许才是最好的一种结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