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破解与导引

2014-04-17陈鸿鹏洪健平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有效课堂

陈鸿鹏++洪健平

摘 要:在初中体育与保健课堂中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产生有诸多因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亟待教师高度关注的话题,需要予以破解与导引。策略如下:构建师生交融场景,有效开解“学习边缘化”锁扣;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积极培育“积极参与”情感;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搭建“勇于参与”阶梯;积极配置兴趣场景,有效激扬“学生个性”魅力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学习边缘化;教学现象;破解与导引;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24-01

一、 研究背景

在平时的初中《体育与健康》(简称体育,下同)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部分同学具有“学习边缘化”现象或表现,这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

为更有效地开展对“学习边缘化”学生的科学研究,寻求有效的引导策略,我们选择了本校15位(男生7位,女生8位)体育“学习边缘化”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经体育组调查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而形成相关的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实验分析、对比教学、课堂诊断、个案研究等手段对这些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并积极探索引导策略、发展手段,并最终形成研究(引导)结论。

二、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相关性分析

1、概念界定

所谓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或问题)是指: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采取排斥或拒绝或逃避、存在着相对孤立并自我封闭的一种心理问题或现象,其行为表现为参与率底、被动学习、兴趣索然、成绩不佳、回避或抵触课堂等。

2、成因分析

学生出现“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如学生心理自我封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缺少兴趣、师生关系紧张等。具体如下:一是学生缺乏成功体验,弱化了学生的自信心理;二是师生缺乏情感交流,阻滞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三是课堂缺乏扶持意识,助长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四是教学策略单一僵硬,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五是教学评价固化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3、导引指向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新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具体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对于学生“边缘化”问题的引导,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参与情感,也能补充(或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理念,提升学生体育成绩和课堂教学品质;不仅体现了“生本”教育思想,也体现了体育课堂“服务于每位学生”的教学宗旨。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对于学生“边缘化”问题的破解与引导,需要教师从师生情感、优化教学为抓手,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充分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习边缘化”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三、初中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破解与导引策略

1、加强师生情感交融,有效开解“学习边缘化”锁扣

积极加强师生情感交融,这是破解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课堂教学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促发学生的参与、提升学习的情趣。

(1)人格引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针对“学习边缘化”问题或现象的学生,如果教师拥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则会令这些同学“亲其师,爱其道”。

案例:李某因患有小儿麻痹症,上课时总是站在旁边看,不肯参加任何活动。在接触中了解到该生对参与活动和融入集体的渴望。于是我就经常和她谈心和鼓励,慢慢地她敞开了心扉,放下了心灵上的包裹。终于,在一次上“跨越式跳高”内容时,她说:“老师,我也想试试!”我兴奋地为她调整了高度,她的成功努力获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之后,她的身影出现在了各种体育活动中。

效果分析:教师以人格魅力改变着学生,使“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孩子逐渐走出阴影。可见,教师人格力量在于对学生的信任、宽容与关心;对于一些后进生或学习边缘化学生,因教师的人格可以改变自卑,从而重拾到信心。

(2)以情动情

情感是唤醒学生的最好武器。而深陷“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学生,其内心最渴望地就是教师给予的一种情感给养和感召,通过“以情动情”,可让教师的真情切意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八(1)班某男生,他对体育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上课不注意听讲,训练不认真完成。后来我得知他小升初的成绩居然是名列前茅。现在其他科目都挺优秀的,唯独体育只能勉强及格。为了深入地了解他,我利用一个下午好好地与他谈心。起初他还有点防备,后来,他逐渐和我拉近了距离,也慢慢喜欢上了体育┅┅

效果分析:情感能直接对认知产生影响并与学习动机、兴趣、内驱力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本案中,教师正因为对学生充满着关爱,拉近了双方的情感距离,唤醒学生的内在期待。

(3)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基于师生平等关系的对话和交流。对于“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学生而言,他们希望教师能听到他们真实的心声与呼声。因此,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高度重视对“学习边缘化”的孩子的倾听,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愿望。

案例:八(3)班中长跑测试教学,当第二组男生1000米测试进行到第三圈时,忽然,落在后面的徐玉明停下来走着前进了,在教师的训斥之后,他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明显情绪低落。后从同学那儿得知昨晚他从床上掉下来,脚有点受伤的情况,也了解了他的心声“我以为我能完成测试的,因为上次测试成绩不好,我想在这次测试中试试看,能不能跑出好一点的成绩。”之后,我诚恳地向他作了道歉。最终,他跑出了好成绩。

效果分析:“倾听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心灵的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在本案教学中,教师认真倾听徐玉明同学的真实苦恼,并辅之以激励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

2、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积极培育“积极参与”情感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能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能让学生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

(1)优化教学策略,激起学生参与热情

针对学生“学习边缘化”的问题或现象,合理的教学策略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趣味性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案例:八(2)班上跳绳课。有三、四位同学具有一定的“学习边缘化”现象。为此,教师优化了教学手段:形成了“四人制接力跳绳”这样一个结合型的活动(四人制接力跳绳,结合了短绳和长绳的优点,它可以使四名学生结合成为一个牢固的小集体)。同时,教师在激活这些同学兴趣时,挖掘了由这些学生自创特殊的跳绳方法,增加了如单脚跳、双脚跳、单双脚跳、跳双飞、跳三飞,丰富跳绳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学生参与积极。

