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画者善园 善园者善画 论张大千的造园思想和造园艺术

2014-04-18陈高明董雅

风景园林 2014年1期
关键词:造园张大千园林

陈高明 董雅

善画者善园 善园者善画 论张大千的造园思想和造园艺术

陈高明 董雅

当代有关张大千艺术成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绘画方面,而很少有人关注他的造园艺术。实际上,张大千不仅是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收藏家、鉴赏家,同时还是一位极富灵感的造园家,他一生钟情于造园,而且对造园艺术有着独特的美学见解。受绘画思想的影响和传统园林艺术的熏陶,20世纪50年代以后张大千先后在巴西、美国和台湾建造3处具有中国传统文人园林特色的园宅。文章通过对他亲自设计建造的“八德园”、“环荜庵”和“摩耶精舍”3处园宅的分析,来探究张大千的造园思想及造园艺术。一方面作为对他完整艺术人生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传统园林;园林艺术;文人园林;张大千

1 引言

张大千,原名正权,字爰,号大千,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被美国世界美术协会公举为“当代第一画家”,并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个性独特,全然自我,终生追求闲云野鹤般的悠游生活。他的足迹遍及世界,阅历通达古今,是近代画家中学识最为广博,游历最为频繁和海外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之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促成了他多才多艺的性格。张大千不仅在绘画、书法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对造园艺术也亲睐有加。在他中年以后,每到一处都要买田置地、开径建宇,营造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他亲自绘图、建造的 “八德园”、“环荜庵”和“摩耶精舍”曾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并成为当时各界人士争相饱览的园林胜地。

2 张大千造园思想的产生与形成

张大千造园思想的产生与形成同他的个人性格、生活阅历、美学修养以及所从事的职业是分不开的。从分析来看,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

2.1 豪放豁达、注重享乐的个性

张大千是一位十分注重生活享受和精神享乐的艺术家,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要求非常高,甚至到了“苛刻”和“奢华”的地步。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清、寂、和、静的理想环境,他每到一处都不惜重金,掇山理水、莳花移木来建设自己的寓所,这是促成张大千造园思想产生的初衷。

2.2 丰富的人生阅历

在近代画坛中,张大千的阅历之丰富、游历之广泛无人能及。从20世纪30年代始,他就曾多次上青城、登黄山、拜谒峨嵋、涉足雁荡等名山大川。20世纪40年代后又携妻、子周游世界,足迹遍及日本、美国、印度、阿根廷、巴西以及瑞士等。在参观游览之余,将各地的造化之美与园林景观融入自己的理想环境之中,这是促成他造园思想形成的又一原因。

2.3 古典园林艺术的熏陶

20世纪30年代初,张大千曾长期寓居苏州、北京以及东京等地。这些地方的园林景观对他造园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31年,在友人张师黄的相助下张大千迁居苏州,借寓 “网师园”。“网师园”作为苏州四大名园,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江南私家园林之一。该园精巧玲珑,清雅秀丽,乔木峰石,疏密有致,是典型的静观型园林。清代沈德潜在《网师园记》中谓:网师园“幽崖耸峙,修竹檀栾,碧流渺弥,芙蕖娟靓,以及疏梧蔽炎,丛桂招隐。凡名花奇卉,无不莱胜于园中[1]”。他在这座负廓临流、树木丛蔚的园林中一住就是5年,直到抗战爆发方才离开。在1934至1938年间,为了筹备展览和以画会友,张大千又时常往来于苏州和京华之间。为了方便同北京的书画界名宿交流,他曾一度寓居颐和园“听鹂馆”。“听鹂馆”原是乾隆年间建造的一座四合院式小戏园,供皇帝观戏、作画和休闲之用,虽然面积不大,但苍松翠柏、景致宜人,张大千在此一直居住到1938年。

在海外,日本是张大千常去的地方。1950年代以后,为了选购中国古画,添置画具以及举行画展,他时常去日本,“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不等[2]”。在日本期间,到水户“偕乐园”赏梅和上野公园“不忍池”观荷成为他每次来日必不可少的活动。

