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初聘机制问题研究*
2014-04-17徐建华
徐建华
(淮海工学院 文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一、近20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简要回顾
大学生村官是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而从高校选聘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大学生。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时期出现的一类新兴群体,既非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也非村委会成员,但他们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和缓解大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计划就己基本普及到全国各个省区市,“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关职务,力争在三到五年之内实现一村至少有一名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目标”。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目的是通过选拔高素质的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也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大学就业、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多赢。
江苏省是全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先行省份,在中组部首次地方特色工作成果评选中,“率先选聘大学生村官、基本形成培养使用体系”名列第二名。江苏省在工作中的经验,首先一条就是“坚持优质化选聘”。“在同等条件下党员优先、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优先,合理把握性别结构、来源结构,注重选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切实把有志到农村干事创业、综合素质较高,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组织协调和社会实践能力比较强的毕业生选聘到村官队伍中来。”其主要做法就是严格选聘程序。有关部门严把报名推荐、资格审查、面试考察等各个环节,特别是认真组织考试和考察,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掌握政治表现、学习成绩、组织能力、纪律观念等情况[1]。
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到一部分省区市的试点,再到国家主导的系统工程建设,经过近20年来不断探索和发展,迄今,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具体制度已逐步完善,在选聘、考核、晋升、奖惩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成型的做法。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理论与实践上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向纵深发展,大学生村官制度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而这其中之一,就是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
二、各地大学生村官初聘的有益做法和经验
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实际包括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担任大学生“村官”意义上的选聘,也可以叫“初聘”,一个是在进入“村官”角色后再在工作中担任各级组织领导方面的选聘。这里讨论的是前一种选聘,即大学生村官的初聘问题。
大学生村官的初聘,是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工程的首要环节。在这方面,近20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不断探索科学选聘机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符合实际的有益做法和经验。
从1999年到2009年的10年间里,广东佛山南海区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真正使大学生村官“选得优、留得住、干得好、上得去”。南海选聘大学生村官实行的是本土化战略,通过“统一选聘、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三统一”,努力打造一支年轻、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干部队伍[2]。从1999年开始,南海就高度重视选拔培养农村后备干部,注意在回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培养村“两委”干部。何显溪就是南海最早一批返乡大学生后备干部中的一员,这位当时大岸村唯一的大学生村官给该村带来了崭新的变化。2004年,何显溪当选为大岸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西樵镇最年轻的村支书。现在,这位村里当年唯一的大学生“村官”已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又多了两位大学生村官。
从户籍在本地的大学生中选聘村官,既可以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工作,又能发挥其熟悉本地的优势,尽快融入到群众当中。2009年,南海出台了《关于规范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由此,南海的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始实行本土化战略,明确招聘对象为户籍在本地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实行“本土化”的选拔,一方面有利于拓宽本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熟悉本地情况,对群众感情深厚,到村后更容易开展工作。为吸引大学生毕业后回村工作,一些村居委会每年利用寒暑假召开本村大学生座谈会,向他们介绍本村发展情况,鼓励他们毕业后回乡发展,还组织在校大学生假期参与筹备村里的各种活动,这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物色适合回村工作的大学生。现在,南海每年有1万多学子外出就读大学,每年又有4至5千名本地的毕业生回乡工作。南海的大学生村官初聘工作着眼于培养当地农村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从农村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合理制定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既解决了大学生村官水土不服的问题,也有效避免了运动式下派、应付式接收、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
