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发力
2014-04-17郭铁
郭铁
2014年2月5日,中国森林认证体系(CFCS)与世界广泛认可的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实现互认。对于中国林产品出口加工企业来讲,无疑迎来了消除国际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利好消息。
长期以来,出于环保考虑,许多国家将企业产品是否取得森林认证作为进口林产品的必要条件,在欧美一些国家,90%以上的森林通过了森林经营认证。两个体系互认后,标志着CFCS已经获得国际主流森林认证体系的认可,也可将森林认证工作逐步纳入到符合我国国情的轨道上来。
经济需求外,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才是CFCS建立的最终落脚点。
CFCS布局
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01年,但真正进入实操阶段,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
200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
目前国际上有影响的两大认证体系有PEFC及森林管理委员会(FSC)。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即为森林认证体系诞生的本源。
“企业如果通过森林认证,其整个生产过程必须通过认证机构的审核与监督。比如原料来源是否来自可持续生产的森林。同时企业必须保证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如道路怎么修、认证原料怎么存放、工人权益如何保障等。”中国森林认证委员会秘书长于玲向《民生周刊》记者表示。
2005年,国家林业局开始启动森林认证能力建设工作。2007年,首家本土森林认证机构——中林天合开始筹建。
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直到2010年7月份,中林天合才自行启动了首例森林经营认证审核试点。“可以说,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充满坎坷。”中林天合副总经理白会学说。
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森林认证体系逐步完善,先后成了国家林业局森林认证工作领导小组、中国森林认证委员会,开展森林经营认证审核试点、产销监管链认证试点、竹林认证试点、非木质林产品认证试点、集体林认证试点等,发布了《中国森林认证 森林生态环境服务 自然保护区》等两项行业标准,及《中国森林认证 森林经营》和《中国森林认证 产销监管链》国家标准,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认证技术规范。
就在一系列规则尚待建立时,FSC和PEFC却早已在我国落地生根。白会学和中林天合技术总监陆诗华都感到,本土认证机构错失了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
FSC、PEFC认证机构于上世纪90年代登陆中国市场。也是在这一时期,森林认证开始在国际市场兴起,对于中国的林木产品加工企业来讲,此时往往面临进口国提出的“可持续证明”要求。
出于环保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考虑,国外企业大多自主选择森林认证。此外,尤其是加入FSC,个别欧盟国家的企业为了在当地获得贷款优惠,需要购买FSC认证产品,这也促使产品生产者,如中国的企业开展FSC认证。
截至目前,PEFC已在中国完成了200多例针对加工企业的产销监管链认证,通过FSC产销监管链认证的则多达3000多例。而据中林天合方面提供的数据,目前经其认证的“森林经营认证”森林面积达200多万公顷,颁发的CFCS有效证书有20余例。
陆诗华坦承,本土认证市场之所以尚未做起来,遭遇的瓶颈之一就是CFCS与国际认证体系的互认问题,“因为互认之前,我们的证书含金量低,走不出国门。”
为何是PEFC?
今年2月5日,CFCS正式实现与PEFC互认。
“认证机构在中国从事森林认证必须尊重中国的法律及主权。”中国森林认证委员会主任王伟反复强调森林认证机构在我国的“合法性”问题。
CFCS与PEFC互认后,很多人开始质疑FSC在中国的合法性。中国林科院国际合作处处长陆文明认为,PEFC体系和FSC体系的核心区别,主要不在于认证标准的高低,而在于其他方面的设置和安排,特别是认可方面。正因为如此,FSC在很多国家乃至在全球的合法性问题面临挑战。
对此,王伟对《民生周刊》记者表示,中国的森林认证体系是开放性的,欢迎各认证体系与CFCS互认,但问题是,FSC不与任何国家互认,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与林情。
“如果一国制定FSC认证标准,必须在FSC框架下,严格按照FSC原则和要求来进行,其标准必须打上诸如‘FSC美国XXX标准’、‘FSC中国XXX标准’的字样。我们在考虑互认时并没有倾向性,但前提是要尊重我们的主权。”王伟说。
相较之下,PEFC更加开放,只对互认国作出原则性规定,能够考虑到各国国情、林情的实际情况。目前已有37个国家加入这一互认平台,其中有34个国家森林认证体系与PEFC实现互认。王伟认为,如果PEFC不是一个好的认证体系,就不会有这么多国家加入。
“相反,FSC认证在全球113个国家都有,既有很多经济发展水平和森林经营水平很高的国家,也有水平很差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还有十多个最不发达国家。到底谁最参差不齐,不言而喻。”陆文明说。
事实上,面对互认结果,FSC已经感受到了压力。据于玲透露,去年2月份,FSC高层曾与CFCS进行过交流,但目前尚无下文。
除FSC不与CFCS对接外,于玲认为,FSC本身的体系设计还有待完善。“PEFC机制是依托会员国家的监管能力来进行监管认证的,监管比较到位,FSC则是自己监管,这是二者的重要区别。”
然而,如果追根溯源,中国森林经营认证标准框架更多借鉴了FSC。于玲说,她从2001年就开始参与中国森林认证体系的筹备工作,一开始与FSC互动频繁,但由于FSC不与CFCS互认,难与中国现行的体制、机制、林情融合。
市场尚待打开
CFCC与PEFC互认后,中林天合所说的第一个市场瓶颈似乎已经突破,但挑战接踵而至,即互认后认证模式如何转换。
互认消息传出后,中林天合已经接到若干企业打来的咨询电话,
询问互认后是否只做PEFC即可获得双体系证书;有某些企业不明就里,甚至提出中止CFCS认证,以免重复认证……白会学认为,这些问题急需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法规予以明确,以免给企业造成困惑。
如何让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森林认证体系中来,不仅涉及到中林天合的吃饭问题,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否在中国企业中广泛传播,进而达到森林认证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
在分析国内林产品加工企业,尤
(下转第53页)
(上接第59页)
其是内销企业认证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时,王伟认为,其主要原因还是企业的认识不足。
“成本问题并不是影响企业开展认证的主要原因,开展CFCS产销监管链认证的企业一年的费用仅2—3万元左右,但开展认证后,企业的管理水平会有所提高。主要还是认识问题。”王伟说。
除此之外,国内市场的消费理念也没有形成。王伟在国外进行专业培训时注意到,当地使用的纸制品几乎全部通过了森林认证,就连消费小票上都带有认证标识。而消费者在选购林产品时,也会主动购买带有森林认证标识的环保产品。
“企业需求是支撑认证市场的基础。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森林经营企业,如林业局、林场,调整产业结构后,大幅度压缩木材生产。经营企业就缺失了接受森林认证的动力。而加工企业没有认证原材料供应,也就没有了后续产销监管链认证的基础。”白会学说。
目前,国务院正在推进林下经济生产,同时也相应地引导开展非木质林产品认证。
白会学认为,这是本土认证机构的新机遇。“从认证机构角度,我们迫切希望有关行业标准尽快发布,同时从政策引导上向森林认证产品倾斜,为优质绿色林产品进入市场共拓坦途。”
而据于玲透露,目前非木质林产品认证标准已通过专家审定,正在履行报批程序。
另从企业参与认证的动力上看,我国尚未将森林认证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也未对认证企业实施政策倾斜,如税收、价格等。王伟表示,各项工作目前仍在积极推进中,“相信森林认证会成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