效果分析:本案的成功在于教师想方设法地优化教学手段,实施多元教学策略,真正让这些孩子喜欢上体育、体验体育课堂的快乐和魅力,从而打通“积极参与”通道,并从“自我封闭”走向“热情洋溢”,真正融入到大集体中。

(2)实施分层教学,激活学生参与情感

《课标》指出:“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学生,发现这些学生的独特性;教师要把这些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案例:七(9)班有三位同学具有“学习边缘化”现象。教师便采用了分层策略。一是目标分层:即对这三位同学的规定项目或动作,在次数、距离、时间、质量的要求上都相应层次的递减,适当减缓难度。二是过程分层。例如,蹲踞式跳远练习分成四个步骤(教师对大多数同学作了前两步的硬性要求,而对三位学生则采取了另外两种策略:①针对踏板不准的情况,让这三位学生自己选择起跳点,进行短中距离的蹲距式跳远完整技术练习。②自己选择助跑距离,进行蹲距式跳远完整技术动作练习。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练习。最后结合跳远课的内容安排了游戏形式的素质练习。通过一定的分层,这几位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比较好的完成了跳远技术动作练习。

效果分析: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习边缘化”学生其他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学习差距,教师必须根据实际予以分层教学,既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又能让“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并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3)优化评价手段,激发学生踊跃参与

对于“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学生,科学的评价机制或评价手段是重拾他们信心的重要保障。评价要起到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作用,就必须要给予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予以针对性、激励性教学。

案例:九(5)班有一位叫罗小明的“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同学,面对中长跑测试特别害怕,在八年级的测试成绩基本在5分钟以外,经常不愿意跑。于是我经常用激励的话语与他谈心。经过多次谈话和教育,他在体育课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之后在各个项目上都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好现象。

(4)效果分析:有效评价的价值在于积极树立学生的自尊和信心,罗小明的进步也恰恰得以于教师的科学评价。

创设成功体验,激发学生高涨热情

教育的成功在于为每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并得到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点,不断地激发学生成功机会,挖掘自身潜能,使他们不断地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超越自我,获得成功感。

案例:七(3)班罗珊同学不能连贯地跳绳,每跳一次总是习惯性地颠一下地,尽全力跳也只能跳70、80个。我先对她的认真予以肯定,并指出跳绳动作的问题,建议她分步完成:第一步不用绳子跳,只做双脚连续跳。第二步一手各拿一根折叠的绳,按照连续跳的节奏练习甩绳。第三步把前两步结合在一起练习。第四步跳绳完整练习,做到连续跳绳。第五步1分钟跳绳个数从100个逐步接近和超过150个。一个多月过去了,王珊同学表现得格外出色,之后她练习兴趣就更高了。

效果分析:“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兴趣。”学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罗珊同学也因为尝试并分享到了成功带来的愉快感,增强了信心,积聚了兴趣。

3、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搭建“勇于参与”阶梯

“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为“学习边缘化”的学生搭建“攀爬式”教学平台,尽可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

(1)精益求精,在多重预设与生成中开展有效教学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其要求教师应科学拓展渠道,合理开发教材。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有目的地对教材予以科学处理,适当删减,降低教学难度,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践表现,进行由“预设→生成”到“再预设→再生成”的教学重组变化。

案例:八(1)班体育教学,有两位是“学习边缘化”的学生。为此,在传授《铅球》教学时,教师采用适当降低铅球重量,加强技术动作学习,并在考核中增加技术评定。在篮球训练课中,则降低了球篮高度,并采用了“积分制”的方法;在体操技巧教学中,适当降低高度和难度,消除了学生恐惧害怕心理;在跨栏训练时采用了体操垫代替栏架,并在距离上由近及远,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

效果分析:针对“学习边缘化”学生,通过教材的有效处理和,可以让他们摆脱本本的束缚,在一定的梯度教学中逐渐接近成功。

(2)精挑细选,为“学习边缘化”的学生定制套餐

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聪慧的头脑、敏锐的观察、缜密的构思、大胆的开拓。面对“学习边缘化”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合理地为学生配置符合学情的营养套餐。

案例:在八年级三个班级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到三个班有七位同学有着轻度的“学习边缘化”现象。于是,教师特地为这七位学生(暂且叫B组,其他为A组)设置了一定的教学套餐。例如跳远训练和技巧练习:B组学生则力求达到教材规定的要求即可(即学会蹲距式跳远及前滚翻即可)而A组学生的要求则更高(跳远技术在掌握蹲踞式动作后,再学习挺身式;在技巧中掌握前滚翻技术后,再学习鱼跃前滚翻)。再如:学习跨栏跑时,B组的学生则要求栏间跑是跑五步然后过栏(A组学生要求栏间跑是跑三步然后过栏);

