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

2014-04-22王鲁峰刘瑞朝

决策探索 2014年6期
关键词:泡桐兰考焦裕禄

王鲁峰 刘瑞朝

50年前,兰考的泡桐花谢之后,带领老百姓种植泡桐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因病离去。

病重之时,他还惦记着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弥留之际,他还在叮嘱“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而今天,家乡的人们在以各种方式怀念他,他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

有一篇文章,50年从未停笔

虽然很多年轻人都知道焦裕禄,但可能不太了解他病重离去时曾为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而深深抱憾。

“我还没开口,焦书记就说,看来这篇文章我写不成了,现在我这儿疼得很,实在支持不了了。”近日,80岁的刘俊生坐在自家小院的旧藤椅上,回忆焦裕禄被迫辍笔时的情景。

刘俊生是当时兰考县委的新闻干事,和焦裕禄接触频密。这位耄耋老人,去年刚从脑梗塞的病痛里挣脱出来,但对多年前的细节却记忆犹新。

焦裕禄打腹稿时,曾起过一个标题《兰考人民多奇志 除掉“三害”保丰收》。沙、涝、碱“三害”,害苦了兰考人,干部群众对能否战胜它们忧心忡忡。焦裕禄想用这篇文章,为治“三害”鸣锣开道、鼓舞士气。

他还想让这篇文章承载更多内容——他从兰考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实干精神中,预见到了兰考的美好未来。他想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责任、用榜样的力量,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新兰考。

已故著名报人穆青先生,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曾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述过这篇只有标题和提纲的文章。

因为病重,焦裕禄原本打算发表在党报上的这篇文章,最终被历史之手封存。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焦裕禄生命虽远去,但精神长存。

“自立更生,艰苦奋斗”这篇文章,50年来兰考人从未停笔。焦裕禄所列四个小标题寄托的愿景,不少已变成现实。今日兰考,风沙远去,盐碱不再,内涝已治。

有一种精神,半世纪历久弥新

3月15日,焦裕禄纪念园。

泡桐枝丫遒劲,松柏依旧青葱。

黄河九曲十八弯,把最后一道弯留在了兰考。兰考人民在明末黄河故堤的一个沙丘上修起的焦裕禄烈士陵园,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念想。

50年并不远,焦裕禄一直在这里。他以树的形象,站在这里。根,深扎于土地;叶,伸展在云里。他以情的力量,留在这里。“向人道及焦书记,总惹乡民泪满襟。”

他在老一辈革命家、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注目里,他在新闻人、书法家、歌唱家、诗人的笔墨和吟唱里,他更在老百姓的心窝窝里。

5年前的4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河南调研期间,专程瞻仰了焦裕禄墓,了却了多年心愿。

他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刊登那天,政治课张老师给我们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深感震撼。焦裕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

50年时间长河中,“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滋养众人。

他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一个值得景仰的人,一个令无数人追随的标杆。其精神穿云破雾,一路流传到今天。

有一种感情,与百姓水乳交融

在兰考这片土地上,曾有149个大队,在兰考的470多天里,焦裕禄跑了120多个。

他走过的每一个村庄,他访问的每一位村民,他做过的每一件事情,桩桩件件,点点滴滴,至今仍刻在老百姓心里。

如今,随便推门走进任何一户人家,他们都能跟你唠上半晌焦裕禄,说道说道老书记感人的故事。焦裕禄和老百姓零距离,老百姓与他心贴心,这种水乳交融的感情,至今仍令人深深感动。

老韩陵村70多岁的张继田和孟树枝老人,32年来一直守护着焦裕禄曾跑了一趟又一趟的泡桐试验站;

葡萄架乡葡萄架村的孙世忠老人,至今还珍藏着一本发黄的记录本,上面记着病重的焦裕禄去医院前11天的电话会议精神;

双杨树村67岁的村民姚留学,执意保留着一处破旧的房子,因为当年焦裕禄曾多次走进这间老屋和群众交心……

记挂着百姓冷暖,谋划着兰考发展。许下3年改变兰考面貌的宏愿后,他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他日复一日奔走,栉风沐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如此前行?是因为他无论走多远,从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无论做什么,从来不敢“忘本”。

这个“本”,是艰苦朴素、清贫自守的“本”;是与老百姓血浓于水、甘苦与共的“本”;是践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

有一种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

焦裕禄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如今说起,兰考的老百姓仍然爱用这四个字形容:“好人”“好官”。

他是苦孩子出身,心存悲悯,见不得别人受苦;他是个“七品芝麻官”,却“位卑未敢忘忧国”。

他的身上,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最朴素的良善,有庙堂江湖共同认可的报国情怀,有普罗大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

看到灾荒逼迫老百姓背井离乡,他说:“这不怪他们,责任在我们身上。”

看到大雪拥门的时候,他说:“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

谈到“为人民服务”,他说:“我希望大家牢记着今晚的情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带领着县委领导去火车站看灾民),领导群众改造兰考的面貌。”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他说:“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老百姓构成的。民之所望,国之所忧。

有一种向往,为后人栽下阴凉

为什么今天还要学习焦裕禄?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焦裕禄之于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

习近平在兰考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指出,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去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焦裕禄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爱戴,根本在于他始终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

时代在改变,中国在发展,但焦裕禄精神青春永在。因为,千变万变,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不能变,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学习焦裕禄、宣传焦裕禄,对许许多多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好干部来说,是支持、是鼓励;对于在现代社会中迷失方向的干部来说,是劝诫、是警醒。

此刻,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首流行歌曲在耳畔回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栽一棵洒下一片阴凉,我栽一棵洒下一片阴凉,我们来到地球上,怎么能够白走一场……”

电影《地心引力》,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思考生活的意义并不能帮我们改变世界,但是可以帮我们认识自己。”

这种思考,也将激发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每一名普通民众,在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路上,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更多更好地奉献个人智慧、实现自我价值。endprint

猜你喜欢

泡桐兰考焦裕禄
又访兰考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四倍体泡桐育苗高效管理技术综述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兰考交卷
梧桐和泡桐
四倍体泡桐引种试验研究
人民呼唤焦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