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茶文化对当代福建茶产业发展的影响

2014-04-18张海峰

福建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乌龙茶福建茶文化

张海峰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 350003)

茶与咖啡、可可之不同,不仅仅是成分、品质、口味、来源等表面因素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因各族人民特殊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审美情趣所衍生的不一样的采制和饮用方法,于是茶就有了文化界限[1]。广义上,茶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具体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有关茶叶的栽培、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以及与茶相关的物品、建筑物和精神传承等。狭义上,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主要涉及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影响[2-4]。中国传统茶文化萌芽于晋代、南北朝时期,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传承至今,风格不一的茶馆、雅俗共赏的茶艺、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等是茶文化主要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茶馆是享受茶文化服务的最佳去处,不仅可以交朋结友,也可以休闲娱乐;茶艺使品茶成为一种别致的审美创造,观赏茶艺自是令人心旷神怡[5],而茶礼茶俗是日常生活化的茶文化展示。

与此同时,茶文化与茶经济相提并论是中国茶产业的经久特色。古往今来,一个成功的茶叶经营者,不仅要通晓经营之道,还需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茶文化的发展是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奠基石,植根于茶文化这一沃土之上的茶产业,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机与活力。因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无疑拓展了茶的精神与社会功能,从而提高了饮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与层次,有力促进茶叶消费与贸易的发展[6]。

1 福建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历史渊源

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无论是创制茶类的丰富,还是品茶技艺的奇绝都蜚声中外。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比唐代陆羽《茶经》早300多年,唐代福建地域的茶叶生产已成气候,对品饮方法也有所讲究。唐末诗人韩偓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描写南安莲花峰茶的采摘情景。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4],说明闽人在唐代已开始出现斗茶习俗。宋、元时期,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7]。到了明清时代,制茶工艺、产品及饮用方法发生了诸多变革,尤其伴随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开放交流的深入,福建茶远传欧美,福建茶产业迎来了又一次辉煌,炒青绿茶、白茶、茉莉花茶、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乌龙茶及其独特的品饮方式——工夫茶等新的茶类、花色及茶艺相继出现,并逐渐稳定下来,奠定了此后福建茶类产品的基本格局[8]。当代,福建几乎县县产茶,茶产业依然是福建省支柱产业之一,而福建茶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先进科技成果,高举“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的旗帜,为福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2.1 福建茶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茶叶虽然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但其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是20世纪80年代。1979~1996年的18年间,福建茶叶在全国的地位连续提升,到1996年,全省茶叶产量突破10万t,达到10.18万t,超过了自1978年以来连续19年保持全国第1名的浙江省,并连年保持全国茶叶产量之冠[9-10]。2011年,福建省茶叶总产量近29.6万t,居全国第1位;茶园面积达 21.16万 hm2,居全国第 4位;毛茶产值110亿元,均居全国第1位[11]。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对乌龙茶市场前景的日益看好,福建省各产茶区近年来重点发展乌龙茶生产。2006年全省已经有35个乌龙茶主产县 (市、区)通过了“福建乌龙茶”原产地保护评审,乌龙茶产量首次超过绿茶产量,成为福建省第1大茶类。2010年,福建乌龙茶出口0.43亿美元,占当年福建省茶叶出口总量的60.9%[12]。 《海峡茶产业发展报告(2011)》指出,近年福建茶产业仍然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在种植面积增加不多的情况下,茶叶产值却不断增长,涨幅超过30%,表明近年来福建茶产业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消费角度来看,2000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0.67 kg,而2010年只有0.33 kg,人均消费量减半。有业界人士认为,因福建省茶叶人均消费量逐年递减才导致茶产业转型升级[13]。

