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中国大学“去行政化”

2014-04-17

江苏高教 2014年1期
关键词:去行政化行政化权力

赵 阳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东南大学后勤管理处,南京210096)

也谈中国大学“去行政化”

赵 阳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东南大学后勤管理处,南京210096)

文章在梳理总结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将大学行政化现象区分为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两大类别,而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针对两类行政化弊端对症下药,最终实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

大学;去行政化;教育主管部门;大学行政系统;大学学术系统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些问题的凸显,大学“去行政化”成了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议题。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势在必行,但学界对大学“去行政化”的突破口和路径选择却出现了较大分歧。本文试图从外部(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本身)和内部(大学内部行政系统和大学学术系统)两个层,面对大学“去行政化”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研究。

一、大学“行政化”的表现

国家对大学的行政化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从外部层面看,国家有教育部,地方政府有教育厅、局。这种行政管理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一定程度的行政管理是必要的,但遭人诟病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对大学发展的控制太过严格,办学经费由上级行政机关划拨,教师评定职称由教育主管部门审定,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由上级行政机关审批等等,大学实际上已经成为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从内部层面看,主要是大学内部存在两大并行权力系统。一是以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为网络的行政权力系统 ;一是以教授、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学术权力系统。前者运行方式是通过政策指令自上而下贯彻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后者主要依靠学者自身的学术权威产生影响。

大学“行政化”的表现在于:一是大学内部管理的“机关化”色彩较浓,经常出现行政权力干预或介入学术事务的现象,校长、院系领导近似于官员。其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于用行政管理的逻辑和方式来管理大学,按照政府行政机构的组织架构来设计大学的内部组织,按行政管理的方式对校、院、系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服从关系。二是大学内部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交织、界限模糊,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导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互越位。三是我国大学的校级学术组织多由学校、院系以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学术组织的成员构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有关领导虽然也是相关学科的专家,但在学术事务决策思维上难免会带有行政色彩,学术组织的作用不突出。

二、大学“外部行政化”之弊端及改革策略

大学应该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不能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附属物。从外部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本身的关系看,由于大学办学的权力集中到了教育主管部门手中,使得本应该以师生为中心,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根本的高等学府一定程度上扭曲为以行政指导为中心,因而难以发展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明显的是,大学为了与政府行政机关相适应,必须设置对口的职能部门,由此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大学内部行政部门“官场化”,甚至出现了大学的“驻京办”等行政机构。因此,要克服大学的行政化,首先就需要弱化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的控制,提高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为此,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应该扮演政策制定者和资金支持者的角色,为学术自由创造良好的条件。废除与《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的七项办学自主权相违背的政策,将本属于大学的权力还给大学,让大学可以遵循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律自主办学。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的放权并不意味着弱化对大学的监督,在放权的同时,大学还应建立以主动接受监督为前提的自律机制。大学要积极配合政府行政部门对大学办学情况、科研发展、财务人事、资产设备等方面的评估与监督。

(2)大学应该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事任免方面需要改变单纯地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的任命模式,这种自上而下的任命迫使校长只向任命部门负责。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在大会发言中说,大学行政化程度愈来愈深,改变了大学的性质,他呼吁取消大学行政级别,民主遴选大学校长。一些代表建议由政府选拔任命校长转变为成立大学校长遴选机构,遴选机构人员由学校教授、知名校友、学校董事和政府官员组成,遴选候选人后由政府任命的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3)另一个需要澄清的观点是“大学去级别化”。虽然大学的级别化在某一角度看是外部行政力量强加的结果,但在整个社会环境处在崇尚级别的状况下,无法让大学单独去级别化。因而去级别化在目前应慎行或逐步推行。

三、大学“内部行政化”之弊端及改革策略

大学应该为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自由空间,而目前大学行政权力过多侵入了学术领域。这导致了大学的官场化和学者的官僚化。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者热衷追名逐利而不是潜心治学,专家教授难以平心静气地从事科研活动,甚至按照一些学者的看法,我国出不了原创性大成果的原因就在于现行的科研立项体制是行政化的,而非兴趣导向。专家、教授热衷于行政岗位的“双肩挑”是为使自己能够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实验设备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资源。更有甚者,专家、教授还频繁到政府部门挂职、兼职以镀金,让自己在各领域都充满光环。因此,从学校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之间的关系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校长治校还是教授治校,重要的是区分开行政和学术不同的领域。

(1)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区分,应该是教授治学,并非所谓的“教授治校”或“专家治校”。教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学校行政事务非其所长。我们并不排除极少数综合能力全面的人可以胜任学术和行政双重任务,但这两个角色之间必然存在冲突。“教授治校”的结果很可能是校未治好,学也未治好,而且还极易形成新的学者官僚化趋势。

(2) 大学去行政化应注重引导纯粹的学术权力回归,赋予纯粹学术人员和基层学术组织更多的参与学术事务管理的机会和决策权力。在这一点上,山东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为中国其他大学做出了实践和表率。2010年山东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产生新的学术委员会,两校校长均未名列其中,除华中师大一位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因工作原因担任委员外,其他学校行政领导无一入选。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和其他委员多是院士、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学术事务回归教授学者,其本质是将本属于学术的权力资源归还给专家教授,其结果也就必然是学者对学术科研的再次重视。

(3)大学内部行政管理系统职业化。大学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应具有很强的业务技能和政策水平,并非“双肩挑”的教授专家们可以轻松应对。事实上所谓 “双肩挑”的专家教授,很少能把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二方面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目前中国大学里中层以上(处级)行政管理干部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教授,其明显不足在于:一是他们从未经过基层行政岗位磨炼,缺乏一线行政工作的实践和经验;二是因繁重的科研任务影响行政工作,同时行政工作占据专家教授的科研时间,彼此相互影响;三是专职行政人员上升空间因教授担任大量的行政职务而受到挤压,使很多专职行政人员浪费宝贵的工作时间去写文章、发论文、评职称。因此,让既无时间又无经验的教授去大学行政机关做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将会导致管理质量和效能的明显下降。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去行政化”是一个时代命题,应该纳入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中去。一是要理顺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淡化行政权力对高校的约束和干预,切实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担当监督和支持的角色; 二是要科学认识学术权力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充分尊重学者与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有机的分工、合作机制。三是大学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行政管理队伍。这支队伍既不挤占教师、科研人员的职称系列名额,同时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淡化行政化色彩,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保障。

[1]赵 峰.论大学的政治权力与“去行政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韦 伯.经济与社会(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36.

[3]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2.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7

A

1003-8418(2014)01-0072-02

赵 阳(1970—),男,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东南大学后勤管理处国资办副主任。

猜你喜欢

去行政化行政化权力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大学“去行政化”更需去行政思维
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实践问题研究
对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权力的网络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