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日间精神康复中心的运作模式及社工角色初探

2014-04-22梁艺凌

决策探索 2014年6期
关键词:康复者康复中心精神疾病

梁艺凌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可伴有痛苦体验或功能损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受生活、工作、情感等多方压力的多重压迫,精神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由于治疗资源、康复功能的客观限制,单一的住院康复已不能满足精神疾病康复者的日常康复需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精神康复模式,日间精神康复中心将会应运而生。

日间精神康复中心应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间托养机构,以改善优化康复环境为短期目标,以协助患者回归社会为长期目标。一般而言,中心应秉承平等的服务理念,倡导会所康复的理念,明确以患者转介接收、初次评估、服务介入、定期评测、出院预备、退出转介、离院跟进服务流程,使患者更好地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一、日间精神康复中心概述

日间精神康复中心应是一个完全属于精神障碍康复者的俱乐部,倡导居家化、个体化、人性化。为消除康复患者的“被标签化”,中心内的康复者都会被尊称为“会员”。中心内要配有各种居家式的人性服务设施,如厨房、餐厅、图书室、电脑角等,同时,还会根据社会的就业需求和患者的职业技能能力,开设各种技能培训小组,以提高康复者们的职业技能水平。

中心一般配备社会工作者、康复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社工负责中心的一切运作,康复护士协助提供精神科方面的预防、护理等。一般而言,中心内的会员多为轻中度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醒,智力水平正常,疾病认知度高,治疗依从性强。

进入中心前,康复者需要全面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除了遵从康复者本人意愿外,还必须征询主诊医生、护士、社工、家属及其康复者本人的意见,综合考虑其精神状况和身体条件,最大限度避免意外的发生。每隔半年要对全体会员进行基本的随访考察,以评估其是否适合继续留在中心。同时,若病区有条件相对成熟的康复者需要转介,经多方评估合格后便可接纳为新会员。中心的日常运作以会员为主导,社工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通过小组、个案等专业工作方法,经营“事业”,以重建其信心,协助其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日间精神康复中心运作模式

(一)定期召开家事会

中心成立之初,可在社工的协助下,在会员内部推选产生1名会长,负责中心当月的所有管理工作,并对社工负责。随后,每名会员按照会员编号轮流担当会长,主持召开每周一次的家事会。会长负责向全体会员汇报中心上周工作情况及本周工作安排,其后社工对会员进行逐一点评。

(二)营造如家的居家氛围

社工应倡导“中心就是会员们的家”。这种如家的氛围,体现在每个小细节中,如电话由会员自己接听,卫生由会员自己编班轮流打扫,环境布置也由会员自己说了算,在病区遇到烦闷的事情可以找“亲人”或社工诉说。实际上,精神分裂症康复者也有表达、追求美丽和爱与被爱的需要,这种如家的氛围会使他们的精神状况日渐好转。

(三)经营自己的“事业”

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回归社会,最重要的是通过就业实现再社会化。为此,中心应设立各种技能训练小组,如模拟超市等,经社工的岗前培训及带教示范后,可全权交会员们自主经营,从进货、定价、盘点、销售、找零、记账,均由会员们自主决定。每周定员定岗,采取轮流负责制。每周的盈利会提交家事会审议。每天“结束营业”后,社工将会同当班的会员一道进行账目核对,确保不出纰漏。

(四)开办“自由煮意”学堂

中心的厨房可以每周对会员开放,在厨房开放的前一天,社工应固定时间主动收集会员们的意见,购买所需的食材、调料。烹饪制作过程中,会员们则会下载、查找相关的食谱,与会员一道研究新菜式。全是会员自己构思菜式、翻查相关菜谱,自己分工、自己下厨,社工则从旁拍摄记录,便于会后分享点评。

(五)明确奖惩机制

中心应设立考勤制度,适度参考商业运作模式,推行会员积分做法。每天社工及会员自己将对其表现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每个月将通过会员的群体评议,选出若干名会员之星,进行代币奖励,所获得的代币可以在模拟超市中使用。会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代币换取喜欢的零食、需要的日用品甚至精神需求(如外出参观、图书借阅、计算机租用、生活照拍摄等)。

(六)适时开展小组、个案工作

春节、长假黄金周前夕这些敏感节日是精神病复发率较高的危险时期,社工应积极和会员们对应的主诊医生详细了解各会员的情况,并视情况需要邀请医生、家属及会员本人开展小组工作,对部分有需要的会员另外进行个案辅导,协助其平稳渡过敏感时期。

(七)赋予中心会员部分“特权”