张大千长期客居“网师园”、“颐和园”以及东京等地名园,耳濡目染,受这些园林景观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促成了他造园思想和造园艺术的日臻成熟。从他的造园活动来看,在营建自己的园宅时均借鉴了上述园林的空间布局和组景手法。王家诚在《张大千传》中的描述也验证了这一点,他说:大千先生借鉴“苏州,北京与东京等地名园,来辟建他心目中的东方花园[2]”。

2.4 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张大千作为一代艺术宗师,他的造园思想深受中国传统绘画和文人画家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其一是对传统绘画的精通。张大千对传统绘画有着深入的研究。著名画家、评论家谢稚柳曾说:“除清四王以外的画家张大千无所不能,无不可以乱真[3]。”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探索之深和涉及之广可谓是前无古人。他在研习传统绘画的同时,也将画理、画论融入到自己的园宅设计之中。

其二是受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影响。绘画与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修养内容,自古以来就有“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的传统。如唐代的王维;北宋的赵佶,南宋的俞澂;元代的倪瓒;明代的文震亨、文征明、米万钟、计成、徐渭;清代的李渔、张涟、张然,张南阳,戈裕良等人,皆为画家,同时又是造园家。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入研究的张大千,显然也受到这些画家行为及思想的影响,并直接促成了他造园艺术和造园思想的产生与成熟。

3 张大千的造园艺术

张大千一生寄情于笔墨与园林之间,对造园艺术尤为钟爱,甚至达到了“嗜爱至笃”的境地。在造园过程中,他以艺术家的眼光审视园林,把园林当作山水画一样来处理,将 “画理”、“诗格”、“文韵”融入到自己的园林艺术之中,从而营造了一种兼具“园中画意、画中园蕴”的山水画意境。从他亲自设计、建造的3座传统园林式宅园来看,皆有这些特点。

3.1 水面松风——“八德园”

1954年张大千举家迁居巴西,在圣保罗近郊牟吉镇(Moji Das Cruzes)购买了一块约270亩(约18hm2)的土地,并开始在胸中勾勒自己理想中的园林:清溪湍流,茂林修竹、湖山环绕、亭榭林立。为此他还填《蝶恋花》词一首来描绘想象中的园宅:“老子生平消受处,随分为欢。百岁如过羽,健饭健谈仍健步,登楼何必非吾土。好景留人须且住,买个农园,笑向儿吩咐:竹外梧桐栽几树,凤凰栖老休归去[2]”。此后,张大千便依据《蝶恋花》词所勾勒的园林景象,结合传统的山水画意境,同时参照北京、苏州、日本等地名园开始绘图造园(图01)。这座宅园初名“摩诘山园”,后称“八德园”。张大千之所以将这座园宅更名“八德园”出于2个原因:其一是该园故址是一处柿子园。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柿有七德:一长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赏、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临书[4]”。另外,柿叶泡水可治胃病,加此一德共称 “八德”。其二是张大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尤其对儒家文化推崇备至。儒家认为仁者具备“四维”、“八德”。虽然身处异域,他仍时时以儒家训诫来要求自己,所以张大千说:“当然喽,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也是最好的命名题意[5]”。故而,将该园更名“八德园”。

“八德园”是张大千积数年之功,按照自己理想建设的一处住宅。其原址是一处几近荒芜的柿子园,园内既无池沼,亦无山石。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式山水相依的园林特征。为了营造出水面松风、竹石幽居的山水画意境,他首先斥巨资在园中开凿了一片面积30余亩(约2hm2)的人工湖,并取佛家“八德功水”之语将其命名为 “八德湖”。“八德湖”完工后,一方面为了点缀园景,提升“八德园”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为供家人休憩或凭水临风、畅述幽怀,他在“八德湖”周围和湖面上修建了5座亭子,因此,该湖又得名“五亭湖” (图02)。这5座亭子分别名为“双亭”、“湖心亭”、“见山亭”、“夕佳亭”和“分寒亭”。除“双亭”、“湖心亭”因造型和位置而得名外,其余3座亭子的名称均取裁于“诗格”和“文韵”。“见山”、“夕佳”二亭名出陶渊明杂诗“悠然见南山”和“山气日夕佳”之意。“分寒亭”取自李弥诗句“人与白鸥分暮寒”。亭榭建成之后张大千又从香港、台湾和东京等地购置巨石,将其放在五亭之旁,并亲自手书亭名于其上。在5座亭子的造型上张大千没有采用中国传统园林亭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造型,在材料上也没有选用筒板瓦覆面的形式。而是借鉴传统山