2.2 福建茶文化的积淀与茶经济的发展

“闽商”作为我国商人的典型代表,其经商之道已成风格,商人的数量与财富也名列前茅。近年来,部分福建茶商在市场的竞争力相对减弱,茶客逐渐流失,茶叶销售额也逐年降低。专业人士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商重文轻”。茶文化的发展速度相对茶经济较慢,在人们开始重视精神家园建构的时代,其市场竞争力可想而知。因此,为了促进福建茶产业稳步可持续发展壮大,除了经营“茶叶”,更应经营 “茶业”[7-8];不仅需要茶叶经济效益的提高,更需要茶产业核心动力——茶文化的积淀,如茶叶知识、茶具概念、茶艺文化等等;让福建茶文化发展既能“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又能起到“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人一家、不分你我他的作用。茶文化和茶叶经济两手抓、并驾齐驱才是福建茶产业历久不衰之道,福建茶才能更快、更稳传播到世界各地[14]。

3 福建茶文化对茶产业的深远影响

近年来,福建茶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结合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的安溪茶产业、天福茗茶、永福高山茶等典型范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福建茶文化对茶产业的影响深远,已经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

3.1 安溪茶产业的发展

作为茶叶营销的良好载体,历来茶叶经营者和茶区政府都重视茶文化。安溪县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有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县政府近年来有效地运用茶文化来推进安溪茶产业发展,例如茶文化节、茶业高峰会、茶学研讨会、茶叶推介会等各种茶事活动。

2011年底安溪全县茶园4万hm2,约占全国乌龙茶种植面积的30%;年产茶叶6.5万t,涉茶行业总产值92亿元;各类茶叶加工企业1000多家,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占10%[14]。目前全县大部分茶叶主产区出现了以出售茶青为主的种茶大户、以制作高质量茶叶为主的制茶大户、以商贸交易为主的卖茶大户三大群体,分工日益细化,有力促进了茶叶的集约化生产。基本形成“种植大户—规模制茶—专业经商”的专业化分工格局。专业化分工、制茶技艺的改进、设备的革新,尤其是夏暑茶使用“空调调温降温”技术的推广,茶叶质量普遍提高,一年四季都能产好茶。全县已拥有“凤山”“八马”“祥华”“华福”等一批企业品牌,其中“凤山”“祥华”牌铁观音分别成为钓鱼台国宾馆、国谊宾馆的接待专用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茶”。

2006年安溪县茶叶交易额达50亿元,农民年纯收入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涉茶收入,茶叶已经成为安溪县农民增收的法宝,全县农民平均茶叶市场销售收入3000多元。安溪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包装印刷、机械制造、茶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兴”的可喜局面。据安溪县茶叶管理委员会统计,目前至少有10万安溪人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店、茶庄、茶艺馆3万家以上;安溪人在东南亚地区开设的茶店也已逾300家,而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也都有安溪人开设的茶店。可见安溪乌龙茶享誉海外,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市场影响力,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安溪县一直以“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为宗旨来建设茶文化大县、绿色经济强县和国际大通道,实现茶文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如发展茶馆文化和茶旅游产业,建设综合性茶叶博物馆,并对社会免费开放、免费讲解等,普及了茶文化知识,以此加强对安溪茶叶的宣传与推广。

3.2 天福茗茶

天福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茶企业之一,它涉猎范围广泛,融合茶叶生产、加工、文化、科研、销售、教育和旅游为一体。自1993年创建天福集团至今,在全国已有8家分公司、2个茶博物馆、1038家直营连锁店、9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1个“唐山过台湾”石雕园、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全球第一所茶专业高校——天福茶学院。天福以经营品牌文化为核心,既积极弘扬和推广中华茶文化,同时又提升传统茶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如其企业定位“天然、健康、人情味”,不仅融入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又迎合了现代人追求品位、崇尚健康的生活理念。此外,天福还投资2亿元在漳州、厦门两地之间创办了全球第一家茶叶职业技术学院——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该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诸多资深的茶叶教授,培养出很多具有理论基础和较高实践能力的茶专业人才,为发扬茶文化、研究茶产业、拓展品牌起到了关键作用。天福茗茶凭借其过硬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形象与文化品牌的塑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立足点。

