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4-04-18丁慧蓉叶丽荣
丁慧蓉,叶丽荣
(福建省建瓯市农业局 353100)
建瓯市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年平均气温在 18~20°C,降水 1600~1800 mm,很适宜葡萄种植。1985年开始引进种植葡萄,2014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近2000 hm2,年产量5万多t、产值3亿多元,是闽北地区种植葡萄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在全省三大葡萄产区 (福安、建瓯、建阳)中名列第2。葡萄已成为建瓯市果树种类中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农民创收重要来源的支柱产业。全市主栽葡萄品种有巨峰、红地球、京亚、夏黑等,少量种植京玉、峰后、美人指。其中巨峰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约占葡萄总面积的90%。红地球、峰后、夏黑、美人指、京玉葡萄全采用设施避雨栽培,巨峰约10%进行避雨栽培,其他均为露天栽培。架式以水平棚架为主,少量飞鸟架。几乎都进行果穗套袋。目前建瓯市已注册葡萄商标有6个,较出名的葡萄品牌有南雅镇“朱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朱峰”牌、迪口镇“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良麟”牌。
1 葡萄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品种搭配不当
从建瓯市目前葡萄种植情况来看,巨峰葡萄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市的90%以上,其他名、特、优、新、稀品种比例偏小,早、中熟品种搭配不合理,成熟期过于集中,葡萄季节性供应大于市场需求。早熟品种的京亚、夏黑种植面积偏小,京亚品种由于酸度高,市场前景不被看好,晚熟品种缺乏。
1.2 种植水平不高
目前全市从事葡萄生产的技术服务人员少,只有市农业局经作站、乡镇农技 (经作)站、葡萄协会等少量技术人员,且工资及业务经费不足,指导服务功能有限,难以满足葡萄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同时,果农投入避雨设施栽培的资金少,全市葡萄避雨大棚栽培面积仅133 hm2,不到总面积的10%,果品质量提升空间有限。
1.3 品牌意识不强
葡萄种植户 (公司、合作社)对创品牌的意识较淡薄,南雅镇“朱峰”牌葡萄、迪口镇“良麟”牌葡萄虽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在宣传和辐射带动方面起的作用不够大。全市至今尚未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葡萄种植户仍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状态,形不成合力,严重制约了葡萄产业化发展水平。
1.4 综合效益不高
全市有6个葡萄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低,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众多果农主要以卖葡萄鲜果为主,开发加工较少。有少数果农以家庭作坊形式酿造少量葡萄酒,大量穗形不好的葡萄只能以每公斤3元左右的低价卖给南平、三明等市外葡萄酒酿造企业。此外,葡萄园观光休闲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2 葡萄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2.1 培育新型专业合作组织
在主产区引导和培育好葡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改变种植小而散的局面。引导果农抱团发展,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开展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品牌打造、技术标准等培训,规范合作社生产经营行为,增强合作社凝聚力;帮助葡萄合作社对接政策信息,在项目资金和贷款服务上给予倾斜,对合作社开展产品及基地认证等工作按有关政策予以奖励,促进合作社做大做强。
2.2 打造特色品牌
鼓励打造优质葡萄品牌,统一技术标准,完善葡萄可追溯体系建设,在已有南雅“朱峰”、迪口“良麟”葡萄品牌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集中力量打响“建瓯葡萄”品牌优势,提高建瓯市葡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2.3 提高果品品质
一方面,要优化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引进、发展名特优葡萄品种,科学推广紫提 (峰后)、夏黑和巨峰等优质葡萄品种。高海拔山区昼夜温差大,葡萄着色好、糖分高,可推广山地葡萄种植技术。另一方面,要推广先进技术。以“促早、提质、增效”为主攻目标,大力研究和推广大棚避雨栽培、滴灌设施栽培、疏花疏果控产提质、果实套袋增色、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一年两熟”等先进栽培技术,开展有机葡萄生产,提高全市葡萄整体种植水平。
2.4 延伸产业链条
通过“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平台,与各大中城市农产品销售窗口对接,拓宽葡萄销售渠道。抓住建瓯市打造“酒城”的良好机遇,积极鼓励扶持企业进入葡萄酒酿造、葡萄籽深加工等加工产业,提高葡萄附加值。加快建设葡萄观光园,开展葡萄休闲旅游。
2.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高度重视葡萄产业发展,将葡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和技术推广专项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同时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借鉴福安市的做法,对葡萄园避雨栽培设施建设进行资金补助,并逐步把露地栽培改造成避雨标准化栽培。举办“建瓯葡萄节”和葡萄品鉴会,提高建瓯市葡萄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