水画中的亭台样式,形态多为方形或圆形,上覆以茅草,从外形上看很似沈周、石涛以及钱穀的画中之物(图03)。

“八德园”内原有各色玫瑰2 000余株,由于玫瑰不是中国园林植物的品种,张大千将其尽皆拔出。借用植物的“比德”属性,从香港和日本购买大量梅、兰、竹、菊、松、荷以及杜鹃、海棠等符合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并按照画论“宾者,皆随远近高下布置”的原则,结合山石进行组景栽种。形成了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观气象。远远望去“八德园”树木丛蔚,花木葱茏,俨如一片世外桃源。

“八德园”是张大千在域外营建的第一处园宅,也是他一生中为自己投资的“最大的艺术项目”。该园以其广阔的面积,恢宏的气势,精心的布局和雅致的环境造就了一幅湖光山色、松风鹤影的立体山水画卷。在这处宜画、宜论、宜诗、宜酒的理想之地,张大千一住就是17年,并在这里完成了《长江万里图》和《黄山图》等一批惊世名作。然而不幸的是,1970年巴西政府欲在“八德园”附近修建水库,张大千审情度势,决定迁地为良,离开了他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八德园”,移居美国。

3.2 九涛如海——环荜庵

20世纪70年代初,张大千告别“八德园”,携家迁居美国西海岸卡密尔(Carmel)小城。虽然已经离开了巴西,但他对“八德园”一直念念不忘。仍希望能够在美国也建造一处像“八德园”一样宜居、宜画的大宅园。经过一番寻觅,最后在“十七哩海岸”看中了一片土地。 这里是一处远离闹市的森林公园,园内古树参天、景色清幽。张大千对此甚为满意,将其买下。随后便以“八德园”为蓝本,借鉴倪云林、文征明等画家笔下描绘的园林图景,拓地建宅,再成庭园。并依据周围自然环境将该园命名“环荜庵”。

由于“环荜庵”的面积只有5亩(约0.33hm2),与“八德园”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立意构思上无法采用“八德园”以外向型和游观式为主的营造方式,而是采用了内向型和静观式的构建手法。在景观布局上按照传统文人园“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无不可。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乃为名区胜地[6]”的理论来建园。因而,山石、池沼以及植物也就成为张大千经营“环荜庵”的重点项目。为了营造一种小中见大的园林景致,在空间序列与景观组合上张大千借用了传统园林“隔、抑、曲”的做法来有意识地创造一个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的多变空间。首先他在“环荜庵”临近入门处利用掘池之土堆一小山,周围遍植梅树,中间置一外形酷似 “八大”笔下鳜鱼的巨石,并取《楚辞》“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之语将此石命名“梅丘”(图04)。园内设有一段长长的游廊,游廊下方摆放数盆外形大类石涛、渐江、陈老莲笔下之物的松、梅盆景。游廊前端掘一水池,供养鱼之用。在游廊和水池之间建一茅亭,作为张大千卧月赏梅、持茗论画之处,并取苏轼“此亭聊可喜”诗句命名“聊可亭”。在亭中凭栏眺望“环荜庵”景致尽收眼底。

