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海县积极推进国家可持续实验区建设

2014-04-21宁海县科技局

今日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宁海县实验区生态

宁海县科技局

宁海县积极推进国家可持续实验区建设

宁海县科技局

日前,宁海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正式通过专家组实地考察,并同意推荐宁海参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席评审会议评审。自2009年10月宁海县被国家科技部正式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突出“生态文明、加快发展”主题,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生态治理、以人为本,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丘陵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强化统筹联动、合力推进,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上下联动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监督考核到位。把实验区建设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和干部任用评价体系,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年度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落到实处。三是培训宣传到位。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10名专家教授为顾问,培训指导实验区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培训宣传、实施示范工程、推广典型经验等等,普及和增强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意识。

二、强化规划执行,确保完成实验区建设目标

一是大力推进六大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宁海湾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国华宁海电厂为依托,引进海螺水泥、北新建材等多个“补链”项目,形成了4条电厂废料循环式利用产业链,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年新增利税超2亿元。中国(宁海)模具城建成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600余家,实现了产业集聚发展、污染集中处理;搭建了模具信息中心、检测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并成功引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海岸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积极打造循环农业的宁海模式,建成订单蔬菜、海水养殖等六大产业基地,通过推行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等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98%,规模畜禽粪便综合资源化率100%。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产业带建成标准化养殖塘2.5万亩,创建了“蛏虾(蟹、鱼)共生”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主城中心商业区提档升级,五街汇、新世纪现代商务区等城市商圈形象展现,西子国际广场、香港城时尚广场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城市经济、会展节庆等新型业态加速兴起。宁海温泉旅游度假区充分挖掘利用南溪温泉和森林生态资源,温泉文化艺术村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获得市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等称号。二是大力推进六大区域可持续发展示范点建设。大佳何生态镇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固体垃圾收集和生态处理体系,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前童历史文化古镇总投资2.4亿元的前童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建成民俗博物馆、中国第一鼓亭馆,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柘坑戴小康村培养毛竹经济林995亩,建立花卉基地250亩,引进毛竹深加工产业,走出了具有山区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双林生态村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是市级“十大环境友好乡村”、省级“特色旅游村”和“十大生态旅游名村”。兴圃绿色社区的枫景园和兴宁小区成功创建市“环保模范小区”。

三、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可持续发展引领力

一是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营造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创新,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创业创新翻番工程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扶持资金提高到1.21亿元。强化资金供给保障企业创新,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创投母基金,与杭州银行开展科技金融战略合作,以政府资金为支点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总投资1.8亿元的科创中心建成投用,已进驻企业29家。强化服务载体建设,积极引进专利申报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全县人才总量超过10万人,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千人计划”实现零的突破。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每年组织开展“科技专家宁海行”“科技企业高校行”等科技合作活动,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重点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充分对接各类优质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模式创新。

四、强化绿色低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工业。以集聚集群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按照“产城一体、园城共融”的理念谋划建设“二区八园”产业发展平台,三门湾新区提升为宁波南部滨海新区。以“四换三名”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改造提升模具、文具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茶山风电场并网发电,生物医药产业园列入宁波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升发展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现代商务业等十大业态,2009年至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占GDP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特别是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加快县域旅游“一体化”,建成全国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是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三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土地流转集聚,全县72.6%的耕地和100%的滩涂实现流转,建成万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仅今年就将实施农药减量增效13万亩。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96个,是中国蛏子之乡、茶文化之乡和浙江枇杷之乡。

五、强化生态治理,持续优化可持续发展环境

一是狠抓环境治理。全力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制定实施“1+5+X”治水方案,全面落实河长制,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面完成区域性污水处理设施布局,1—11月实现治水投资16.2亿元,全县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较年初提升12.5个百分点。统筹抓好大气环境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PM2.5监测、黄标车淘汰、汽车油改气和“一打三整治”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狠抓生态建设。谋划实施了双“千百十”工程和“森林宁海”建设等载体抓手。近3年累计投资54.2亿元,建设7大类50余项生态环保工程;累计绿化造林3.1万亩,建成森林城镇8个、森林村庄159个。三是狠抓节能减排。实施节能减排“八大专项行动计划”,近3年累计否决344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涉及投资额11亿元。实施淘汰落后产能3年专项行动,舍弃近3亿元工业产值。加大环境综合执法检查力度,近3年共承办环境行政处罚案件453件,关闭违法企业40家。

六、强化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内涵

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谋划实施“东崛起、北跨越、西统筹、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推进城市六大功能区块建设和六大节点改造,建成金融中心等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地标性项目,城市化水平达到56.5%。以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实施城镇化建设“十个一”工程,统筹推进规划体系、产业园区、商业街区等建设,形成卫星城、中心镇、特色镇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美好生活”行动,稳步推进农房“两改”,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先进县。二是推进社会民生改善。每年财政总支出和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在全国首创县乡两级政府实事工程人大代表票决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实现一体化。优化完善公共服务,近年来累计投入20亿元以上,推进教育、卫生设施布局优化,新建迁建10余所中小学和医院,3家医院和1家卫生院与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协作办医关系。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和省体育强县。三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深化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大调解等一系列社会治理机制,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连续9年蝉联省“平安县”。深化农村治理体制改革创新,出台“小微权力36条”,实现基层权力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

猜你喜欢

宁海县实验区生态
宁海县黄坛益良五金厂
“生态养生”娱晚年
宁海县黄坛益良有限公司
住进呆萌生态房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生态之旅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宁海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足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