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归家几宗难
2014-04-20雷怡安
●本刊记者/雷怡安
春节归家几宗难
●本刊记者/雷怡安
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喜悦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心酸和焦虑,而这股子劲儿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演愈烈。文中的王先生、李女士、陈女士、马女士分别代表春节回家感触各异的群体,跟随着他们回家的步伐,读者也许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吧。
难题一:攀比的压力
对于很多在外乡工作的年轻人,春节回家是一件既幸福又有些尴尬的事情。在外“混”得好不好是所有老家人最关心的事。对于时下正在逐渐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人来说,在外打拼的心酸又怎会在喜悦的氛围里向家人倾诉呢?
在临近春节的这段时间,成都中科院光电所的王先生很忙,一边是工作上的事情,一边是老婆正在待产,一边还有置办回老家所带年货的事。这些事让王先生每天都忙碌不堪。
2008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的王先生没有回到自己的老家河南开封,而是选择在成都打拼。在他看来成都的发展比老家要好。从毕业到2014年,他完成了人生中的许多大事,找工作、娶老婆、买房子、生小孩……这一切都让老家的父母在和村上邻居闲聊时多了几分“优越感”。
然而,作为家中四个孩子里唯一一个读了大学,并且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他,压力从来没有减少过。虽然不错的工作让王先生一家生活的还算可以,但是买房的贷款依然让王先生成为了房奴。再加上物价的上涨、人情的开支,王先生还是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深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王先生一直将老家的亲人看做最重要的人。因此每年春节,他都坚持带上老婆一起回老家。
纵然这份对老家的亲情如何也割舍不断,但王先生说每次回家都有一种“压力”。王先生家在河南农村,邻居们互相串门聊天的机会很多,而老家的邻居们最关心的就是:谁家孩子又买了房,谁家孩子又买了车,谁家孩子升了官,谁家孩子又挣了大钱。这些在王先生看来都是需要很多年的慢慢积累才会得到的,要一次性实现目前不太可能。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内有“起源之谜”“演化之道”和“探索中心”等展区,以及有“自然探索移动课堂”“恐龙盛世”和“探索者联盟”等主题活动。如果学生盲目地参观展品,缺乏系统性地学习,对“生物进化”知识的理解也只能停留于表面。为此,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上海自然博物馆“演化之道”与“探索中心”两个主题场馆,设计了“馆校合作”的体验活动。将校内外学习资源紧密整合,不但使展品“活”了起来,也有利于学生活用教材中的知识。
更大的压力来自以前的同学。当年一些同龄人由于各种原因辍学,初中毕业就去了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如今的他们都从普通的打工仔变成了老家人眼中的“有钱人”。每年春节,他们大多数是拿出厚厚的一摞钱孝敬老人或者买很多昂贵的礼物送给乡里乡亲,对于这种“土豪般”的关怀,在王先生看来太直白,太直接。他觉得自己这样一个文化人,实在做不到如此“潇洒”。同时有个念头会不停地往他脑子里钻——“书白读了”。在他看来,操劳一辈子的父母将毕生的心血都给了他这样一个走出农村的大学生,他理应混得比“那些人”要好。
虽然混得没有“那些人”好,但在王先生的观念里面,回家一定要大方。王先生说:“每年春节回家,7天时间大概要花1万多元。”这1万多元包括了王先生孝敬给父母长辈的红包,带给亲戚的礼物,以及同学朋友聚会的消费。
而王先生更看重的是对父母、奶奶的孝敬之情,除了给钱,他回家后一定会带上老人们去医院做一个全面体检,他说:“他们养我很不容易,我一定要让他们安度晚年。”
难题二:买票难