在“环荜庵”的建筑、亭榭、水池、山石完工以后,张大千四处搜罗符合中国传统园林的珍卉嘉木。并按照传统园林的组景理论栽梅种竹,植松养菊。经过几年的悉心经营,“环荜庵”:“梅绕平台、竹藏曲院、海棠依阁、木樨匝庭[7]”,俨然一派王希孟笔下的江南村居。

“环荜庵”作为张大千回归故土之前的一处过渡性住宅,气势虽不比“八德园”但精致之处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岁月的流逝,古稀之年的他日益感到孤独和寂寞,尤其在各种病痛的困扰下,思乡之情与日俱浓。就如他本人在“环荜庵”中时常念叨的“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在落叶归根情节的影响下,1976年张大千离开居住长达6年之久的“环荜庵”,回台定居。

2.3 秀美苍翠——摩耶精舍

张大千举家迁台后,在众友人的帮助下于台北近郊外双溪畔觅得一处大约2.7亩(0.18hm2)左右的园址,又一次开始了他的置地造园活动。该处原为一座废弃的鹿苑,周围景色极佳:青山为屏、溪涧通流、花木成荫,他便依照《世说新语·栖逸》所描绘的景象:“去廓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亭,清流激于堂宇[8]”来营建这座新宅园。同时他根据自己的字号,并结合佛教典故为这座宅园取名“摩耶精舍”。

“摩耶精舍”的立意构思和空间布局有机融合了江南园林与北京四合院的特征。整个院落分为三进,即前院、中庭和后院。前院为小花园,面积局促,是整个院落的序曲部分。张大千在此植松种竹、引流为池(图05)。中庭是主体建筑,由台湾建筑师杨卓成设计,建筑借鉴江南民居的形式,中间设置一处天井,并在其下立石栽花,叠水成瀑。中庭有小径可以直抵后院。后院的面积是前院和中庭的两倍,进入其中有一种胸襟顿觉开敞的感觉。犹如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空间场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后院依山临溪,花木葳蕤,芳草萋萋,别有一番景致。为了分隔空间和营造一种曲径通幽的景致,在中庭和后院的连接处张大千放置了由“环荜庵”移来的“梅丘”巨石,并在周围环种梅树。“梅丘”之后,他利用故园中的石坑,稍加修正,引山泉注入,掘成一处水池,命名“影娥池”。在“影娥池”畔,张大千又修建两

座亭榭,作为他“坐观山色,卧看云起”之处。这两座亭,一座是“分寒亭”,为“八德园”中“分寒亭”的异地重建。另一座因毗邻外双溪,故借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诗句,将其命名“翼然”。二亭均以原木为柱,上覆棕榈叶。亭柱上有他亲自手书题写的“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楹联。后院因位于双溪的交汇处,为体现张大千“凡我所见,皆我所有”的思想,故而,后院并未砌筑高墙,只设置了一段兼做防水堤坝的矮墙。坐在“翼然”亭内,极目远望,可以将远处的湖光山色、晨晖暮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收四时之烂漫,纳千顷之汪洋”借景手法在“摩耶精舍”中的运用。

从张大千“摩耶精舍”的立意构思,营造方式来看,并未加入太多的人工痕迹,而是像他的泼墨山水一样,得景随形,浑然天成。园内的地面依从自然形式,开路辟径,蜿蜒其中。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量奇花异石布列其中。对园内地形、草木的处理张大千虽然因任自然,但对植物、湖石的组景方式以及经营位置的要求却是极其严格、近乎苛刻的。据他的秘书冯幼衡在《形象之外》一书中说:“他日日和工人们一起作息,举凡砌池石头如何大小错落,到池旁的花木掩映都由他一一指点[2]”。

经历两年的悉心经营,“摩耶精舍”终成规模。该园成为张大千为自己创作的最后一件艺术品。与“八德园”、“环荜庵”相比,“摩耶精舍”是面积最小的,但也是最精致、最优雅的。园中每一处景色:小桥流水、细石游鱼、飞瀑流泉、曲院风荷,就犹如一幅幅石涛、渐江等人笔下的山水小品,精美绝伦。这座构思精巧,新奇大雅的山水文园,给张大千的生活和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他的旷世巨帙《庐山图》就是在这里创作的。张大千去世后,遵其遗嘱“摩耶精舍”捐赠给台湾当局。因其所具有的人文、历史、文化以及审美价值而被辟建为“张大千纪念馆”,成为缅怀、追思一代艺术巨匠艺术成就、生活经历和美学实践的故地。

