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4-04-17张陟遥

江苏高教 2014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张陟遥

(扬州大学教科院,江苏扬州225002)

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张陟遥

(扬州大学教科院,江苏扬州225002)

作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应然状态,主体间性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但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挑战,特别是在以微博为高校主要信息平台的微博时代。文章从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出发,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了探索。

微博;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的单向活动,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塑造、征服,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向度的交往,转向双向度的对话与沟通。“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所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1]由此可见,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了主体的统一及平等沟通。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信息平台,以其特有的使用门槛低、方便快捷等特点迅速成为校园内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在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不断改变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因此,微博时代下的高校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平等更突出、互动更多样、共享更全面等新的特点和变化。

一、微博时代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微博信息的“去中心化”对教育主体的主导性形成挑战

在微博时代下,人与人的交往通常具有匿名性、虚拟性,往往忽略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身份的差异。这种信息来源的“去中心化”使得受教育者群体可能成为新的“意见领袖”,抑或成为别的“意见领袖”的追随者,他们在微博中逐渐成为话语权的主导。因此,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者的形象逐渐被模糊和边缘化,话语权优势受到冲击,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慢慢失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日渐丧失。再加上教育者在微博时代下因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精通的网络技术而表现出来的“失语”与“缺位”,教育者主导性的发挥受到极大挑战。

(二)微博世界的虚拟性对主客体间真实性的交往沟通形成挑战

在微博世界里,人们无法触摸到屏幕中所显示的事物,互动双方不知道对方实际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信息。教育双方无需“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通过“背对脸”式的交流把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出来或说不出来的话表达出来,打破了“沉默螺旋”现象,交流更加开放,更有安全感。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相比,这种在虚拟世界中“背对脸”式的交流更受学生的欢迎。因此,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受到了新技术潮流的冲击。学生对参加讲座、听报告等活动反感,抵触个别谈话。教育双方在真实世界中进行的真实性交往沟通受到严重挑战。而长时间在虚拟空间的互动沟通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长此以往,师生间感情淡漠,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微博信息的复杂性对主客体间的共识观念形成挑战

在微博世界中,每一个用户都是潜在的写手和信息传播者,他们随时随地将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和自己的最新动态通过手机或互联网进行发布。对于大学生而言,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平等性、共享性大大增强了他们对教育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微博上汇集的信息包罗万象,有合法的、健康的,也有非法的、不健康的。发出去的微博通过几何式的裂变传播,很可能产生不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重大事件发生时,一些别有用心者以微博为平台,刻意夸大,甚至捏造虚假消息,混淆视听。有太多的外部信息可供选择。然而选择自由度越大,选择的难度也就越大。当其对外部信息难以取舍时,便游移不定,无从选择。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想认知的不稳定性和受约性比过去表现得更为突出[2]。大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分辨能力的局限性难辨信息的良莠和真伪,容易受到误导。长此以往,教育双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落差,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识观念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冲击,严重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导向。

此外,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对微博中新信息的消化与吸收较快,通常会对微博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进一步探索。但是教育者由于时间和网络技术的限制,很多时候在信息获取方面不及学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由于信息更新的落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者共识观念的形成。

二、微博时代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一)注重学习,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网络基本技能的学习。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掌握和了解微博的传播特性,积极主动进入微博中,及时与学生互动交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指引下,采用平等对话、交互叙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功能,促进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完美发展,实现知行统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提高。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人格魅力。关注学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寻找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共同话题,成为与大学生贴近的朋友,用自己的言行和影响力吸引学生的关注和青睐,征服学生,成为学生信服的思想导师以及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和主导者,将正确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通过微博平台传达给学生。

(二)加强师生对话,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双向互动与沟通

微博的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促进了教育双方在虚拟空间的互动沟通,却大大减少了教育双方在真实世界中的互动沟通。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形成,教育双方仅仅停留在虚拟空间的互动沟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注重微博平台互动的同时,加强师生在真实世界中的对话。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关系,不能总是以师者的姿态对受教育者耳提面命, 注意培养自己的对话意识。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向学生敞开心扉,对学生的缺点进行规劝与指正,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发掘与鼓励,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彼此相互理解,进行真诚的互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 “知心人”、“贴心人”和“引路人”。

(三)加强信息监管,提高受教育者认知能力,促进共识观念的形成

第一,联合多方力量,加强微博信息监管。一方面,建立健全微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班级、社团为单位,以学生处、校团委、保卫处为主体,建立校内微博体系;联合家长、社会等校外力量,建立校外微博体系。通过校内、校外两种微博体系的监管,联合学生干部、党员以及家长、社会等多种力量,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微博动态,加强对大学生微博的实时监测,避免垃圾信息弥漫、微博内容偏离主题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培养“意见领袖”,加强微博舆论引导。

第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教育者的认知能力。首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转发主题健康、影响积极、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社会意义重大的问题和消息。其次,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程,开展媒介通识教育,增强大学生微博使用者的信息辨别意识和认知能力,号召学生对于一些负面消息或言论进行理性围观,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再次,通过互联网行为规范的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大学生文明上网的习惯,提高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自律意识。

[1]张耀灿,等.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359.

[2]张陟遥. 大学生思想认知特点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浅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3):32.

(责任编辑沈广斌)

G641

A

1003-8418(2014)01-0141-02

张陟遥(1973—),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教科院党委副书记、博士、副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1YJA71004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SJD710020)。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主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