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保密管理的难度与对策浅探
2014-04-17阮锦强
戴 斌,郑 娟,阮锦强
(南京工业大学 a.科研部;b.党委组织部,南京 210009)
高校科技成果保密有着多种层次:有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科技项目;有涉及本校与合作单位经济利益的科技开发项目等。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科技成果固然不可泄密;而涉及本校与合作单位经济利益的成果秘密同样不可泄漏,以防被其他经济利益集团尤其是国外企业抢占市场先机,损害本单位利益。高校现已成为国家最新高精尖技术的主要领域,其所涉及的国家秘密也日益增多;其独立或合作的一般科技开发项目也日益增多。因此,高校保密管理问题已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重要方面。
高校科研活动中,大量使用计算机和各类电子载体(如U盘)。这类设备会存储大量科研技术秘密,并具有体积小巧、携带方便等特点,所以在现在办公和科研中的广泛使用。在高校这样的群体中,由于普遍成员知识层次比较高,易于尝试高科技物品,因此在高校中计算机和电子载体更是人手必备。
计算机和各类电子载体的多样化固然给科技保密增加了难度,而高校保密管理中最难的是对人员的管理,因为各种电子载体都是为人所用的。众所周知,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因需进行人才培养而使涉及科研和设备的人群,相对于一般科研院所等单位而言更加庞大、复杂。在高校中,因教学互动、学术交流频繁,载体外联、交叉使用等现象突出;载体保密管理仍然存在重视不够、制度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泄密事件时有发生,泄密危害严重,迫切需要高校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涉密科技成果的保密管理,切实抓紧抓好。
一、高校科技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因其职能较多和开放式学术氛围及特殊服务对象,其保密管理存在的保密问题有其特殊性。
1.人员思维活跃,保密意识淡薄。高校是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求教师们必须紧紧跟随世界新技术和新思维的更新。这一要求使得广大教师学术充分自由、思维相当活跃、交流相对开放,甚至一部分科研人员认为高校承担的是二三级配套产品,没有什么秘密可保。而这对于科技保密管理工作来说,其思维方向显然是与之相悖的:科技保密管理要求各位职员按程序开展各项事务,计算机和电子载体操作按进程进行记录和控制,相当刻板和教条,最好不要有什么创新与例外,严肃而又严谨。
2.人员构成复杂,保密难度很大。高校的人员类型构成相当庞大、复杂。首先,有人员众多、构成复杂的教职工群体。一所普通高校中既有教学研究系列的教师、实验工程系列实验人员、厅局县处级的行政管理干部,又有会计系列的财务审计业务人员、研究馆员系列的档案图书杂志业务人员及后勤管理员工等。教职员工构成的复杂多样为科技保密工作带来了难度,增加了科技泄密的可能。第二是相对于其他单一的研究院所等单位而言,高校人员最大的不同在于还有数倍于教职员工的学生群体,包括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般是其教职工的10~12倍。教职工是高校的正式编制人员,可以进行经常性的科技保密教育管理,但是对于四年或三年即将毕业而必然会离开学校的学生来讲,对其进行科技保密教育和管理,难度相当大。学生,严格来说是高校教学服务的对象,不是教职员工,不能以严厉的保密责任约束其参加涉密事项的行为后果。而如果这些学生的行为后果都由教师负责,那对于教师的保密要求又太高而无法贯彻执行。
3.保密对象广泛,管理布控不易实现。高校学科与专业数量众多,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专业数量大增。这使科技成果保密的范围扩大,保密对象广泛。同时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保密要求,其中既有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科研项目,又有涉及学校经济利益的应用开发项目。而高校教师因其职称评审制度的要求,必将发表所研究技术的学术论文、技术发明专利,其承担需要保密的科研项目与其平时的学术方向往往相同。其发表的论文和专利难免会涉及研究领域的技术成果,从而加大了失密的可能性。