湘潭雨湖区在大学生村官初聘上的做法是,有针对性地选聘大学生村官,地域不同,村官的报考条件也不同。根据农村所需的专业,雨湖区对报考村官的大学生也有明确的专业要求,尽量做到专业合理搭配。为避免大学生村官不能尽快适应农村工作的问题,雨湖区还依托本市管理、农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能力较强的高等院校,实行联合办学,成立了“村官”学校,采取“管理+种植”、“管理+养殖”、“管理+农机”、“管理+水利”等模块进行培养,为农村输送了大批专业性强的大学生村官,从而达到初聘有范围、任用有重点的理想目标[3]。
江苏省仪征市2012年选聘大学生村官时,改变过去由“组织定门第”的做法,改为“村官”们根据积分排名、自己选岗的做法,“村官”岗位由他们自己来定夺,这也为大学生村官初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探索了新路。按照抽签选岗的次序,第一批参加选岗的中国人民大学德语专业本科毕业、北京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硕士毕业的陈文凯抽到了第1号,他选择了仪征汽车工业园所在地的新城镇。大众汽车公司是德国的企业,他说他是德语专业毕业的,在新城这个汽车之城可以学以致用。仪征作为江苏乃至全国大学生村官的试点城市,录用大学生村官时,允许自主选择岗位,在大学生村官共同认可下进行阳光操作,让“村官”们根据考试成绩决定自己的命运,无疑具有积极的创新意义。2012年新选聘的47名大学生村官,都是按照自己的愿意选定了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4]。
近年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通过“四坚持四优先”工作法,积极探索从返乡大学生中培养选聘村干部,进一步拓宽了农村干部来源渠道,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成员结构。东港区积极做好返乡大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出台了《关于做好在农村返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通知》,既严格程序,又区别对待,把符合条件的返乡大学生及时纳入党组织。东港区坚持重点统筹,优先从返乡大学生中选聘村干部,通过组织调整、换届选举等措施,及时把优秀分子吸引到村“两委”班子中。东港区加强政策引导,明确提出鼓励支持返乡大学生参与村“两委”成员竞选,并把返乡大学生列为村“两委”干部候选人重点人选名单。同时,做好返乡大学生思想工作,引导其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村“两委”成员竞选。聘用期满、聘期考核称职的大学生村官,本人若提出续聘申请,经乡镇党委初审,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定,可以签订续聘合同,继续留村工作,仍然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5]。
以上地区的做法和经验,涉及到大学生“村官”的初聘的程序、标准、条件、要求和倾斜等若干方面,从不同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初聘工作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这些对于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初聘工作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村官初聘工作的若干建议
2009年4月,中组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从源头选聘到最后的有序流动都给予了宏观指导,标志着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由规模数量建设迈入了内涵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为使“长效机制”这一核心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好的落实,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对此积极探索,相关的学术研究也都以此作为探讨的课题。
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性的工程,贯穿于“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全程的四个连续环节,即是说,先要有通过合适的方式选聘出优秀的村官才能“下得去”,有一系列配套的帮扶管理机制才能“待得住”,注重对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平台的建设和实行考核激励机制才能“干得好”,相关部门配合形成合理通畅的分流渠道才能“流得动”。而“下得去”是这一系统工程、整体工程的首要环节,主要是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初聘工作,因而它是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源头和起始。从2009—2010年江苏省的大学生村官初聘工作来看,目前初聘环节已经得到了不断调整和优化,每年3月底宣传发动,4月中旬完成笔试,5月中旬公布成绩,6月初面试体检,6月中旬公示录用名单,这一系列初聘时间程序符合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间的进程,从而给了报考“村官”的大学生们更多的思考和准备空间。在招聘的具体环节上,从2009年开始,全省统一笔试环节,侧重考察履行村官工作必备的能力和素质。除招聘细节得到改进之外,所在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也注意合作,高校通过开辟网页专栏、张贴校园海报、邀请已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回母校宣讲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下基层光荣”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村官工作尽管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作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需要回答。目前,就“下得去”环节上的初聘而言,仍需进一步探索有效办法。综合各地的做法和经验,在新时期的大学生村官选聘过程中,应坚持综合性的考量,以便能选聘出符合综合标准,能够“留得住”、“干得好”的大学生村官。为此,建议在初聘大学生村官时,应当综合以下方面的考量。
第一,大学生“村官”的选派要和农村实际需要之间适当衔接。新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毕业生本身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这在组织选派和人才需求的具体计划上应该形成优化配置。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些大学生担任村官是基于就业压力下的选择,而并非对农村工作怀有感情,为此,建立科学的初聘机制很有必要。从选拔主体的方面看,大学生村官的选拔需要与农业高等教育机构和各市、县、乡等服务地对接,与省市组织人事部门协同,以便选拔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村官。从选拔对象来看,要把是否真正有志于服务新农村和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作为重要标准,有重点地选拔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学科及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以弥补现代农村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从选拔方式上看,应该采取有别于一般公务员考试的公开选拔方式,由高等院校与服务地单位共同考察“村官”的人选。
