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长效机制的思考

2014-04-17

江苏高教 2014年1期
关键词:培养人才校企企业

任 浩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37)

关于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长效机制的思考

任 浩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37)

文章分析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以及当前运行机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高校;企业;培养人才;长效机制

一、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1. 高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极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逐渐从强调和重视人才培养转移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进的轨道上来。如在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领导人指出:“高等学校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1994年国家开始启动“211工程”建设。1995年国家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九五”期间深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体系的构成是“建立以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1998年国家决定实施“985工程”建设,随之产生了一些以科研为主的研究型高校。从此,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重。

2. 产学研结合遇到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日本著名教育家青木昌彦把校企合作定义为“通过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参与者——大学与企业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大学与产业各自潜能的过程”[1]。我国学者王章豹等认为:“广义的产学合作是指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2]学者王廷芳将其定义为“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为达到一定目的,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互动关系”[3]。综合上述中外学者的观点,校企联合是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高校与企业在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上的互动与共赢。根据经济发展需求,企业需要高校的技术支撑,高校需要企业提供生产实体与经验为学生开展实习研究活动。教育部已多次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校企合作:第一,分别给校企合作双方以更多基金支持。第二,为校企双方提供合作场地、平台及优先优惠政策,使双方在科技开发、人才培养、资源互补及生产经营等方面互动产生乘法效应。第三,鼓励校企双方互享资源,发挥两大参与者各自的优势及潜能,促进高校与产业联合发展。

3. 产学研结合得到有效促进。在上述战略性合作背景和政府政策支持下,经过多年来的探索,目前国内存在的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十种:(1)科技成果转让;(2)大学科技园;(3)校办企业;(4)研究开发机构;(5)科技攻关项目;(6)国家工程技术中心;(7)国家产学研工程;(8)高校后勤社会化;(9)长期全面合作协议;(10)创办分校或二级学院[4]。在国家政策、法规、观念支持的大环境下,政府部门也分别给企业和高校提供了服务引导,使上述这些形式的校企合作都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和发展。学校创收渠道增多,学生实习环境改善,企业招聘更有针对性,高校科研更贴近市场需要等成果逐渐显现。从高校角度讲,培养学生的模式也随着产学研结合形式的多样化而多样化,有本科的卓越工程师班、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等。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联合开展课程教学、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等内容,所有这些也逐渐在实现程序化。

二、 当前联合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1.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有不同的运行机制。按生产要素可分为信息合作、知识技术合作、人才合作、资金合作; 按合作实现可分为由政府主导的合作、由校企双方自组织的合作、由社会中介联系的合作; 按内容可分为科技研发的合作、教学合作、咨询服务、共建实体; 按主体数量可以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合作; 按校企合作程度可分为紧密型合作与疏松型合作[5]。

从上述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中, 校企双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确定最合适的实现方式与途径。当前校企合作基本是灵活多样的, 可以说有多少种校企合作实践, 就存在着多少种校企合作模式。但这些多样的模式并不是想当然的, 它们一定要遵循国家经济发展规律, 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繁荣, 在优化资源配置外, 还要遵循校企双方的客观实际情况, 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法则。校企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目前,这些运行机制虽然存在,并正在运行或试运行,但我国校企合作历史并不悠久,在引进国外技术和思想的时候,一些政策机制和口号还仅仅停留在表面,校企的全方位合作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目前的实施方法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高校的教学方案用于对企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时候并不完全适用,针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和企业有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对培养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员工,无论在课程的深度、广度和针对性上都有必要做针对企业需要的适当调整,课程设计及教学大纲等要采用量体裁衣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合作形式需要逐渐摸索出不同的运行机制。

2.主要存在的问题。(1)全社会包括政府、高校和企业界从思想认识上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和宣传还不够。虽然校企合作在我国已经受到有关各方的重视,但还存在许多盲点,很多老师对校企合作的理念不重视、不清楚,或是只停留于形式和表面。思想上的重视是校企合作得以健康发展的第一步[6]。(2) 校企合作知识产权及产业产权不太清晰。学校和企业存在的目的和运行的意义有本质区别。学校是以教育和培养人才为核心的,而企业是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赚取经济利益推动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就是企业的技术机密和高校的知识产权问题。校企合作一定要产权清晰,并有明确的分配方案,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冲突,最后甚至不欢而散。(3)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还缺少适合企业的专用教学方案。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借用高校的师资给企业进行培训是常有的合作方式。目前的操作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企业的教学方案。高校教师通常把高校的教学方案全盘实施在企业培训的专门技术人才上。由于企业专技人员在企业上岗后面对的岗位比较单一,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每门专业课的讲授其实应该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高校中的教学,课程的安排和设计更多在于夯实基础,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上,关键在于开阔知识面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具有广泛适用性而缺乏工种针对性。由此可见,企业和高校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校企双方,针对每一门开设的课程认真探讨,删增内容,有侧重有主次地制定企业教学方案。这样才可以既减轻学员的负担,又增强短期培训的教学效果。校企联合培养企业专职人才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用性知识和动手能力。

三、 解决问题和形成长效机制的方法探索

综上所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政策和战略无论对学校还是企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然而,当前的运行机制还尚未成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校企合作今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解决得好,则校企双赢,合作网会越做越大;解决不好,校企合作的形式将逐渐消失。校企合作有多种多样的方式,高校有多种多样的类型,针对不同的校企合作方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大学,花一定的时间商讨切实可行的方案形成长效机制,是使校企合作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校企双方共同开展课堂教学。第一, 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第二,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

2. 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第一, 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供函授、进修机会。第二, 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提供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第三, 高校为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

3. 高校与企业取长补短、明确分工。企业与高校各取对方之所长,弥补自己之所短而充实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这样,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才能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逐渐走向成熟,形成稳定共赢的长效机制。

[1]青木昌彦. 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EB/OL].http//www.rietigo.jp/en/columns/a01-0047.html.

[2]王章豹, 祝义才. 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管理, 2000, 17(9).

[3]王廷芳. 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向大顺. 新形势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运作探讨[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6).

[5][6]蒋 丹. 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责任编辑肖地生)

G647

A

1003-8418(2014)01-0127-02

任浩(1979—),女,内蒙古通辽人,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培养人才校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工匠精神面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立足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人才振兴乡村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