记得从事精神分裂症康复多年的香港社工泰斗叶锦成先生曾说过,统一的院舍生活,从表面上说是规范了患者的起居作息时间,为他们确立了良好的生活规律,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案主的自决能力。每天重复单调的生活,从作息时间、衣服和拖鞋的样式和颜色、从下床到洗漱间的路线,甚至是起居用的牙刷、杯子和牙膏,都是由医院统一提供的。康复患者只有做与不做的选择——当然,如果选择不做,会招致更多的“麻烦”,主诊医生会对其表示额外的关注,和患者进行交谈,了解这种“不配合行为”产生的动机和原因。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

曾有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在院精神疾病康复患者不喜欢这种统一的病人服装,一成不变的围墙生活,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被坐牢”“被监管”的负面情绪,不利于精神疾病的康复。甚至,部分伴有情绪障碍的患者在住院康复中期还容易诱发精神疾病复发,这明显是与住院康复的初衷相悖。面对种种调查数据和客观事实,建议中心的会员可以拥有多项“特权”,如可不穿着病人服装,拥有一套与别不同的餐具,可自主选择午餐的食物,有自主管理权的个人储物柜,可以在社工或护士的陪同下到中心外甚至院外参加交流及参观活动,优先参加中心开展的“好书大家读”“K王争霸赛”“圣诞嘉年华”“新春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以促进会员们日趋正常地生活endprint

三、日间精神康复中心的社工角色定位

(一)直接服务的角色

1.指导者。中心内的每一个会员都是社工的服务对象。根据会员自诉或被挖掘的求助需要,社工与其共同分析所处的困境及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其认清所处的境况,调整心态、调节情绪,让服务对象能在冷静、客观的条件下自主做出决定。

2.支持者。在精神康复的道路上,每一个康复者都是孤独的。家属只能在极为有限的空余时间内对其进行探访,多年的住院生活也让其与朋友们失去联系。社工则是他们的同路人,仔细聆听、理解他们的困难,在其康复路上不断鼓劲加油,记录其点点滴滴的进步和好转,使其不断树立强化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3.调解者。精神分裂症康复者之间、康复者与其家属、康复者与医护人员之间,都有产生矛盾的可能性。由此,针对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社工在精神分裂症康复者、家属、医护人员的三维模式中,较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由于工作量大,医护人员可能对每个精神患者的关注程度是有差异的,同样地,对病情的解释也较多是点到即止;作为家属,当然希望医护人员能把更多的心血倾注在自己的亲人上;而对患者而言,他们更渴望的可能是得到更多来自亲人的关心和照顾。社工就在这三者关系中找到平衡点,应用专业的方法,协助促进家属和医务人员的良性有效沟通,及时化解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矛盾。

4.教育者。调查显示,精神疾病治疗依从性不佳、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良、生活应激事件和既往复发史等因素是精神疾病复发的导火线。更有临床数据表明,由于药物依从性差导致精神分裂症复发率竟然高达43%。因为精神科药物的副反应较多,很多患者在自觉病情稳定后便漏服药甚至自行断药,从而导致精神疾病复发。然而,精神疾病强调的是全程治疗,而每次复发其实就是病情加重的直接表现和原因,因此,社工在与康复者的同行路上要一再强调定时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其如何应对药物副反应,鼓励、引导其定时服药。

(二)间接服务的角色

1.倡议者。事实上,出于保护患者安全的考量,精神科住院病房的设施配备十分简单,任何一件额外的配套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病人袭击的潜在凶器。社会工作者根据自身对会员在康复中心期间表现的综合观察,曾向精神疾病治疗住院机构发出有关倡议,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梳洗用的镜子,倡导设立病房便服日等。同时,也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制作宣传短片等,通过电视频道、街头倡议等方式,向社会发出平等对待精神病人的呼吁。

2.研究者。为更进一步促进民政服务对象中的精神病人的利益改善,享受更为优质的社会福利服务,社工也应进行相关的研究。阅读精神分裂症康复的相关文献、评估社工介入的实际效果,通过详尽的个案分析科学归纳精神分裂症康复者的真实境况、真正需求及解决方案等,使之形成对政府决策者有着重要参考意义的政策制定指引。

(三)复合服务的角色

1.管理者。社工根据其在日间精神分裂症康复中心不断累积的工作经验,把其归纳转化为具体的精神分裂症康复行动指南,制订详尽可行的服务和工作方案,推动精神障碍康复领域中福利行政工作和实务行政工作的向前发展。

2.资源协调者。在精神疾病康复过程中,官方机构比草根的民办机构拥有相对充裕的资源。面对依然有限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应致力于寻求院方、社区、合作机构、慈善团体等在物质上或者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援助。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康复者康复中心精神疾病
携手共奔美好
5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舌象特征分析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麻风病康复者群体回归路径探究
脑瘫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支援模式的构建和研究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希望的传递——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
南昌市康复中心管理问题分析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