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提升路径

2014-04-17张晓琴聂永江

江苏高教 2014年1期
关键词:通识人文精神人文

张晓琴,聂永江

(南京林业大学a.研究生院;b.后勤管理处南京210037)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提升路径

张晓琴a,聂永江b

(南京林业大学a.研究生院;b.后勤管理处南京210037)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当从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目标、抓实人文教育实践、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等几方面入手。

大学生;人文精神;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人文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必要精神素质。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学界已进行了一些讨论和研究,部分高校也在教育教学中展开了实践探索。但总体来说,教育教学实践成效甚微。因此建构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与提升的路径和模式并将其付诸实践是当务之急。

一、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当代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是传承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本素质培养,培养目标概括地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一定的从业训练”,即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从业需要的某方面基本专业知识,更应当具有较高的认知和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而人格培养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毕业生人格结构中的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意志等个性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终身知识、认知和创新能力的不断获得。目前大学教育已定位于基本素质教育,就要在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方法及其学业评价体系时,有别于专业教育,特别是狹义的专业教育,而应该是“成人”教育。 即当代大学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不可能与任何功利无关,但绝对不能是纯粹功利主义的。正因为如此,应当深刻反思我们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剥离的危害,认识到当代中国社会最可怕的是过多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只有具有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精神者才能担当此重任。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成效的显现不是在当下,而是在未来;大学文化是无形的,决定了它的不可规定性。因而,大学特别需要排除功利而要把眼光聚焦于未来。

二、明确人文教育目标

任何一所高校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不能脱离国情、校情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不能不考虑学生就业等现实问题,因而,大学要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面对当前招生体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考核评估,要把握好“宽出”尺度,面对用人单位的功利性需求和管理部门的业绩评估对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阻碍,从大学生长久发展考虑,要狠抓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始终把向学生传授终生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探究人类最具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真理和学理,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作为本科教育首要任务。在实施三十多年卓有成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后,哈佛从2007年起开始实施“通识课程新规划”,并且把人文课程作为本科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哈佛大学没有明文规定人文教育课程目标,但可以从其通识教育目标中看到人文教育目标的特点。哈佛大学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实现以下四个目标:(1)为使学生向合格的公民转变做准备;(2)使得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既是艺术、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也是其中的参与者;(3)让学生批判性和建设性地参与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为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4)发展学生对自己言论的伦理维度上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应对运用获得信息、技能和技术后产生的伦理后果。为此,哈佛大学人文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五个范畴,可选择课程多达140多门,占学分比重达38%,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自由探索和全面发展的特点。

三、 抓实人文教育实践

1.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包括第一课堂的政治理论、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第二课堂的名家讲座、名著阅读、音乐美术欣赏、影视鉴赏等教育教学活动,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理工科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可增至40学分以上,把通识教育教学贯穿大学四年。精选通识教育课程门类及课程内容,开设包括哲学与政治、政党与国家、艺术与生活、社会政治制度与经济法律制度、各民族传统与人类文明、民俗与文化、宗教与信仰、人类历史与文明、地理与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道德推理与权利义务等人文、社会、自然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制定通识教育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促使第一、第二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能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全面客观认识和解决牵涉到多方面知识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力戒将通识教育教学第一课堂成为简单零碎知识的传递,把第二课堂成为学生的娱乐休闲。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的价值情怀和价值立场,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种教学效果正是人文素质教育价值之所在。

2.将校内课外活动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内容纳入学生培养方案中,贯穿四年教学全过程。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各种社会活动等。明确活动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活动形式,选择活动内容,注重活动实效。实施过程中强化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辩证认识事物和理性思维方法;培养善于与他人合作之精神与接受他人意见的情怀;了解社会之繁、民众之苦、自我之浅,培养学生具备文化自觉和人文关怀等人文精神的精髓。同时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要做到面向全体大学生,防止仅成为个别爱好者的活动。

3.着力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效。四年制本科教育,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有相当多学时的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环节,还有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尽管各专业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内容不同,但包含众多通识教育共性,是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诸如通过学习相关学科发展与实验技术进步史实,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人类文明的奋斗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为探求科学真理而奋斗的科学精神;通过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严格执行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遵纪守法观念;通过实验小组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4.将人文精神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就我国高校内部环境而言,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占60%以上学分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而且具有无限的提升空间。

四、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

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非常经典地总结了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方法:“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提升境界。”[1]只要广大教师自觉肩负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一定会事半功倍。

1.要高扬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育人”任务,教育学生做人是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而且育人应优先于教书。

2.专业课教师通过向学生翔实介绍学科史实、发展前景以及实际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认同直至热爱所学学科,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树立起献身科学的人文观。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融入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做到把握得当,穿插自然,无痕对接,即“润物细无声”的较高境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客观地了解社会、勇敢地融入社会并适应社会,这是当前最迫切的人文素质教育。

3.专业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教学工作落实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大学特别要倡导师生互相尊重、教学相长,坚持有教无类,要悉心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教师为人师表。年轻人崇拜偶像,模仿性强,教师的示范作用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高深的学术造诣,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水平的教学方法等包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会使学生终身难忘。

[1]刘献君.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5):1-6.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5

A

1003-8418(2014)01-0129-02

张晓琴(1969—),女,江苏淮阴人,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硕士;聂永江(1970—),男,新疆新源人,南京林业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精神人文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