效果分析:本案教学的成功在于教师合理地为学生配置了学习“套餐”,吻合了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吻合了新课标精神。这样既克服了A组学生“吃不饱”,又解决了B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另起炉灶,为“学习边缘化”学生配置特餐

体育课堂不能成为“学习边缘化”现象学生的心理或精神负担,而应该成为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份营养餐。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优势、比较感兴趣的项目予以有效对接;教师甚至可以更改教材内容,重新为他们配置适合“口味”的教学内容。

案例:陈柯敏,属于“学习边缘化”学生(但对篮球比较感兴趣,对其他项目的比赛规则也非常熟悉),对体育课堂有较严重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除了降低教学难度外,有计划地设计了一些“营养餐”:例如教师会经常叫他为同学介绍篮球知识;在篮球比赛上聘请他作为裁判。等等。通过教师所配置的“营养餐”,不仅让陈柯敏同学对篮球与裁判越来越感兴趣、业务也越来越精通了,而且,也逐渐消除了“学习边缘化”效应,对常规的体育锻炼也开始有了较大兴趣。

效果分析:本案教学的精彩在于教师重视学生的差异,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科学地使用与“再度开发”,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切实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4、积极配置兴趣场景,有效激扬“个性”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面对“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学生,应该积极培植兴趣场景,从而,让学生在情感渲染和场景体验中得到个性的展示和个性的张扬,这是我们教师对“学习边缘化”学生教学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1)激扬长处,取长补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或长处。教师要积极替这些孩子寻找到他们身上所特有的个性优势,积极挖掘隐藏在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在体验成功中学会“激扬长处,取长补短。”

案例:李英奇既是“学习边缘化”学生,也是全班的捣乱分子。教师采用了常规的办法大多失效,之后与他交流长达一个上午的时间。这时李英奇显得很是感动,最后教师要求他参加好这次运动会,展示他的特长。果然运动会上他表现得最好,自己项目和集体项目都非常卖力。运动会早已结束但是李英奇的表现依然在进步。

效果分析:教师根据李英奇同学的特点,采取了取长补短的教学策略,有效改进了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习边缘化”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从而使这些学生都能品尝成功。

(2)生生帮带,以强带弱

教师要积极引导班级优秀学生来参与帮带行列。这是因为,伙伴之间的心灵最容易沟通,也是最能得到学生信服的,这种帮带更是一种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学习方式。

效果分析:只有了解不同学生“学习边缘化”的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这也是做好引导的前提。教师应针对这些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并利用班级优秀学生搭建帮带平台,可以在心灵沟通、平等交往、消除紧张心理的基础上,实现体育兴趣和体育技巧的引导。

(3)动静相加,相辅相成

一些“学习边缘化”的孩子往往对动态体育不感兴趣,但对静态体育活动兴趣甚浓。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学生的一些静态活动促进动态的教学,最终实现动静相宜,相辅相成。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减轻“学习边缘化”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能让他们在特有的静态体育竞技中脱颖而出。

案例:在教八年级(3)、(4)两个班级时,教师发现有三位同学对动态体育感到畏惧或抵触。通过仔细了解后,发现这三位同学的围棋走得很不错。于是,教师设计了三步教学策略:第一步,允许他们不上体育课,就安排在教室里走围棋;第二步,三个礼拜后,请他们参与室外体育课,但允许他们在旁边走棋(教师多次面对全班学生表扬他们的棋艺,也多次暗示如果能加入班集体,那就如虎添翼);第三步,让他们逐渐参加低运动量的体育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这些孩子也逐渐意识到动态体育的重要性,兴趣也在自信和渴求中得到了培养,操场中终于可以看到了他们几个靓丽的身影!

效果分析:教师采用动静相宜的办法,解决了“学习边缘化”学生受挫难题,并在特定的体育活动中得到了价值认同。

四、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研究成效与结论

1、结论与效果

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破解“学习边缘化”现象、引导方法或经验:爱心是基础条件,引导是重要手段,课堂是重要阵地。教师要在备课、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个性发扬等方面下功力,并积极采用心理疏导、分层教、鼓励、特色教学等方法,融心理辅导、情感养育、教学优化为一体。

通过我们对体育课堂中“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学生的引导,有效地消除了这些学生心理自卑、抵触体育的情绪,积极唤醒了学生对体育的热情,让这些学生自觉回归、融入到体育活动上来,效果明显。

下面是我们根据“边缘化”学生的实验对象(男生7位,女生8位)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从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态度、学生身体素质、学生发展性能力等四个方面予以数据对比、实验分析和效果比对。

2、思考与体会

学生的“学习边缘化”现象或现象从本质上说这是学生的一种差异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的一种责任、真爱。教师要善待这些孩子,通过情感熏陶、策略优化、挖掘优势实现这些孩子的体育发展。唯有此,才能让这些孩子得到快乐,享受成功!

总之,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让爱心永驻课堂,关注“学习边缘化”孩子的身心差异,关切每一个“学习边缘化”学生的成长,把恒心、爱心、精心、细心、真心贯穿于每一节课,就一定能够激发这些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就一定能奏响出优美动听的乐章,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一定能使“学习边缘化”学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有效课堂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新课改下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