4 结语

张大千自1983年去世,迄今已整整30年。几十年来,有关张大千艺术成就的研究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绘画领域,鲜有人去关注他的造园艺术。事实上,张大千在绘画和造园领域都取得了极高得成就,从上述他所建造的3座中国式园宅即可窥其一斑。今天,对张大千造园思想以及造园艺术的梳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张大千完整的艺术人生,同时也可以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一种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张大千造园活动的研究可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造园家需具备2个方面的素养。一是精通画理、画论,或是长于绘画。如童寯先生所言:“一个好的造园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画家[9]。” 绘画与造园有着密切的关系。山水画是静态的园林,园林是动态的山水画。二者在立意构思、空间布局、创造手法上是相通的。诸如贝聿明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园景,以应物象形的绘画手法,并结合传统园林“以拳代石、以勺代水”的理论,运用几片山石在有限的空间内营建了一处层峦叠嶂、群峰云涌的,极具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园林景观(图06-07)。

二是要拥有丰富的阅历和美学修养。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矣[10]。”这即是说画家要外师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来积累绘画素材,以使绘画脱俗传神。画理如此,造园艺术亦是如此。造园家要营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意境亦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游观造化中提升审美修养才能创造出超凡之作。这两点张大千都做到了。所以从张大千的造园经历可以推知:当代园林设计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造园家,不仅要懂得中国传统绘画,而且还要注重提升个人的生活阅历和审美素养。

注释:

图01、03引自: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图02引自:王亚法.张大千演义(海外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图04引自:陈连琦.中国画大师经典-渐江[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图05引自:山月随人归. 摩耶精舍[EB/OL].(2011-08-03)[2013-08-12]. http://hi.baidu.com/lvbotao/item/dce05a7c10df8a3b6f29f678;图06引自新华网. 看看大画家张大千家什么样[EB/OL].(2011-08-22)[2013-08-12].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8/22/ c_121894409_2.htm;图08引自:高纪洋.张大千[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图07作者拍摄。

[1]徐文涛.网师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4.

[2]王家诚.张大千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290,295,293,481.

[3]高纪洋.张大千[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6.

[4]许启泰.张大千的八德园世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3:149.

[5]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193.

[6]文震亨.长物志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99.

[7]涨潮.幽梦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81.

[8]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654.

[9] 童寯.园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4.

[10]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5.

陈高明/1978年生/男/安徽人/博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天津 300072)

董雅/1957年生/男/河北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2)

He Who is Good at Painting also Apt at Gardening and Vice Versa On the Gardening Idea and the Gardening Art of ZHANG Da-qian

CHEN Gao-ming DONG Ya

The studies on ZHANG Da-qian’s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the day are mostly focus on his painting rather than his art of gardening. In fact, Mr. Zhang was not only a famous painter, calligrapher, poet, collectors and connoisseurs, but also a master garden designer with rich inspiration. He loved gardening through his life and had a unique aesthetic view to gardening art. Being influenced by painting thoughts and traditional gardening art, Mr. Zhang constructed three home gardens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i garden features in Brazi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after the 1950s. This paper explores Mr. Zhang’s gardening idea and gardening 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 gardens of "Bade Park", "Ring Piper Om" and "Maya Abode", trying to complete his artistic life as well as to provide some meaningful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garden design.

Traditional Garden; Gardening Art; Literati Gardens; ZHANG Da-qian;

TU968.1

A

1673-1530(2014)01-0132-04

2013-07-26

修回日期:2013-09-21

猜你喜欢

造园张大千园林
传奇大师张大千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清代园林初探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吃货”张大千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