3.3 永福高山茶

永福镇山地气候与台湾阿里山等茶业专区相同,被台商誉为“大陆阿里山”,发展高山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人文优势,在台湾农业界享有盛誉。2008年2月,经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在永福设立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全国八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最早发现并开发这块种茶“宝地”的是台商谢东庆,高山茶园也由最初的23.33 hm2扩大到100 hm2,年产茶3万多kg。他创立的永福“台品高山软枝乌龙茶”已被评为“福建名茶”,行销大陆十多个城市和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近几年来,以打造“大陆阿里山”品牌为目标的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构建了两岸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新农村建设示范、高山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观光休闲三大基地,把创业园打造成为台农投资集中区以及两岸最大的台湾高山茶基地。目前,茶文化之旅在永福镇已经初步形成,电影《大陆阿里山》于2010年5月在永福镇正式开机拍摄,该电影描写了台湾茶商应用台湾先进的制茶技术到福建漳平永福镇投资种茶办厂、发展大陆茶产业、开发茶市场的过程,反映自强不息的两岸农村青年,建设新农村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进一步提高了永福茶叶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4 结语

茶,本为山间一草木,可食用而性俭朴,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渗透和主导下,饮茶这种有限的口腹之欲不断被赋以超乎物质享受以外的精神内涵,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内容,特别是自唐中后期以来,饮茶礼俗逐渐渗透到中华大地各阶层、各民族的各个生活领域,中国人因茶相交,以茶表礼敬,品尽人生甘苦浓淡。因此,制茶既包括饮料功能的制造,也负责提供文化交流的服务,好茶不仅要解渴健体,还要满足饮用者的情感需求;脱离文化的茶产品必定是品之无趣的,也就谈不上价值提升和效益可观。作为历史悠久而敢拼爱赢的茶乡支柱产业之一,当代福建茶产业更懂得以优越的自然生态产品和独特的区域人文精神跻身于国内乃至国际茶产业大潮之中。种类繁多、精华荟萃的名茶名品,绚丽多姿的茶俗、茶情、茶艺,遍及全省的茶歌、茶谣、茶舞、茶剧谱写着福建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壮阔华章。当代福建茶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传播和弘扬福建茶文化,并且在推陈出新中弘扬光大,促进福建茶产业繁荣昌盛和茶文化光芒四射。

[1]于光远.中国茶文化 [J].中国茶叶,2003(3):31.

[2]李昕升 .我国茶史简述 [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59-7660.

[3]胡荣光.茶文化与茶品牌 [J].茶叶通讯,2011,37(4):34-36.

[4]郭雅玲.走近福建茶文化 [J].福建茶叶,2004(1):43-35.

[5]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48-49.

[6]庄亚界,朱朝枝.基于农业文化资源挖掘的福建茶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5):21-23.

[7]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巩志.闽茶起源于贡茶 [J].茶叶科学技术,2004, (2):39.

[9]林心炯.福建茶文化发展轨迹及其启示 [J].福建茶叶,1999(4):40-42.

[10]林铭琳.福建茶叶产业现状及展望 [J].福建农业科技,2007(2):33-35.

[11]周丽娜.2011年福建涉茶总产值260亿 [EB/OL].[2014-10- 05].http://www.app.gov.cn/NewsDs.aspx?nid =70531.

[12]孔祥瑞.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J].湖南农业科学,2013(16):46-48.

[13]陈东灵,苏朝晖.中国茶叶市场的分销策略 [J].沈阳大学学报,2009,2(3):31-34.

[14]潘惠林,郭垂财.安溪茶产业聚集度分析 [J].台湾农业探索,2012(5):24-27.

猜你喜欢

乌龙茶福建茶文化
那个梦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乌龙茶秋季采摘时期调节技术研究
福建医改新在哪?
近年乌龙茶做青工艺的发展研究
乌龙茶连续自动化初制生产线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