4.管理体制不充分,保密措施难以贯彻。科技保密管理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由高校法人负责。但是高校的科研承担方式,决定了重大技术秘密是掌握在教师个人手中,项目研究往往是一个教授带领一个讲师和数个研究生来开展艰巨的重大技术攻关,那么这种方式会产生两个可能隐患:一是缺少专业的保密技术管理部门支持。一般高校保密管理工作由党办、科技处和信息中心进行统筹管理。这些部门都有繁忙的自身业务工作,造成了兼顾保密管理工作而力不从心,而项目组不可能设立专职保密人员跟随项目进展而开展保密工作,只能由项目组人员兼职。这种状况使学校管理部门和底层项目组都不能有效保证保密工作系统推进。二是高校机关管理不可能介入涉及国家利益的科技项目的研发,对项目密点不是非常熟悉,而课题责任人一旦因故不能正常开展研究工作,很可能造成技术秘密失控或遗失,从而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二、有效解决高校科技保密管理问题的对策
属于国家秘密资料的重大科技项目成果需要持有单位或人员妥善保管,不能泄露。对于涉及学校经济利益的成果也应予以保密。高校的科技成果比较集中,人员众多,易于泄漏,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管理,做好成果保密管理。
1.加强对高校师生的科技保密教育。有效提高保密管理成效的前提是提高广大师生的保密意识,加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一是进行保密法的普及教育。对于涉密人员(例如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人员)行为效果,高校可以采取加强保密教育培训的对策,保密法要求每人每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5学时,如果效果不明显,建议加长培训时间或增强培训强度。二是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市场经济意识,强化对本校经济利益的保护意识,对一般性的科技产品开发成果也要注意保密,防止失密后对本校和合作方造成损失。
2.严格科技保密制度,强化奖惩。面对新要求新工作,明确制度、强化执行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对于高校科研人员特殊的思维活跃和学术自由氛围,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予以爱护和支持,一方面要统一思想,坚决按保密制度执行,重奖科技保密先进行为而树立典型,严惩保密违规行为而以警效尤。唯有如此,才能使科技保密要求得到贯彻,使科研人员提高保密意识并付诸行动。
3.加强涉密计算机和载体全过程保密管理。高校应当根据学校师生使用计算机和载体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涉密载体保密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涉密载体全过程各环节的保密管理,建立涉密载体“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销毁”的闭环审批登记模式,确保涉密载体的可控;应当严格保证非密载体与涉密信息的物理隔离,加强监督,严禁违规行为,严格责任追究;重点抓好涉密计算机的使用,加强技术检查力量,杜绝失密现象。
4.强化涉密参与人员的管理。在高校中,要加强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管理责任,特别是要限定其参与科研学生的人数,尽量减少参与人员数量,严格控制涉密知悉范围,做好学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保密责任和离岗承诺,制定其严重违规行为与毕业学位挂钩的措施。
5.设立独立部门、配置专职保密管理人员。高校应当设立独立的保密办公室,使其承办保密委的具体工作。其人员从党委、科研和信息技术三部门抽调。保密办公室配备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专门从事日常保密管理工作,从制度修订、文件审批、日常监督等方面加强保密管理能力,遇到问题及时向党委、保密委反应,切实贯彻好校保密委的工作布置。学校分管领导也应定期检查、询问保密工作开展情况,关心和爱护一线保密工作人员,为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以确保科技成果秘密安全。
高校做好科技保密工作虽然相当困难,但只要高校领导有信心做好保密工作,给予一定的资源支持,各级管理部门切实了解保密工作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配置合适的人、财、物,切实贯彻保密工作条件和实施办法,基层科研人员认真履行保密工作程序、遵章守法,全体人员齐心协力,构建保密有序体系,就必然能够做好高校科技保密管理工作,维护国家和学校利益。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Z].2010.
[2]贾 兵.浅谈当前高校保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加强和改进保密工作的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