春运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讲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当各大电台、报纸在醒目的位置上刊登出春运的消息时,远在他乡的游子思乡的情绪就开始泛滥。盼着春节回家与父母亲人相见,数着日历上一天天临近的时间,却愁着依然难买到的火车票。春运回家总让许多归家的人心中复杂万分。
李女士在成都某机关单位工作,由于已经在成都定居,所以每年只能利用春节仅有的7天时间回老家山东敬敬孝心。
2014年元旦刚过,李女士就开始在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上关注回家的火车票情况,她还专门注册了一个实名账号以便能够随时关注火车票的最新动态。“因为一年才能回一次家,所以这段时间为买票的事,上班都不能静下心”。李女士动用了办公室两台电脑来关注火车票情况,每隔5分钟刷新一次。在她看来,这真的没有办法,全国浩浩荡荡数千万的归乡者要在这几天时间里抢到回家的车票实属不易。
李女士总结了网上抢火车票的原则:先软卧、再硬卧、再次硬座。同时发动身边一切可以发动的资源一起抢票。
总结几年的购票经验,李女士还是感受到了网络实名制购票带来的方便。
“以前我会到火车站去排队买票,有时候排一天也买不到自己原先想要的票”。李女士对网上购票的措施给予了肯定,“虽然也难,但比以前好多了,在网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放票的数目,我们就会根据这个来买票”。
因为购票渠道的通畅和购票数目的明朗化,李女士发动了远在深圳的妹妹也帮她在网上购票,终于在离春节还有十天左右的时间里,抢到了回老家山东的卧铺票。
虽然从成都到山东有20多个小时的车程,但是只要买到了票,坐上了回家的火车,李女士的心就放下来了。“不管怎么说,买火车票比过去要方便多了,对于我们常年在外的异乡人也算是一种安慰。”李女士说出了许多离家远行人的心声。
难题三:催婚催生的压力
租个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回家过年,似乎已经流行了好几年,这种“恶搞式”的方式其实体现出80后年轻人的焦虑和无奈。
今年29岁的陈女士被这个问题困扰多年。2012年以前,每次春节团年七大姑八大姨问得最多的是什么时候带个男朋友回家。对于这个问题,陈女士总是很尴尬。虽然工作在IT人士集聚的成都南门孵化园,但是在她看来优秀的都已经“名花有主”了。而家人的催促让她有种想逃走的感觉。
2012年,终于摆脱了单身的她,赢得了身边所有人的欢呼,但是接下来她却面临着下一个困扰:被催婚。
“其实我们也有计划,但是真的不想家长来干预。”陈女士对于父母的干预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在她看来这些都是自己的事,他们当事人很清楚下一步应该怎么走。然而陈女士的妈妈却异常着急,她觉得女儿都这么大年龄了,如果再谈几年,两个人感情谈淡了,怎么办?
春节前的一次两家人聚会,让陈女士和男朋友又生了一次闷气。饭桌上,两家父母直接就给他们制定了2014年结婚计划,什么时候去民政局办理结婚证,什么时候适合操办婚宴酒席,这些具体的方案让陈女士很恼火,两家父母急切的心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团聚的喜悦,反而加重了他们的思想包袱。
逼婚让人烦心,逼生就更让人烦上加烦了。在中国传统道德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一家小型投资理财公司工作的马女士结婚已经有3年,但是因为平时工作很忙,所以一直没有和丈夫考虑要小孩的事。一说到春节家庭聚会,她就头大,因为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年龄不小了,再不生就晚了。
以前,马女士会为他们的生育观辩解,但是随着比自己小的表弟表妹都有了小孩时,她知道再怎么解释别人也不会理解。一到团年,还没有孩子的他们成为了家里的重点“盘查”对象。
面对外界的压力,马女士已经决定今年就奋战这事了,当做对长辈的交代。(责编:贺贵成)
记者小记
虽然有如此多的“烦恼”,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春节庞大的归乡者身上感受到家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召唤。家对于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是身体与精神最能安放的地方,也是最能卸下面具、做回自己的地方。因此,面对这些避免不了的问题,何不坦诚和长辈沟通交流?自己轻松了,也让长辈们有了一份慰藉,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