第二,在选聘计划的安排上,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将中央和省计划的指标重点地投放到欠发达地区。也可借鉴定向、委托培养的模式,由各地拿出一定名额委托培养,定向使用,有针对性地选聘部分村级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6]。目前的选聘机制还较为单一,以统一考录为主,而这将会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在乡村工作中技能不适用、情感待融合等现象。委托培养是一种有效的选聘补充方式,可以在农村当年高考生中择优由县级主管部门与本人和培养学校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学成后派回本村担任村官。 委培村官可采取培养学校和委托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学校负责教学时间内的工作,按教学计划对委培村官进行培养、教育和管理。委托培养的大学生村官毕业后,接受县、乡镇、村的联合考察,了解在培养期间的政治表现和学习实践情况。此举可以引导当地考生报考本地区急需的技术专业,有助于避免选聘中出现的专业错位现象。委培村官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与村官工作有关的知识,学习时间长,职业发展定位清晰。委培的大学生村官以就业为目的的选择,能加深回村服务意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由于回乡村官熟悉乡土情况和民情,便于开展工作,不需要适应期和磨合期,而且身份属于本村村民,也不存在着身份模糊的问题,可参与村委班子选举等一切村务活动。
第三,在选聘方式上,应采取开放式的面试考察,注重人选的志向和适岗性。初聘时,要对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的动机和能力加以摸底。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扎根意识不强,只把村官当成过渡或暂时就业的权宜之计,当作“跳板”,因而长期服务农村基层的意识不强。在现实中,也确有大学生村官不到岗、不到村的情况。2012年,河南濮阳市委组织部对全市1 865名大学生村官中的438人在岗情况进行抽查,查出不坚持到村工作的就有24人。因此,在招聘过程中组织者应在笔试与面试环节充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动机。
第四,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初聘工作,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要进行流畅的对接。譬如政审,地方政府对政审非常重视,但在考察时间、方式和材料的准备方面有时会出现要求差异明显的情况。有的县市派人来校考察,有的则委托学校考察,结果考察时间、考察材料标准及材料种类方面就时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增加了高校配合大学生村官初聘工作的难度。为此,地方政府应改进现有的选聘方式,密切和高校之间的沟通合作。而高校方面,应注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引导宣传,积极利用实习、见习等实践机会,让有志于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提前了解农村、适应农村[7]。
第五,有调查结果显示,约有五成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学不能致用,所学专业与工作挂不上钩”。所以,在一般情况或同等情况下,应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尽量选聘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一是在考选前要明确提出“村官”岗位的素养要求,引导大学生慎重报考。二是对大学生村官报考的专业要适当提出限制要求,在设置选聘条件时以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及村镇工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为主。三是为缩短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的过程,避免“水土不服”的现象,要尽可能选聘本土的大学生村官回乡任职。
李源潮同志在江苏华西村与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时曾指出:农民是国家目前最大的群体,干部队伍中要有相当比例的人熟悉农民。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熟悉农民、与农民有感情的领导人才。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回信中更是殷切嘱托,希望所有大学生村官都能够和张广秀一样,“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这是习总书记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怀和鼓励,也应是大学生村官初聘时,在工作机制方面的着力点。因此,各省选聘办在实施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宏观管理和沟通协调时,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各市县(市、区)选聘办在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规划落实、组织指导、培训培养和督促检查时也要围绕这一目标,投身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大学生村官们更要做好实现目标的思想准备。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终实现“选得优、留得住、干得好、上得去”这一系统工程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新力.在2012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04-01)[2014-03-01].http://cpc. people.com.cn/cunguan/GB/13839573.html.
[2] 龙华强.广东佛山南海区:大学生村官的本土化[EB/OL].(2011-01-28)[2014-03-01].http://cpc.people.com.cn/cunguan/GB/13839573.html.
[3] 宋坚.雨湖区关于大学生村官选拔的思考[EB/OL].(2011-01-24)[2014-03-01].http://www.hnleader.gov.cn/html/2011-1/20111241702535685.html.
[4] 周晓明,李敏.江苏省仪征市创新选聘工作机制 方便大学生村官自主择岗[N].农民日报,2012-08-16(7).
[5] 毛维岗.积极探索从返乡大学生中培养选拔村干部[EB/OL].(2011-09-27)[2014-03-01].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5767498.html.
[6] 刘国中,赵永贤,庄同保,等.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3):5-15.
[7] 李义良.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